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洛可可(Rococo),或法國洛可可風格,是繼巴洛克(Baroque)運動後,18世紀在歐洲影響建築、裝飾藝術、繪畫和雕塑的藝術運動。
前期的巴洛克藝術(Baroque)是對歐洲17世紀流行藝術的總稱,以及金色,以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規則裝飾為主,充滿嚴肅和對稱感,Baroque上接文藝復興風格(Renaissance art, 1350 – 1620 )下啟洛可可風格(1730s -1760s),巔峰之作是位於巴黎西南方法國的凡爾塞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始建於1682年太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
Rococo 從1715年到1780年起源於法國,然後在神聖羅馬帝國(The Holy Roman Empire),現代法國東南部、瑞士和義大利西北部的Savoie、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發展。
神聖羅馬帝國,962年到1157年稱羅馬帝國,1157年到1512年改稱神聖羅馬帝國,1512年到1806年再改稱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這個962年至1806年間國家,領土以德國、捷克和奧地利,今日法國東部、北義大利、瑞士以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的低地區域,版圖橫跨中歐與南歐。
Rococo 的詞源:
根據法國藝評家Étienne-Jean Delécluze(1781 -1863),rococo一詞原自1797 年左右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Pierre-Maurice Quay(1777- 1803)的嘲諷。法文rocaille指模仿岩石和天然石頭以及某些貝殼的彎曲形狀的裝飾,和葡萄牙語barroco組合,成了具貶義的詞。直到 19 世紀中葉,才被藝術史學界接受,成為獨立歐洲藝術運動的代名詞。
Rococo 風格在歐洲的影響:
Rococo 風格在整個18世紀傳遍歐洲。在法國,出現在攝政時期(Régence) ,在1745年左右路易十五(Louis XV, 1710 -1774)時期達到頂峰,取代了父王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時期莊重、正式沉重的古典主義風格。
攝政時期(1715-1723):
在法國歷史上,是指1715年法王路易十四駕崩後,由於繼承人路易十五只有5歲零9個月,因而進入攝政時期 。1723 年 路易十五13歲時攝政結束,但仍持續「政治攝政」。路易十五年幻時,叔叔奧爾良公(Philippe d’Orléans, le Régent,1674 -1723 )奪取了已故國王合法長子緬因公爵(Louis-Auguste de Bourbon,Duke of Maine,1670—1736)的權利,緬因公爵是路易十四和情婦蒙特斯龐夫人(Françoise-Athénaïs de Rochechouart de Mortemart, Marquise de Montespan,1640—1707) 的長子,母親與路易十四生了七個私生子女。
Rococo 風格源自法國,然而在歐洲各地區,在裝飾藝術中蓬勃發展,尤其在建築,亦包括精美的鍛鐵裝飾。嚴格來說,法國沒有rococo 風格的建築,室內裝潢設計會以rococo 風格為主,然而建築物的結構仍以古典風格掛帥。
隨著在巴黎街頭大眾戲劇的興起,受義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的影響,法國金融家、藝術鑑賞家和收藏家 Pierre Crozat,(1661-1740 )和他圈子的巴黎資產階級,開始收藏「雅宴」(fête galante ) 以神話、自然、浪漫激情的場景為主題的作品。
義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是16世紀在義大利出現的戲劇,特點是戴著面具的角色,由女演員Isabella Andreini發明,以喜劇小品為基礎的即興劇場。義大利即興喜劇的特色是插科打諢,滑稽演員會以啞劇呈現。
洛可可風格是由裝飾學家和裝飾建築師Gilles-Marie Oppenord、Juste-Aurèle Meissonnier 和 Nicolas Pineau所發展,此風格成的發展與政治背景有關。在法國攝政時期間,離開凡爾賽宮前往巴黎的貴族們,開始擺脫路易十四時紀律和限制性的禮儀,更嚮往輕鬆、自由生活,因此,具有輕浮、完美及和諧的新風格開始影響繪畫、雕塑和家具的風格,進而傳播到整個歐洲。當時Rococo 風格最具代表的藝術家:François Lemoyne, Antoine Watteau, François Boucher,Nicolas-Quinibert Foliot。
Rococo風格在歐洲各國的特徵:
從巴洛克風格中汲取靈感,有複雜的形狀和設計,亦整合東方元素和不對稱構圖。
在德國:
Rococo 風格被德國、匈牙利和波西米亞的天主教徒採用。在德國與巴洛克晚期的風格混合(Rokokozeit)。德國rococo 風格在教堂和宮殿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在南方。普魯士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712—1786)建立普魯士王國(monarchs of Prussia)後,此風格被稱為腓特烈洛可可(Frederician Rococo),建築師經常用白色灰泥裝飾室內。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712—1786),史稱腓特烈大帝,是1740-1786年間在位的普魯士國王(monarchs of Prussia )主要的成就包括在西里西亞戰爭中的勝利、對普魯士軍隊的重組、瓜分波蘭領,以及對藝術與啟蒙運動的支持。他擴張國土,成為歐洲的軍事大國。
在義大利:
後來的Baroque 藝術家,如羅馬巴洛克建築的代表人物 Francesco Borromini(1599—1667)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義大利建築師與學者Camillo-Guarino Guarini(1624—1683),他們為Turin, Venise, Naples 和 Sicile島的rococo 定下了基調,然而,Toscana和Roma的藝術仍屬於與Baroque 風格。
在英國:
雖然對歐洲的趨勢敏感,但仍重獨立性,在18 世紀創造了自己的風格,1754年,Thomas Chippendale出版了《紳士與櫥櫃製造商總監》(The Gentleman's and Cabinet Maker's Director)裝飾模型圖錄,他的風格受到rococo 的影響,加入了異國元素。此時遠東與哥德式的主題混合,出現植物的蜿蜒形狀與貝殼、印度球莖與寶塔等元素。他也發展了rococo 美學標準的理論基礎,儘管無意加入Rococco運動,但確在1753的著作《美的分析》(Analysis of beauty)中,提出rococo 的波浪線和S形曲線,是藝術和自然美的基礎。 1758 年,他的著作出版四年後,年輕的蘇格蘭新古典主義建築、室內設計、傢具設計師Robert Adam(1728—1792)從義大利回來,在義大利時受到帝國廢墟的啟發,成為英國新古典主義的傳播者。這兩種不同的潮流將相互對立,Rococo 和新古典風格一直共存到 1850 年。
此外建築師Adam的父親William Adam(1689 – 1748)是蘇格蘭建築師和商人,他設計建造的建築多屬帕拉第奧式(Palladian architecture),但也受到了英國建築師與劇作家Sir John Vanbrugh爵士(1664—1726)巴洛克式建築的影響,最有名的設計是布倫亨宮。
帕拉第奧式建築(Palladian architecture):
是歐洲的建築風格,靈感來源於文藝復興晚期威尼斯建築師Andrea Palladio(1508-1580)的設計。現在的Palladian式建築是指對Palladio最初概念的深化。他的作品是以古希臘和古羅馬古典神廟建築的對稱性、透視性和價值來構建。從17世紀起,他對古典建築的詮釋被統稱為「帕拉第奧主義」(Palladianism)風格,一直發展到18世紀末。
洛可可時期的終結:
可追溯到1760年代初,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批評Rococo 風格墮落和膚淺,Voltaire原名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國啟蒙時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啟蒙運動公認的領袖和導師。不僅在哲學成就卓越,也以捍衛公民自由,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聞名。儘管在他所處的時代審查制度十分嚴厲,他仍然公開支持社會改革。他的論說以諷刺見長,常常抨擊天主教教會的教條和當時的法國教育制度。他的著作和思想與英國的政治哲學家 ,現代自由主義政治哲學體系的奠基者 Thomas Hobbes(1588—1679)及英國最具影響力的啟蒙哲學家之一,自由主義之父 John Locke(1632—1704),對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響。
法國建築師Jean-François Blondel (1683 – 1756) 則批評Rococo:「此期的室內裝飾混雜著貝殼、龍、蘆葦、棕櫚樹和其他植物,這是荒謬的」。 1785年,rococo 風格在法國不再流行。它被嚴肅有序的新古典主義(néo-classique)風格取代,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在1780年代繪了一系列的歷史畫,標誌了當代藝術已由洛可可風格轉向古典主義風格。
在德國,18世紀末,rococo 被描述為「鼠尾和假髮」
(Zopf und Perücke)。然而,rococo 在德國和義大利仍然很流行,直到新古典主義的第二階段:帝國風格和拿破崙政府開放,1820 年至 1870 年間,Rococo風格重新受到人們的關注。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洛可可(Rococo),或法國洛可可風格,是繼巴洛克(Baroque)運動後,18世紀在歐洲影響建築、裝飾藝術、繪畫和雕塑的藝術運動。
前期的巴洛克藝術(Baroque)是對歐洲17世紀流行藝術的總稱,以及金色,以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規則裝飾為主,充滿嚴肅和對稱感,Baroque上接文藝復興風格(Renaissance art, 1350 – 1620 )下啟洛可可風格(1730s -1760s),巔峰之作是位於巴黎西南方法國的凡爾塞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始建於1682年太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
Rococo 從1715年到1780年起源於法國,然後在神聖羅馬帝國(The Holy Roman Empire),現代法國東南部、瑞士和義大利西北部的Savoie、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發展。
神聖羅馬帝國,962年到1157年稱羅馬帝國,1157年到1512年改稱神聖羅馬帝國,1512年到1806年再改稱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這個962年至1806年間國家,領土以德國、捷克和奧地利,今日法國東部、北義大利、瑞士以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的低地區域,版圖橫跨中歐與南歐。
Rococo 的詞源:
根據法國藝評家Étienne-Jean Delécluze(1781 -1863),rococo一詞原自1797 年左右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Pierre-Maurice Quay(1777- 1803)的嘲諷。法文rocaille指模仿岩石和天然石頭以及某些貝殼的彎曲形狀的裝飾,和葡萄牙語barroco組合,成了具貶義的詞。直到 19 世紀中葉,才被藝術史學界接受,成為獨立歐洲藝術運動的代名詞。
Rococo 風格在歐洲的影響:
Rococo 風格在整個18世紀傳遍歐洲。在法國,出現在攝政時期(Régence) ,在1745年左右路易十五(Louis XV, 1710 -1774)時期達到頂峰,取代了父王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時期莊重、正式沉重的古典主義風格。
攝政時期(1715-1723):
在法國歷史上,是指1715年法王路易十四駕崩後,由於繼承人路易十五只有5歲零9個月,因而進入攝政時期 。1723 年 路易十五13歲時攝政結束,但仍持續「政治攝政」。路易十五年幻時,叔叔奧爾良公(Philippe d’Orléans, le Régent,1674 -1723 )奪取了已故國王合法長子緬因公爵(Louis-Auguste de Bourbon,Duke of Maine,1670—1736)的權利,緬因公爵是路易十四和情婦蒙特斯龐夫人(Françoise-Athénaïs de Rochechouart de Mortemart, Marquise de Montespan,1640—1707) 的長子,母親與路易十四生了七個私生子女。
Rococo 風格源自法國,然而在歐洲各地區,在裝飾藝術中蓬勃發展,尤其在建築,亦包括精美的鍛鐵裝飾。嚴格來說,法國沒有rococo 風格的建築,室內裝潢設計會以rococo 風格為主,然而建築物的結構仍以古典風格掛帥。
隨著在巴黎街頭大眾戲劇的興起,受義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的影響,法國金融家、藝術鑑賞家和收藏家 Pierre Crozat,(1661-1740 )和他圈子的巴黎資產階級,開始收藏「雅宴」(fête galante ) 以神話、自然、浪漫激情的場景為主題的作品。
義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是16世紀在義大利出現的戲劇,特點是戴著面具的角色,由女演員Isabella Andreini發明,以喜劇小品為基礎的即興劇場。義大利即興喜劇的特色是插科打諢,滑稽演員會以啞劇呈現。
洛可可風格是由裝飾學家和裝飾建築師Gilles-Marie Oppenord、Juste-Aurèle Meissonnier 和 Nicolas Pineau所發展,此風格成的發展與政治背景有關。在法國攝政時期間,離開凡爾賽宮前往巴黎的貴族們,開始擺脫路易十四時紀律和限制性的禮儀,更嚮往輕鬆、自由生活,因此,具有輕浮、完美及和諧的新風格開始影響繪畫、雕塑和家具的風格,進而傳播到整個歐洲。當時Rococo 風格最具代表的藝術家:François Lemoyne, Antoine Watteau, François Boucher,Nicolas-Quinibert Foliot。
Rococo風格在歐洲各國的特徵:
從巴洛克風格中汲取靈感,有複雜的形狀和設計,亦整合東方元素和不對稱構圖。
在德國:
Rococo 風格被德國、匈牙利和波西米亞的天主教徒採用。在德國與巴洛克晚期的風格混合(Rokokozeit)。德國rococo 風格在教堂和宮殿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在南方。普魯士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712—1786)建立普魯士王國(monarchs of Prussia)後,此風格被稱為腓特烈洛可可(Frederician Rococo),建築師經常用白色灰泥裝飾室內。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712—1786),史稱腓特烈大帝,是1740-1786年間在位的普魯士國王(monarchs of Prussia )主要的成就包括在西里西亞戰爭中的勝利、對普魯士軍隊的重組、瓜分波蘭領,以及對藝術與啟蒙運動的支持。他擴張國土,成為歐洲的軍事大國。
在義大利:
後來的Baroque 藝術家,如羅馬巴洛克建築的代表人物 Francesco Borromini(1599—1667)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義大利建築師與學者Camillo-Guarino Guarini(1624—1683),他們為Turin, Venise, Naples 和 Sicile島的rococo 定下了基調,然而,Toscana和Roma的藝術仍屬於與Baroque 風格。
在英國:
雖然對歐洲的趨勢敏感,但仍重獨立性,在18 世紀創造了自己的風格,1754年,Thomas Chippendale出版了《紳士與櫥櫃製造商總監》(The Gentleman's and Cabinet Maker's Director)裝飾模型圖錄,他的風格受到rococo 的影響,加入了異國元素。此時遠東與哥德式的主題混合,出現植物的蜿蜒形狀與貝殼、印度球莖與寶塔等元素。他也發展了rococo 美學標準的理論基礎,儘管無意加入Rococco運動,但確在1753的著作《美的分析》(Analysis of beauty)中,提出rococo 的波浪線和S形曲線,是藝術和自然美的基礎。 1758 年,他的著作出版四年後,年輕的蘇格蘭新古典主義建築、室內設計、傢具設計師Robert Adam(1728—1792)從義大利回來,在義大利時受到帝國廢墟的啟發,成為英國新古典主義的傳播者。這兩種不同的潮流將相互對立,Rococo 和新古典風格一直共存到 1850 年。
此外建築師Adam的父親William Adam(1689 – 1748)是蘇格蘭建築師和商人,他設計建造的建築多屬帕拉第奧式(Palladian architecture),但也受到了英國建築師與劇作家Sir John Vanbrugh爵士(1664—1726)巴洛克式建築的影響,最有名的設計是布倫亨宮。
帕拉第奧式建築(Palladian architecture):
是歐洲的建築風格,靈感來源於文藝復興晚期威尼斯建築師Andrea Palladio(1508-1580)的設計。現在的Palladian式建築是指對Palladio最初概念的深化。他的作品是以古希臘和古羅馬古典神廟建築的對稱性、透視性和價值來構建。從17世紀起,他對古典建築的詮釋被統稱為「帕拉第奧主義」(Palladianism)風格,一直發展到18世紀末。
洛可可時期的終結:
可追溯到1760年代初,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批評Rococo 風格墮落和膚淺,Voltaire原名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國啟蒙時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啟蒙運動公認的領袖和導師。不僅在哲學成就卓越,也以捍衛公民自由,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聞名。儘管在他所處的時代審查制度十分嚴厲,他仍然公開支持社會改革。他的論說以諷刺見長,常常抨擊天主教教會的教條和當時的法國教育制度。他的著作和思想與英國的政治哲學家 ,現代自由主義政治哲學體系的奠基者 Thomas Hobbes(1588—1679)及英國最具影響力的啟蒙哲學家之一,自由主義之父 John Locke(1632—1704),對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響。
法國建築師Jean-François Blondel (1683 – 1756) 則批評Rococo:「此期的室內裝飾混雜著貝殼、龍、蘆葦、棕櫚樹和其他植物,這是荒謬的」。 1785年,rococo 風格在法國不再流行。它被嚴肅有序的新古典主義(néo-classique)風格取代,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在1780年代繪了一系列的歷史畫,標誌了當代藝術已由洛可可風格轉向古典主義風格。
在德國,18世紀末,rococo 被描述為「鼠尾和假髮」
(Zopf und Perücke)。然而,rococo 在德國和義大利仍然很流行,直到新古典主義的第二階段:帝國風格和拿破崙政府開放,1820 年至 1870 年間,Rococo風格重新受到人們的關注。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