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收藏家程浩浅绛彩瓷专著“三部曲”圆满收官,珍品展同日开展


Listen Later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图/主办方供图

8月19日,岭南资深浅绛彩瓷收藏家程浩浅绛彩瓷专著“三部曲”圆满收官——第三部新作《打开浅绛彩瓷宝库的密码——陶趣斋解码密令1―8―10―5―12》首发仪式在广州举行,“陶趣斋藏浅绛彩瓷珍品展” 同日在广州市文物总店开展。

该书由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公开出版,丛书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浅绛彩瓷的起源及其兴衰演变的历史轨迹和原因;浅绛彩瓷的分类、特征、价值、鉴赏、甄别方法、收藏要旨及其在历史、当今和未來中国古玩收藏中的地位与愿景,以及市场投资等。

作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广州市书画艺术鉴赏交流学会副会长,程浩素有岭南地区收藏与研究浅绛彩瓷领军人物之称。

自20世纪90年代起,程浩将目光锁定在别人还尚未有过多关注的浅绛彩瓷,只因浅绛彩瓷是以瓷质为载体的文化艺术品,是瓷器与书画的完美结合,具有工艺美术和文化艺术的双重价值,既可赏瓷又能赏画。到今天,程浩所收的浅绛彩瓷藏品,已达六百多件。

程浩表示,随着浅绛彩收藏的日渐升温,其市场上难免泥沙俱下,出现了不少赝品,如何甄别与收藏变得十分重要。“读者也希望我能再写一本适于初入行者学习的、更为通俗、更接地气、更加实用的浅绛彩瓷收藏与投资的专业书籍。”

据介绍,这本书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它有的放矢地解决了初入行者的疑惑并送上了“入门钥匙”。同时还纠正了“浅绛彩瓷是文人瓷”的不够精准、不够科学的提法。

程浩认为,浅绛彩瓷既是瓷,更是画;其要害不是瓷,而是画(瓷只是载体,而画才是主体),是文人瓷画,是文人在瓷器上所创作(准确地说是“写”)的画和书法,即“瓷器上的中国文人书画”或可表述为“瓷本书画”或“瓷上丹青”。

同日在广州市文物总店开展的“陶趣斋藏浅绛彩瓷珍品展”旨在普及浅绛彩瓷收藏知识。展览分12个专题展出珍品138件(套),包括同治时期10件(套),光绪至宣统时期111件(套),民国时期17件(套),其中御窑厂画师作品占73件(套),还有28件(套)孤特品、异型器更是难得一见、吸人眼球。

此外,展区还开设“赝品辨析”一栏,提供6件浅绛彩瓷赝品作为反面教材,向初学者普及辨真识假的基本知识。

据悉,展览由广州市文物总店举办,还得到了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广州市书画艺术鉴赏交流学会、广州地区出版物新闻工作者协会、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支持,展期至8月24日。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文 艺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羊晚·花地·文化By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