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师徒缘,毫无例外,师徒当中的关系就是因缘的事。“师徒”即非“师徒”是名为“师徒“——是指因缘妙用当中就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一个方面而言,立为“师”、立为“徒”。
有三重的层次可以去理解:
第一重(最粗浅的),徒弟需要有一个师父作为自己作意的方向,作为自己系念的方向;师父作为徒弟的一个对境(而我们知道是识内的相分,识内相分才是徒弟自己真正所缘的对境,而外在的师父,只是一个疏所缘缘)。徒弟心目中的师父,毕竟是徒弟自己“识”、“分别”(自己分别、自己的“了别”),而非实在的师父。作为师父而言,也是因为有了徒弟才成之为师父。而有的师父是因为有了徒弟才显得相是师父,才发挥师父的功能。
第二个层次,有共业的呈现、共业的感应。共业,是基于共业种子——也就是功能上的相互作用。(比如说:教学相长、互相帮衬、互相映衬、相互增上。)这就是共业、共业感应,一种功能上的互动与共同增上。
第三个层次,缘起而性空。一切无非是佛法的呈现。如是见。
By 如是说法5
11 ratings
师徒缘,毫无例外,师徒当中的关系就是因缘的事。“师徒”即非“师徒”是名为“师徒“——是指因缘妙用当中就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一个方面而言,立为“师”、立为“徒”。
有三重的层次可以去理解:
第一重(最粗浅的),徒弟需要有一个师父作为自己作意的方向,作为自己系念的方向;师父作为徒弟的一个对境(而我们知道是识内的相分,识内相分才是徒弟自己真正所缘的对境,而外在的师父,只是一个疏所缘缘)。徒弟心目中的师父,毕竟是徒弟自己“识”、“分别”(自己分别、自己的“了别”),而非实在的师父。作为师父而言,也是因为有了徒弟才成之为师父。而有的师父是因为有了徒弟才显得相是师父,才发挥师父的功能。
第二个层次,有共业的呈现、共业的感应。共业,是基于共业种子——也就是功能上的相互作用。(比如说:教学相长、互相帮衬、互相映衬、相互增上。)这就是共业、共业感应,一种功能上的互动与共同增上。
第三个层次,缘起而性空。一切无非是佛法的呈现。如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