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世界大象日|视觉大赏:375张精美照片带你走进大象的喜怒哀乐


Listen Later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通讯员 赵艳芳

图/出版社供图

今天是第11个世界大象日。去年春天,西双版纳的一群大象一路向北行游,引发世界范围关注。作为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关于大象的文章、书籍和纪录片众多,但它仍是被误解最深的动物之一。如何读懂大象的小动作?和人类共享90%以上基因组的大象有着怎样的喜怒哀乐?人类又该如何与它们和谐相处?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非洲大象科普书《最后的大象》,给大众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入了解大象的机会。书中通过40多名研究人员、动物保护主义者、护林员等多样视角,讲述了非洲象群的生活和生存现状。

该书既展现了大象可爱、智慧的一面,也揭露了大象被残忍杀害、象牙被偷猎的惨状,还有非洲大陆上人们为大象生存和福祉做出的不懈努力。书中配有非洲顶级野生动物摄影师拍摄的375张精美的纪实照片,呈现大象的生活和生存现状的细节。

阅读这本书,我们会更加了解大象,了解它们为何重要,以及目前所存在的困境,这会让我们更好地去爱护它们,与这群非凡生物和谐相处。

了解非洲大象的分类

这是一本可以像翻杂志一样浏览式阅读的书。翻看图片,几乎能够大致了解非洲大象的全貌。这本书包罗了非洲的森林象、草原象、沙漠象,让你领略大象之最。

●森林象

森林象的总数为非洲象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目前估计约为10万头。森林象社会性很强,并且在母系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密切的家庭纽带。年轻的雄性最早在5岁时离开母亲的群体。即使在永久离开家人之后,它们也会向母亲致意问好。

简和它的象群在南非维提阿林波波自然保护区。

●草原象

目前有37个非洲国家有草原象和森林象,覆盖面积310万平方公里,大多数在非洲南部和东部。

●沙漠象

生活在纳米比亚干旱和半干旱西北地区的所谓沙漠象,笼罩着浓浓的神秘色彩。第一次听说古代沙漠城镇廷巴克图和迪延附近生活的马里大象时,很多人都会大吃一惊。即使对于资深的保护主义者来说,这些特别的象群依然是个未解之谜。它们在这个极度干旱国度的存在让人惊讶,它们的生存之道也是迷雾重重。

同时,还能欣赏到非常多长牙象的精彩身影,有肯尼亚察沃公园的穆坦达、穆伦波、萨陶。

这种长牙象的象牙重量有60多公斤重,但现在非洲只有不到40只这样的长牙象。

还有南非的阿多公园里自由快乐生长的小象,这里有很多小象幼崽,隔着书都能感受到它们的欢脱可爱。

了解大象的喜怒哀乐

该书还是一本实用大象行为学指南,掌握大象的肢体语言,了解大象的喜怒哀乐。

1、雨季结束以后,河床干涸。大象用大脚和灵活的鼻子挖水井,它们饮用后离开,其他野生动物可以饮用水井里的水。

2、大象只有一个巨大的胃和简单的消化系统,所以新鲜的大象粪便中有些植物仍然完好无损。其他生物可以扒开大象粪便寻找食物或从中获得矿物质。大象不能完全消化食物,这对许多动物来说是一种奖励。

3、由于体型、寿命和智力优势,大象成了灌木丛的主要道路建设者。它们建造了一条条连接觅食地和水洞以及河流的U型道路,这些道路也供其他野生动物使用。徒步者沿着大象路径行走,也是最容易最为省力的旅行方式了。

大象与人类共享90%以上的基因

通过文字,读者还会了解到,大象与人类共享90%以上的基因。

象群的社会化属性非常高,里面有一个大家长一样的老象,这头象积累了很多知识和经验,它会教育象群里脾气暴躁的象,还会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任家长。

大象拥有人类的情绪,所以它们会高兴、调皮,闲下来也喜欢挖挖水坑、撞撞大树消遣自己,同样,它们也会忧虑、抑郁。 这本书正文结束后,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大象行为学指南。

比如大象摇头,就是发出威胁信号。大象卷起鼻子,就是代表它忧虑、不知所措。大象还会伪装进食,用鼻子卷着树枝,但是没有真的吃进去,伪装进食是在暗中观察,监视事态的发展。

大象是一种智慧、有情感的生物,不喜欢受到惊扰。它们有像人类一样不容侵犯的个人空间。为了自身安全,了解它们的肢体语言是很重要的。

大象正在逐渐失去“大象特性”

这本书资料翔实,对于非洲各地大象的现存数量、生存状况、偷猎途径、保护策略等都有详细叙述,专业扎实。

书中呈现了象牙偷猎和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现状。因为人类对象牙的痴迷,导致非洲偷猎猖獗、大象的数量正在锐减。

另一个令人震惊的问题是,在如今剩下的非洲象群中,有一个奇怪又明显的现象,大象正在逐渐失去“大象特性”。大根象牙基因正在消失,迅速被小根象牙基因所取代,甚至是无牙基因所取代。

大象的象牙有许多基本生活作用,可以从书上取下树皮,挖出树根,把困在烂泥里的幼儿捞起,掘地取水,进行防御,公象也用象牙来争夺母象。虽然无牙象也可以生存,但它们基本上是残疾的,它们失去了很多“大象特性。”这是人为的、非自然的选择。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人象冲突的解决。非洲象不同于亚洲象的温顺个性,它们野性十足,很难被驯化,而且破坏力极强。没有保护区的时候,野象常常破坏农民的庄稼,甚至直接攻击人类、杀死人类。这样也造成了当地人对大象的仇视,反过来射杀大象,为偷猎集团行方便。

书中同时讲述,在非洲的一些国家,已经找到了正确与大象相处的方法,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这本书的译后记中,译者张弘兆杰提到:“人和大象,也在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这不代表我们就能安坐一旁,宽慰自己要相信后人的智慧。也许等不到智慧的后人,非洲的大象就只能留在传说故事和荒野的尸骸里了。行动起来,运用这一代人的智慧,让这些巨兽能够陪伴我们,见证这颗蓝色星球的未来。”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宙辉

校对 | 赵丹丹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羊晚·花地·文化By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