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武帝死(公元464牛人市继立,年才十六岁,骨肉相杀的丑恶剧,还是继续演下去。子业杀叔祖刘义恭(刘裕第五子)并其四子,又杀弟刘子鸾、刘子师。刘子业不仅残杀骨肉,也杀了许多大臣名将,密戚近臣,如始兴郡公沈庆之、尚书令柳元景、尚书左仆射颜师伯、东阳太守王藻、会稽太守孔灵符等,搞得“举朝遑遑,人人危怖”(《宋书·蔡廓传子兴宗附传》。刘子业还计划把剩余的六个叔父杀掉,其中三个叔父湘东王刘彧(文帝第十一子)、建安王刘休仁(文帝第十二子)、山阳王刘休祐(文帝第十三子),更是成为刘子业猜忌的对象,常想加以杀害。宿卫的将士也朝不保夕,他们最后就联合起来,自发地杀了刘子业,拥立刘彧为帝,是为明帝。
刘子业未死前,曾派人拿了毒药去毒杀弟弟江州刺史、晋安王刘子勋(孝武帝第三子)。子勋年才十岁,江州的军事政治权力实际都掌握在江州长史邓琬手里,邓琬起兵反抗。刘子业死, 明帝即位,邓琬在寻阳(今江西九江市)拥立子勋为帝。子勋的两个弟弟,一个是荆州刺史、临海王刘子顼(孝武帝第七子),一个是会稽太守、寻阳王刘子房,都由其长史作主,起兵响应。这就爆发了一次规模较大的以明帝刘彧为首的文帝系诸王和以晋安王刘子勋为首的孝武帝系诸王的统治阶级内战。明帝一方面遣将在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义兴(今江苏宜兴)一带,击败了会稽方面北上的军队,最后并进军浙东,生俘了刘子房和行会稽郡事孔觊,结束了东战场的军事行动。一方面就专意对付长江中游的军事压力。战争胶着在鹊洲(今安徽繁昌东北大江中)一带,由于明帝方面的将领张兴世等在贵口(今安徽贵池西五里) 袭击江州方面的粮米三十万斛得手,使西军十万人不战自溃。 明帝很快就攻下寻阳,杀年仅十一岁的刘子勋;接着又攻下江陵,杀刘子顼,孝武帝其余十二子,也先后为明帝所杀死,一个不剩。
在宋王室骨肉相残的过程中,参加内战的镇将如幽州刺史刘休宾、兖州刺史毕众敬、徐州刺史薛安都、冀州刺史崔道固、青州刺史沈文秀等,纷纷投降北魏,把淮水以北的广大地区,拱手送给敌国。淮北失守,淮南就变成了前线,在“烽鼓相达”与“兵火相连”的情况下,“天府所资,唯有淮海”的淮南地区,也弄得“民荒财单”(《宋书·后废帝纪》)。北魏进军青、齐时,就把青、 齐一带的人民,全部掠作奴婢,分赐百官,称为“平齐户”,可见王室内战,遭殃的还是南朝人民。
明帝自己受着刘子业的迫害,几乎被杀,但到了他自己大权在握,不但杀尽了孝武帝诸子,还把自己仅存的五个弟弟也杀掉了四个。明帝死(公元472年),子刘昱(后废帝)继位,明帝仅存的一个弟弟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于公元474年5月起兵,率众二万、骑五百,轻兵急下,直捣建康。幸亏右卫将军萧道成指挥城防军队,坚守台城,并派黄回、张敬儿等诈降于休范,乘机杀了休范,才把危局挽回。建平王刘景素(文帝孙)为南徐州刺史, 镇京口。看到朝政混乱,权力旁落,想举兵夺取政权,兵败身死(公元476年)。在王室内部倾轧的浪潮中,大权集中到中领军将军萧道成手中。公元477年,道成杀刘昱,立昱弟刘准为帝(顺帝)。以后道成次第消灭了他的政敌尚书令袁粲、荆州刺史沈攸之等,他也像刘裕一样,登位称帝,是为齐高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南齐。刘准旋被道成所杀,“宋之王侯,无少长皆幽死” (《南史·宋本纪》),仅宋文帝第九子晋熙王刘昶在前废帝刘子业时,出为徐州(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刺史,逃祸降魏,留有后人。宋王朝就这样地在内乱中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