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開門

十八世紀法王路易十五的首席畫家François Boucher與中國風(Chinoiserie)


Listen Later

François Boucher(1703 -1770)
法國洛可可風格的代表畫家、繪圖師、雕刻師和裝飾師。是多產的大師,風格幾乎包含所有流派:宗教、神話,鄉村、風景、動物,以及紀念碑、私人住宅和掛毯的設計裝飾。被譽為18世紀的藝術天才,在去世前一年,已創作了一萬多張圖畫。

他是法國Bourbon 王朝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 1710—1774 ) 的宮廷畫家,後來又成為蓬巴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1721—1764)的宮廷畫家。

1750年代起,龐巴度夫人從國王的情婦轉為紅粉知己。她對建築與裝飾藝術極具鑑賞力,因此影響到十八世紀的藝文。很遺憾,她42歲時因感染肺結核而逝世。

1765 年,當Boucher 被任命為國王首席畫家和王家繪畫學院院長時,職業生涯已達到頂峰,此時他將大部分時間,投入次要流派的繪畫,例如風景或質樸的田園畫,以及室內裝飾。

「中國風」與François Boucher :
Boucher 與法國的藝術品經銷商和藝術史學家Edme-François Gersaint(1694 -1750 )合作,介紹來自中國、日本或暹羅王國的中國風、物品和手工藝品。Boucher的畫作中會出現他收藏的藝術品,例如典藏在西班牙馬德里的Thyssen-Bornemisza國家博物館( Museo Nacional Thyssen-Bornemisza) ,創作於1742年的《梳妝》(La toilette)或紐約Frick Collection收藏的《躺在沙發上的女人》(Femme allongée au divan)。

Boucher去世後,他的收藏目錄達700 件,拍賣分散各地。Edme-François Gersaint在洛可可風格盛行的藝術市場和奢華工藝品的發展佔據著中心地位。

Boucher以中國風為主題的創作,包括兩人下象棋的《中國象棋》(Le jeu d'échets chinois)。1742 年,Boucher為製作掛毯的Beauvais國家工廠(manufacture nationale de Beauvais),創作了系列“中國掛毯”的十幅布面油畫,之後法國獵犬、動物靜物和珍奇動物畫家、雕刻家 Jean-Baptiste Oudry(1686 -1755)選了其中六幅,格式由畫家 Jean-Joseph Dumons 負責。 1743 年至 1776 年間,總共製作了47 幅高級掛毯,5 幅為法國國王路易十五製作。1766 年,其中一幅掛毯致贈給清朝的乾隆皇帝(1735 -1796),雖然Boucher在1745年後不再在畫中描繪中國物品,但仍然繼續收購中國文物。

中國風(Chinoiserie)
「中國風情」,藝術史上此風格起源於十七世紀,在十八世紀成為風行全歐洲的國際時尚,表現在各種藝術類型,並在各地發展出不同特色。主要指以中國為主體的東亞世界,除了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也是創作題材。這種藝術風格專指歐洲人以中國或東亞文化作為靈感,並添加想像的新創作。

中國風藝術品充滿幻想,有時表現歐洲人想像和樂美好、理想文明的中國世界。中國風揉合了東方與西方的特質,混用各種元素。這股風潮到了十九世紀中後期,逐漸與異國地區的文化結合,形成更多元、更大範疇的異域風情
(Exoticism)。

中國風在十七世紀風行,這個詞卻在十九世紀才出現。 Chinoiserie 的詞根Chine是中國,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人對「中國」的定義不明確,往往使用「中國」、「東洋」、「東方」、「遠東」陳述以中國為主體的東亞世界。

17、18世紀時代,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的財產目錄裡,已常出現 「façon de la Chine」(中國式)或 「à la chinoise」(中國品味)等字樣。18世紀Chinoiserie正式出現在法國文學作品。Honoré de Balzac(1799—1850年),於1836年發表的小說《禁治產》(L'Interdiction),首次以 Chinoiserie 指具有中國風味的裝飾工藝品。自此就泛指中國風味製作的物品。

Honoré Balzac,是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法國現實主義文學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創作的《人間喜劇》(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說,寫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

1878年, Chinoiserie 收錄在《法蘭西學院詞典》(Dictionnaire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由法蘭西學院負責編輯出版,被認為是最權威的法語詞典。第一版於1694年出版:「名詞,陰性,藝術品,傢俱,或其它奇異珍品,皆是來自中國,或依據中國品味而製作。」

Académie française)是法國的一所學術機構,是法蘭西學會下屬的五個學術院之一,是五個學術院中歷史最悠久、名氣最大的學術權威機構,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是極高的榮譽。

1567年,中國自明朝中後期隆慶開關後,歐洲傳教士前往中國,部份傳教士回到歐洲,將中國文化經典帶回歐洲,使歐洲在17世紀初18世紀末流行「中國熱」。歐洲對中國明朝末年到清朝康雍乾盛世時期許多方面追捧,中國風成為歐洲社會的時尚。

早在14世紀,元朝忽必烈(Kublai Khan, 1215 – 1294)攻入歐洲時,中國絲綢的圖樣傳至了歐洲,天主教會的祭衣和背心上有受到中國風格的影響。

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1324)對歐洲對中國的認識也具影響。他是威尼斯共和國商人和探險家。曾隨父親和叔叔通過絲綢之路到過大元,擔任大蒙古國的揚州地方長官三年。回到威尼斯後,馬可·波羅曾在一次威尼斯和熱那亞共和國之間的海戰中被俘擄,並在監獄裡口述其旅行經歷,交由來自比薩共和國的魯斯蒂謙寫出《馬可·波羅遊記》(Book of the Marvels of the World)他的遊記讓歐洲人得以了解中亞和中國,對東西方的交流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十七世紀中葉以後,耶穌會傳教士的記錄把中國資訊帶回歐洲,改變了傳統歐洲人對中國的認知和形象。十八世紀,具有高度文化與文明的中華帝國以理想的形象被介紹到歐洲。

耶穌會(Societas Iesu)是天主教會的主要男修會之一,1534年8月15日於巴黎成立,出於反宗教改革的需要,重視神學教育、對教會的忠誠度以及向青年傳教,發願守貞、神貧,並要求會士對修會及聖座的命令絕對服從。

十八世紀,幾乎全歐洲都受到中國風藝術風潮的影響,包括義,西、葡、法、荷、德、英、瑞典、丹麥、匈牙利、波蘭、俄國等。範圍廣泛,包含工藝器物、繪畫、版畫、雕刻、建築、園林、綠地與城市規劃等。陶瓷器皿、掛毯、壁飾、漆櫃、漆屏、屏風、樂器、床、桌、族徽、紡織、絲綢、刺繡、油畫、鑲嵌畫、壁畫等;室內裝潢、家居裝飾。園林建築有宮殿、亭、台、樓、閣、曲橋、奇岩怪石、石雕、磚、雕、彩繪、木雕等。中國風村落,自然風景園林在歐洲的盛行。

1700年,為慶祝新世紀的到來,「太陽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金碧輝煌的大廳舉行盛大的舞會時,曾身著中國式服裝,坐在中國式八抬大轎出場,全場驚嘆。

受中國風影響的洛可可風格與中國式園林亦在歐洲各國王室流行。歐洲的中國風尚在18世紀中葉達到頂峰,直到19世紀以來才消退。

18世紀的西方,許多器物及繪畫會同時出現波斯、中國、印度、日本及南洋的圖像元素。如《皇帝出巡》系列壁毯,結合中國人物、熱帶植物、不像東方和西方的服裝與轎子,以及怪異的寺廟。中國風較少用於大型繪畫,多運用於裝飾性的鑲嵌畫、地毯、壁畫,繪畫經常由畫家打稿,再印圖案。

1700-1730年間,歐洲具有強烈中國風的「古怪絲綢」(bizarre silk),將異國情趣的畫版印在軟麻布家具上。中國風的設計以Christophe Huet(1694-1759)和Jean-Baptiste Pillement(1728-1808)最出名。

Boucher亦從古羅馬詩人 Publius Ovidius Naso(前43—17/18),Ovid神話中的詩意世界,和田園風光​​也是Boucher靈感的來源。他也畫家庭生活場景(Le Déjeuner),風景畫(Le Moulin)、肖像和宗教畫,還發明了劇院和歌劇院的佈景。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博物館開門By 陸仲雁 x 好好聽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