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自由引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是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於1830 年創作的油畫,畫作的主題靈感來自1830年7月27日、28日和29日三天,發生在巴黎,人民反抗法國國王查理十世(Charles X, 1757—1836)的革命,因革命只持續三天,因此稱為「榮耀三日」(Trois Glorieuses)。
Delacroix 於1830年根據草圖,歷時3個月完成了《自由引導人民》,他以繪畫詮釋了他所處時代的革命事件,1830 年 7 月的街頭抗爭,重啟了他的愛國主義,因而啟發了他的創作。
《自由》的意涵有受到法國詩人巴比爾 (Henri-Auguste Barbier, 1805-1882)的詩作(La Curée)和Casimir Jean François Delavigne(1793 -1843)的《巴黎一周》(Une semaine à Paris)的啟發。此詩於 1830 年在《巴黎評論》( Revue de Paris)發表,描述一位寓意自由的民婦引導人群抗爭。此作品也引用了浪漫主義畫家Théodore Géricault (1791-1824)於1818 至 1819 年創作,描繪海難的《美杜莎之筏》(Radeau de la Méduse)。
《自由引導人民》典藏歷程:
七月王朝新上任的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一世(Louis-Philippe Ier,1773—1850)並未直接由王室收購晝作,而是由內政部以3,000 法郎間接購藏。最初畫作並沒有在羅浮宮旁的杜樂麗宮(Tuileries) 王座廳展出,而是在建於1615年的王家美術館盧森堡宮(Palais de Luxembourg),此後在始建於1682年的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也曾短暫展出,1832 年,七月王朝首相Adolphe Thiers(1797—1877),由於擔心作品可能會引起民眾騷亂,因而下令禁止展出,首相曾在1870年,拿破倫三世的第二帝國(1852-1870)滅亡後,於1871年成功的鎮壓了巴黎公社(Commune de Paris)。
巴黎公社是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統治巴黎並宣布接管政府,由於公社衛隊殺了兩名法國將軍,又拒絕接受法國管理,因此導致嚴厲鎮壓的「流血周」。資本主義者或中間派認為巴黎公社是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者則認為是社會主義的早期實驗;巴黎公社標誌當代世界政治左翼運動崛起的里程碑。馬克思派史學家認為巴黎公社是1917年俄國革命的先驅。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是哲學家、政治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革命理論家、歷史學者;馬克思主義主要創始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主要開創者。
1832 年 6 月,七月王朝期間,巴黎共和黨人和人民起義反君主制,主要由巴黎支持共和制的貴族青年學生領導,最終在政府軍的鎮壓下失敗,造成93人死亡,291人受傷,超過1500人被囚禁。導火線起因於法國將軍拉馬克 (Jean Lamarque,1770—1832)的病逝,他是法國大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時期的將軍,後來任法國國會議員。1815年,在法國西部擊敗了支持法國波旁復辟勢力的軍隊,之後得到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的表揚。
《自由引導人民》被首相Thiers禁止展出後被Delacroix的朋友,美術總監(Hygin-Auguste Cavé, 1796 - 1852) ,於1839 年歸還,之後暫存在Delacroix阿姨(Félicité Riesener) 的居所直到她去世。 1848 年,畫作由盧森堡美術館收藏;1855 年,在巴黎的世界博覽會,畫作首次向公眾展示。5月15日至11月15日,萬國博覽會在半年期間,吸引了超過五百多萬人次的參觀,有來自25個國家及殖民地的參與,當時《自由引導人民》女主角鮮紅色的帽子曾被批評過於顛覆。
法國藝術史家 Jean-Clément Martin(1948 -)表示畫中女主角代表希臘神話的勝利女神的奈姬(Nike),羅馬神話中她對應維多利亞(Victoria)。根據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Hesiod, 前750至650)的《神譜》(Theogony),她是泰坦神帕拉斯(Pallas)和斯梯克斯(Styx)的女兒。在泰坦戰爭中,站在奧林匹斯神(Olympians)一邊,為他們帶來勝利。
《神譜》長詩共1022行,以六音步格律(Hexameter)寫成。是僅存記敘古希臘諸神的完整譜系。描述希臘神話眾神起源,其中穿插神靈間正義與美好的神話。泰坦之戰(Titanomachia)是希臘神話中泰坦神族(巨人族)與奧林匹斯神族,為了爭奪宇宙霸主地位的戰爭。
萬國博覽會結束後,作品返回盧森堡美術館,此時的盧森堡美術館已成為專門展出在世藝術家作品的展館,具有價值藝術家的作品,在身故後,作品會進入羅浮宮典藏。此幅畫僅於1863 年在盧森堡美術館展出,1874 年第三共和國(1870 -1940)時期,才納入羅浮宮典藏。
雨果的《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自由引導人民》可能啟發了19世紀前期,浪漫主義文學的領袖的雨果(Victor Marie Hugo,1802—1885)的經典小說《悲慘世界》。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曾經創作許多詩歌、小說、劇本、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代表作有《鐘樓怪人》、《九三年》和《悲慘世界》等。知名的詩集包括《靜觀集》和《歷代傳說》。他創作了4000多幅畫,也參與社會運動,年輕時傾向保皇主義,之後成為共和主義的推動者。
《悲慘世界》是雨果於1862年所發表的長篇小說,分為五個部分,48卷365章。英語版1,500頁,法語版1900頁。描述19世紀初的20年間的背景,涉及拿破崙戰爭和1832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等件。拿破崙戰爭(Guerres napoléoniennes),通常為五場衝突,指1803年至1815年一系全球性衝突,由拿破崙一世領導的法蘭西帝國和其從屬國與反法同盟對抗。使得某時期歐洲大陸大部分地區被法國統治,戰事可視為法國大革命戰爭的延續。
《悲慘世界》創作背景:
雨果構思了40年,到晚年才完成,故事融入了法國歷史,巴黎的建築、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善惡,愛情與親情。核心主角Jean Valjean 有許多化名,象徵正義,卻無法擺脫犯罪記錄。故事從1801年起,描述窮苦的農民,為了幫助飢餓的外甥,偷了一塊麵包被補入獄,由於曾企圖逃獄而被判19年苦役,刑期滿後處處碰壁。1828年,雨果醞釀寫獲釋的苦役犯,受米里艾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1829年和1830年間,雨果搜集黑玻璃製造業的資料後,創作了男主角苦役犯尚萬強,他化名為馬德廉先生,開辦工廠成為企業家。雨果還參觀了苦役犯監獄,在街頭也曾目睹類似女工Fantine受辱的場面。此外,1846年,雨果年輕時,在路上曾看到兩個士兵,挾持因偷麵包被判死刑的男子,當時一位貴夫人坐著漆有家徽的馬車經過,囚犯注視著她,而貴婦人確視而不見,當時雨果認為法國貴族無視平民的存在,因而觸發他寫《悲慘世界》。
書中穿插法國革命動亂和1815年6月18日大不列顛聯合王國、荷蘭聯合王國、普魯士王國共同對抗法蘭西第一帝國,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南部的滑鐵盧戰役(Battle of Waterloo)的背景。雨果論及當時法國社會的俚語、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況,故事情節錯綜複雜。雨果根據人道主義精神,用道德感化的方法處理情節,他藉主人翁說道「最高的法律是良心」;「將來人們會把犯罪看作疾病,由特殊的醫生醫治,醫院將取代監獄 。」
雨果創作主人翁尚萬強的靈感來自有前科的維多克(Eugène François Vidocq,1775—1857),他曾是法國罪犯,之後成為巴黎警方的秘密線人,以及國家警察設立於巴黎犯罪捜査局代局長,之後他成為成功的企業和慈善家。1828年,被特赦的維多克在他的造紙廠救了一名工人,用肩膀頂起了沉重的貨車。雨果描述尚萬強救了水手的故事,則源自朋友信中的真實事件。
1841年,雨果曾幫助一名妓女脫離指控,此經歷也成為小說中警方、尚萬強和女工Fantine間對話。雨果也將他曾經度假的Montreuil-sur-Mer鎭寫入小說。1842年起義時,雨果看到巴黎街頭遍布路障,1848年的法國二月革命期間,他曾幫助設路障。
雨果在《悲慘世界》的前言寫道:
「只要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為地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還得不到解決;只要在某些地區還可能發生社會的毒害,換句話說,同時也是從更廣的意義來說,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益的。」
小說結尾,雨果總結道:「
讀者展閱書時,無論存在怎樣的間歇或欠缺,從頭至尾,從整體到細節,全講述人從惡向善,從非正義向正義,從假向真,從黑夜向光明,從欲望向良心,從腐朽向生命,從獸性向責任,從地獄向天堂,從虛無向上帝。起點是物質,終點是靈魂。始為九頭蛇,終成為天使。」
雨果曾經向義大利出版人介紹他寫作的雄心:「我不知是否所有人都能讀到這本書,但我寫書是為了所有人。這部書既是給英國寫的,也是給西班牙、義大利,法國、德國和愛爾蘭…社會問題不分國界…男人愚昧無知,陷於絕望,女人為了一塊麵包而賣身,兒童則因為沒有學習的書籍和取暖的火爐而痛苦。我的《悲慘世界》會來敲門說道:「開門,我來找你們了!」
《自由引導人民》與《悲慘世界》 皆是19 世紀的代表作,在法國具指標性價值。1848年起,《自由引導人民》成為共和主義和共和國的象徵,作品曾印在1978 年至 1995 年的一百法郎鈔票。雨果被葬於巴黎先賢祠,他肖像也印在法國的鈔票上。
歷史畫描繪某一故事,通常有多個人物,本意是「故事」,並非描繪的都是歷史事件,例如基督的一生、神話及寓言故事。19世紀之前,為篇幅宏大的布面油畫或壁畫,19世紀之後,歐洲藝術學院和大學的繪畫和雕塑流派的學院藝術(academic art)地位開始動搖。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自由引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是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於1830 年創作的油畫,畫作的主題靈感來自1830年7月27日、28日和29日三天,發生在巴黎,人民反抗法國國王查理十世(Charles X, 1757—1836)的革命,因革命只持續三天,因此稱為「榮耀三日」(Trois Glorieuses)。
Delacroix 於1830年根據草圖,歷時3個月完成了《自由引導人民》,他以繪畫詮釋了他所處時代的革命事件,1830 年 7 月的街頭抗爭,重啟了他的愛國主義,因而啟發了他的創作。
《自由》的意涵有受到法國詩人巴比爾 (Henri-Auguste Barbier, 1805-1882)的詩作(La Curée)和Casimir Jean François Delavigne(1793 -1843)的《巴黎一周》(Une semaine à Paris)的啟發。此詩於 1830 年在《巴黎評論》( Revue de Paris)發表,描述一位寓意自由的民婦引導人群抗爭。此作品也引用了浪漫主義畫家Théodore Géricault (1791-1824)於1818 至 1819 年創作,描繪海難的《美杜莎之筏》(Radeau de la Méduse)。
《自由引導人民》典藏歷程:
七月王朝新上任的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一世(Louis-Philippe Ier,1773—1850)並未直接由王室收購晝作,而是由內政部以3,000 法郎間接購藏。最初畫作並沒有在羅浮宮旁的杜樂麗宮(Tuileries) 王座廳展出,而是在建於1615年的王家美術館盧森堡宮(Palais de Luxembourg),此後在始建於1682年的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也曾短暫展出,1832 年,七月王朝首相Adolphe Thiers(1797—1877),由於擔心作品可能會引起民眾騷亂,因而下令禁止展出,首相曾在1870年,拿破倫三世的第二帝國(1852-1870)滅亡後,於1871年成功的鎮壓了巴黎公社(Commune de Paris)。
巴黎公社是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統治巴黎並宣布接管政府,由於公社衛隊殺了兩名法國將軍,又拒絕接受法國管理,因此導致嚴厲鎮壓的「流血周」。資本主義者或中間派認為巴黎公社是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者則認為是社會主義的早期實驗;巴黎公社標誌當代世界政治左翼運動崛起的里程碑。馬克思派史學家認為巴黎公社是1917年俄國革命的先驅。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是哲學家、政治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革命理論家、歷史學者;馬克思主義主要創始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主要開創者。
1832 年 6 月,七月王朝期間,巴黎共和黨人和人民起義反君主制,主要由巴黎支持共和制的貴族青年學生領導,最終在政府軍的鎮壓下失敗,造成93人死亡,291人受傷,超過1500人被囚禁。導火線起因於法國將軍拉馬克 (Jean Lamarque,1770—1832)的病逝,他是法國大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時期的將軍,後來任法國國會議員。1815年,在法國西部擊敗了支持法國波旁復辟勢力的軍隊,之後得到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的表揚。
《自由引導人民》被首相Thiers禁止展出後被Delacroix的朋友,美術總監(Hygin-Auguste Cavé, 1796 - 1852) ,於1839 年歸還,之後暫存在Delacroix阿姨(Félicité Riesener) 的居所直到她去世。 1848 年,畫作由盧森堡美術館收藏;1855 年,在巴黎的世界博覽會,畫作首次向公眾展示。5月15日至11月15日,萬國博覽會在半年期間,吸引了超過五百多萬人次的參觀,有來自25個國家及殖民地的參與,當時《自由引導人民》女主角鮮紅色的帽子曾被批評過於顛覆。
法國藝術史家 Jean-Clément Martin(1948 -)表示畫中女主角代表希臘神話的勝利女神的奈姬(Nike),羅馬神話中她對應維多利亞(Victoria)。根據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Hesiod, 前750至650)的《神譜》(Theogony),她是泰坦神帕拉斯(Pallas)和斯梯克斯(Styx)的女兒。在泰坦戰爭中,站在奧林匹斯神(Olympians)一邊,為他們帶來勝利。
《神譜》長詩共1022行,以六音步格律(Hexameter)寫成。是僅存記敘古希臘諸神的完整譜系。描述希臘神話眾神起源,其中穿插神靈間正義與美好的神話。泰坦之戰(Titanomachia)是希臘神話中泰坦神族(巨人族)與奧林匹斯神族,為了爭奪宇宙霸主地位的戰爭。
萬國博覽會結束後,作品返回盧森堡美術館,此時的盧森堡美術館已成為專門展出在世藝術家作品的展館,具有價值藝術家的作品,在身故後,作品會進入羅浮宮典藏。此幅畫僅於1863 年在盧森堡美術館展出,1874 年第三共和國(1870 -1940)時期,才納入羅浮宮典藏。
雨果的《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自由引導人民》可能啟發了19世紀前期,浪漫主義文學的領袖的雨果(Victor Marie Hugo,1802—1885)的經典小說《悲慘世界》。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曾經創作許多詩歌、小說、劇本、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代表作有《鐘樓怪人》、《九三年》和《悲慘世界》等。知名的詩集包括《靜觀集》和《歷代傳說》。他創作了4000多幅畫,也參與社會運動,年輕時傾向保皇主義,之後成為共和主義的推動者。
《悲慘世界》是雨果於1862年所發表的長篇小說,分為五個部分,48卷365章。英語版1,500頁,法語版1900頁。描述19世紀初的20年間的背景,涉及拿破崙戰爭和1832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等件。拿破崙戰爭(Guerres napoléoniennes),通常為五場衝突,指1803年至1815年一系全球性衝突,由拿破崙一世領導的法蘭西帝國和其從屬國與反法同盟對抗。使得某時期歐洲大陸大部分地區被法國統治,戰事可視為法國大革命戰爭的延續。
《悲慘世界》創作背景:
雨果構思了40年,到晚年才完成,故事融入了法國歷史,巴黎的建築、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善惡,愛情與親情。核心主角Jean Valjean 有許多化名,象徵正義,卻無法擺脫犯罪記錄。故事從1801年起,描述窮苦的農民,為了幫助飢餓的外甥,偷了一塊麵包被補入獄,由於曾企圖逃獄而被判19年苦役,刑期滿後處處碰壁。1828年,雨果醞釀寫獲釋的苦役犯,受米里艾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1829年和1830年間,雨果搜集黑玻璃製造業的資料後,創作了男主角苦役犯尚萬強,他化名為馬德廉先生,開辦工廠成為企業家。雨果還參觀了苦役犯監獄,在街頭也曾目睹類似女工Fantine受辱的場面。此外,1846年,雨果年輕時,在路上曾看到兩個士兵,挾持因偷麵包被判死刑的男子,當時一位貴夫人坐著漆有家徽的馬車經過,囚犯注視著她,而貴婦人確視而不見,當時雨果認為法國貴族無視平民的存在,因而觸發他寫《悲慘世界》。
書中穿插法國革命動亂和1815年6月18日大不列顛聯合王國、荷蘭聯合王國、普魯士王國共同對抗法蘭西第一帝國,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南部的滑鐵盧戰役(Battle of Waterloo)的背景。雨果論及當時法國社會的俚語、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況,故事情節錯綜複雜。雨果根據人道主義精神,用道德感化的方法處理情節,他藉主人翁說道「最高的法律是良心」;「將來人們會把犯罪看作疾病,由特殊的醫生醫治,醫院將取代監獄 。」
雨果創作主人翁尚萬強的靈感來自有前科的維多克(Eugène François Vidocq,1775—1857),他曾是法國罪犯,之後成為巴黎警方的秘密線人,以及國家警察設立於巴黎犯罪捜査局代局長,之後他成為成功的企業和慈善家。1828年,被特赦的維多克在他的造紙廠救了一名工人,用肩膀頂起了沉重的貨車。雨果描述尚萬強救了水手的故事,則源自朋友信中的真實事件。
1841年,雨果曾幫助一名妓女脫離指控,此經歷也成為小說中警方、尚萬強和女工Fantine間對話。雨果也將他曾經度假的Montreuil-sur-Mer鎭寫入小說。1842年起義時,雨果看到巴黎街頭遍布路障,1848年的法國二月革命期間,他曾幫助設路障。
雨果在《悲慘世界》的前言寫道:
「只要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為地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還得不到解決;只要在某些地區還可能發生社會的毒害,換句話說,同時也是從更廣的意義來說,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益的。」
小說結尾,雨果總結道:「
讀者展閱書時,無論存在怎樣的間歇或欠缺,從頭至尾,從整體到細節,全講述人從惡向善,從非正義向正義,從假向真,從黑夜向光明,從欲望向良心,從腐朽向生命,從獸性向責任,從地獄向天堂,從虛無向上帝。起點是物質,終點是靈魂。始為九頭蛇,終成為天使。」
雨果曾經向義大利出版人介紹他寫作的雄心:「我不知是否所有人都能讀到這本書,但我寫書是為了所有人。這部書既是給英國寫的,也是給西班牙、義大利,法國、德國和愛爾蘭…社會問題不分國界…男人愚昧無知,陷於絕望,女人為了一塊麵包而賣身,兒童則因為沒有學習的書籍和取暖的火爐而痛苦。我的《悲慘世界》會來敲門說道:「開門,我來找你們了!」
《自由引導人民》與《悲慘世界》 皆是19 世紀的代表作,在法國具指標性價值。1848年起,《自由引導人民》成為共和主義和共和國的象徵,作品曾印在1978 年至 1995 年的一百法郎鈔票。雨果被葬於巴黎先賢祠,他肖像也印在法國的鈔票上。
歷史畫描繪某一故事,通常有多個人物,本意是「故事」,並非描繪的都是歷史事件,例如基督的一生、神話及寓言故事。19世紀之前,為篇幅宏大的布面油畫或壁畫,19世紀之後,歐洲藝術學院和大學的繪畫和雕塑流派的學院藝術(academic art)地位開始動搖。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