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范儿·IN高新

谁说高新区只有互联网?这个产业也很牛


Listen Later

每到年底,人们就开始习惯性的回忆。如果问到成都高新区的前世今生,那就需要把时间拨回到198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火炬计划工作会议,以建设国家高新区为重要内容的火炬计划正式开始实施。同年,省市批准筹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成都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2006年,短短十几年时间,成都高新区作为6家园区之一,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始终位居第一方阵。目前,全区面积达到237.2平方公里 ,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总数达到130家。

说到入住高新区的企业类型,互联网大厂、游戏设计、动漫设计、软件开发,这些想必大家都张口就有。只是你可能有所不知,在生物制药领域,成都高新区也算是成都,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头把交椅喔。

今年九月,“2021西部智慧医疗产业峰会”在成都高新区盛大召开。峰会开幕式上,阿斯利康正式宣布启用位于成都高新区的阿斯利康中国西部总部,

成都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阿斯利康中西医结合现代化创新中心也同步落户成都高新区。

为啥选择高新,用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的话来说就是,成都高新区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持续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要素保障和配套支持。

随着阿斯利康中国西部总部的启用,成都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阿斯利康中西医结合现代化创新中心也同步落户成都高新区,共同助力成都打造国际化的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

除了大型跨国企业,本土生物制药的研究也在高新区的沃土上茁壮成长开花结果。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都微芯自主研发生产的国内首款II型糖尿病原创Ⅰ类新药——西格列他钠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这标志着全球首个PPAR全激动剂,单药用于治疗饮食、运动控制不佳的II型糖尿病新药正式投产。简单来说,就是这款药不但可以控制血糖,还可以治疗患者的通常伴发症状,有益于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

为啥能吸引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在入住的基础上专研创新,这离不开成都高新区以天府国际生物城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医药健康产业成型成势发展。其中,全国首创的校地合作“事业合伙人”模式,就必须得拿来说道说道了。

早在2018年,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与四川大学合作共建的成都前沿医学中心在全国率先构建了“共建、共管、共享、共服务”校地合作模式,成为成都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加速器”。四种模式具体分为:“政府建载体、川大引项目”的共建模式;“工作同协调、项目共把关”的共管模式;“成果转股权、支持换期权”的共享模式;“知识变产品、教授做股东”的共服务模式。

百年贝雅公司负责人就说了,成都高新区前沿医学中心围绕“创新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落地”为公司项目提供了全方位一站式服务,打通了研发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四川大学张兴栋院士团队为公司提供技术指导,目前正在进行定制式3D打印人体组织模型、个性化定制骨科手术导板等I、Ⅱ、Ⅲ类医疗器械的开发。

截至目前,前沿医学中心已导入华西医学大数据中心等37个高水平研发项目,12个川大教授转化项目,世界500强阿斯利康中国西部总部等16个重大产业项目;吸引2名院士级人才、8名国家级人才,实际入驻技术性人才近2000名。

在疫情防控持续化的大背景下,来自成都高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也正朝着新的方向和着力点继续前行。“成都造”的防疫产品、物资不断奔赴全国乃至全球抗疫前线;四川三叶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旗下研制的新冠候选疫苗SCB-2019已经完成全球临床III期,入列全球疫苗研发进展最快的梯队。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没有让高新停滞,反倒让具备研发及生产基础的生物医药企业按下科研攻关和物资生产的“快进键”,一大批企业、新药强势崛起,持续为疫情防控一线贡献出“硬核”的高新科技力量。

成都高新区作为成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主阵地,近年来致力于构建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五链融合”产业生态圈。以天府国际生物城建设为核心,成都高新区大力推进医药健康产业成型成势发展,已初步形成了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集群,吸引了3000余家医药企业入驻,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列。

成都高新区也将不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在为企业提供更优质保障的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切实推动实质性成果转化,在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道路继续稳步前行。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国际范儿·IN高新By 听_这里是成都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