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视频】树性即我性,树情即我情——许钦松解读新作《古树新枝》|名家说新作


Listen Later

日前,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许钦松向记者分享了其为“绿美广东”古树认捐项目创作的中国画《古树新枝》的创作心得。

这幅画作以肇庆怀集蓝钟镇根竹塘村一株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红锥古树为创作对象,古树历经沧海桑田,树皮斑驳累累,印刻着时间留下的痕迹,却仍然伟岸挺拔,每逢春季便勃发新枝。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深深打动了许钦松,促使他以笔墨为媒,为古树造像,用艺术记录下这份千年不朽的坚韧与生机。

在《古树新枝》的创作中,许钦松一改以往偏爱大山大河的创作风格,集中笔墨细致描绘一株独木。正如他所说:“山籍树而为衣,得草木而华”,树法作为中国画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山水画创作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许钦松指出,明代赵左曾指出“树无他法,只要枝干得势,则全幅振起”。在构图上,他以枝干为视觉中心,着重表现分量和质感。

通过略微仰视的视角,使古树自下而上拔地而起,呈现傲然挺立之姿,遮天蔽日之势。在笔墨造像上,则根据红锥古树自身的生长变化自由点染,达到挥洒自如、浑然天成的意趣。

树法不仅是绘画技巧,更指向审美思想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许钦松表示:“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树木根植于大地,以自然为母体,中国画中的树木体现着东方文明特有的审美与品质。”他认为,通过对自然界一草一木的观照,画家可以将自我融入山林天地,实现“道”和“德”的追求。

这种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也体现在中国传统的“比德说”中。许钦松解释,“比德说”自春秋战国就有,认为自然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进行比德,由此体验到人格美。就像古人以梅兰竹菊喻“四君子”,这株红锥古树的坚韧品格,正是他笔下展现的精神内核。

“一方山水,是祖国河山的缩影,一株树木,亦可以透视整片山林。”许钦松说,他笔下描绘的不仅是一棵古树,更是一隅天地的微缩,一缕乡愁的根源,一份记忆的载体。通过为红锥古树造像,他致力于为这方土地山林树碑立传,为这片热土所承载的故事书写记忆与乡愁。

文 | 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

视频、图 | 受访者提供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羊晚·花地·文化By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