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有关女脱口秀演员的那篇播客后,我时常刷到相关讨论,有人暗讽如今的脱口秀不够好笑,然而当我们回看那几年的作品,却发现总是充斥着各种女性侮辱,其中就有柳岩。
那几年几乎所有关于她的讨论,第一反应不是她的作品,而是她的身材、她的性感、甚至一些虚假的黄谣。她被不断审视不断消费,仿佛她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等待被评论的对象。
而一月前发生的南昌八大山人事件,一陌生男子搭讪未果持刀杀害一女生,新闻报道却将目光紧紧聚焦在女孩的学校专业考试成绩还有她的汉服上,不断强调她本该光明的未来。但很少人发现的是,即使在她的死亡中,公众的目光依然集中在她是否足够完美,而对加害者却只有一句笼统的精神疾病。
于是我们忍不住发问:为什么当女性遭遇伤害时,我们的目光总是牢牢地钉在她身上?为什么她们不仅要承受伤害,还要忍受社会的凝视与审判?
她们的穿衣、她们的举止、她们的朋友圈,都会成为舆论的证据,去证明她们是不是合格的受害者。如果她们足够纯洁无辜,我们才愿意流泪惋惜,而一旦出现不完美,她们就会被迅速推向舆论的深渊。
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里这样的逻辑不断被复制:《初步举证》里的女主,明明是受害者却要在法庭上一遍遍为自己解释;《82年生的金智英》里的女主遭遇骚扰,父亲的第一反应不是安慰,而是责怪她穿了短裙。
社会总是在看她是不是纯洁,是不是端庄,是不是温和,是不是值得同情。
但是我们却很少看向加害者,我们看不到施暴者的面孔,也忘记了去追问他为什么敢这样做。
当我们习惯性把女性放在被看的位置时,她们就始终是客体而不是主体,于是沉默成为一种自我保护,因为一旦开口,等待她们的不是理解,而是放大镜下的审判。
所以这期播客我们想聊聊:当女性受害时,我们在讨论些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凝视总是停留在她们身上,而不是转向加害者?
性感不是错,美丽不是错,喝酒不是错,穿短裙不是错,错的永远是加害者。受害者不需要完美,她们需要的是不再被凝视、不再被当作客体。
她方来信,我们等你回信。
Shownotes:
00:01:22 男脱口秀演员暗讽女脱口秀演员的段子不好笑,然而当初的段子常常是恶俗的
00:01:31 柳岩仅仅因为身材好长得美就遭遇了很多凝视调侃和诋毁甚至被造黄谣,哪怕当时她有非常多先进的思考,但大家到现在才看见“时代终于追上你了”
00:04:38 很多人认为女性性感就意味着她是放荡的想要释放自己的性魅力,女性嫉妒她,男性垂涎她,得不到就要毁灭她
00:05:00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女主仅仅因为美丽就被男性不怀好意地凝视打量并尾随,造谣她对自己的丈夫不忠,私下说她放荡,在听说她丈夫死后对她进行性剥削,最后将她当街暴打,逼迫她离开了小镇;而影片的最后,不再美丽的她跟着丈夫回到小镇,这时所有人都开始接纳她了
00:06:56 柳岩的经历,还有当时同期的很多女明星的经历,我觉得是一样的
00:07:49 很多人说,女性喜欢穿性感的衣服就说明她把自己当作资源,所以可以被随便对待
00:08:06 就像给她点烟的男性,没有人记住男性长什么样,可是大家目光都聚焦在她的脸上,他们用最恶意的思想和言语去揣测这个女性,最后大家给她安上了很多很多莫名其妙的各种目光的投射和枷锁
00:09:51 柳岩的名字其实是岩,好像在过去我们大家记住它大部分是柳,而柳经常是一个很美艳的称呼,会让人感觉到女性的柔美;但她叫岩,她的内心非常坚定和坚韧
00:10:52 南昌八大山人事件,一陌生男子搭讪未果持刀杀害一女生,新闻报道却将目光紧紧聚焦在女孩的学校专业考试成绩还有她的汉服上,不断强调她本该光明的未来。但很少人发现的是,即使在她的死亡中,公众的目光依然集中在她是否足够完美,而对加害者却只有一句笼统的精神疾病
00:11:51 会有人去质疑说是不是女生做错了什么所以你会被杀?是不是你身上有什么特质导致你被杀?
00:12:19 《八二年生的金智英》:女主深夜坐巴士被骚扰然而爸爸却指责她为什么要穿短裙“她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女孩子凡事要小心,穿着要保守,行为要检点,危险的时间、危险的人要自己懂得避开,否则问题出在不懂得避开的人身上。”
00:13:47 好可惜,好惋惜,明明加害者还有那么多的信息可以去挖掘,可以让我们知道,可以让我们去警示这样的人。再比如说我们更多的去惩谴责这个加害者,我们更多的去把这个加害者推入更大的社会舆论,让他得到更大的社会性死亡。
00:14:37 你作案,别人根本就不会关注你,人家都是关注为啥那个人会被害。如果说我们用这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个加害者,加害者信息他也是隐匿的,那无形之中就是另一种纵容和鼓励。
00:15:20 大连工业大学事件:学校和舆论抓住女生“裹着被子”“和外国人交往”等细节,给她套上荡妇与不够体面的标签,然而她才是受害者,自己的私生活被人爆出被开除被网暴,而加害者却悄然隐身毫发无伤。社会舆论曝光她的姓名甚至还给她造黄谣,试图通过证明她不纯洁让她身败名裂
00:17:09 这件事情上升到有辱国格,把女性物化了,难道这个女生是你的什么物品吗?你是觉得中国女人是中国男人的物品,而外国男人和你中国男人是平等的,外国男人和中国女人在一起就相当于抢了你的东西,是吗?抢了你的玩具,所以你要狠狠的把这个玩具按在地上给他敲碎了,然后踩两脚并大快人心,是这个意思吗?
00:20:49 可能真的因为目前的这个社会整体来说,我们的观点还有一些惯例都是之前处在这个游戏主导的男性他制定的。比如在发生恶性事件或者女生做的坏事件的时候,他们就会强调这是女性做的。但是在男性做坏事的时候,他们还是会强调女性是受害者。
00:23:35 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女生举报性骚扰因证据不足败诉,舆论疯狂挖她的论文、照片,给她P恶意图片,把她打成诬告,而作为骚扰方的男性却被人说成是老实胆小的小男生;整个社会都在寻找她“不完美”的证据来推翻她的身份,试图借此否认她指控被骚扰的权利
00:25:55 我得到的信息全是对于她的负面的消息,那我自然而然会觉得,哎,那是不是以后遇到了疑似性骚扰,我应该忍气吞声一下,我是不是应该算了,要不然别人会觉得你是一个老巫婆或者斤斤计较的人
00:26:36 《她厌男,他是我女友》:其他人也会相信她吗?会说是花蛇吧,单恋男人不成,自己在做戏吧。一定要告她诬告,严惩假Me too
00:28:57 由于电梯间里人过多没法再让一个男人进来,但这个男人非要挤进来所以不小心被门夹到,结果他疑似冲我竖了个中指,当我想看监控找到他是谁的时候,却由于害怕显得过于敏感斤斤计较而最后放弃
00:32:11 女性就习惯性明明自己遭遇了这种事情感觉很难受,但好像我们还是习惯性的会去想啊,我是不是看错了,或者我是不是怎么样
00:34:24 社会期待女性承担更多情感劳动:安抚他人、保持情绪温和、维持道德形象。因此,女性受害者不光要承受伤害,还要在受害方式和表现方式上满足社会审美,当女性成为受害者时,如果她们表现得愤怒、尖锐或者过于复杂,就会被打上不符期待的标签:太激烈就是刁蛮、太理性就是冷漠
00:35:23 《初步举证》:女主明明是被强奸,起诉对方后却要一遍遍地站在法庭上解开自己的伤疤告诉大众自己是如何被伤害自己经历了什么,还要不断地解释自己为什么一开始要去对方家里喝酒,为什么一开始愿意和对方做爱
00:37:30 这个月:我们的教育里真的很缺乏对于男性的欲望管理,习惯给男性的所有欲望都找到一个正当的出口,使其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不以为然甚至引以为傲,无论是金钱、权力还是性欲,男性都被允许甚至鼓励去追逐,哪怕是以伤害别人的代价。社会好像就默认你男性会有这样的需求。
00:40:13 一个真实案例:女性崔丽丽遭强奸后选择用真名站出来,她说:“我选择用真名,是因为我想告诉别的女生,这不是你的错”那如果我觉得有崔丽丽这样的女人,她在做一个榜样,她在持续的发光,真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00:43:54 性感不是错,美丽不是错,喝酒不是错,穿短裙不是错。错的永远是加害者。受害者不需要完美,她们需要的,是不再被凝视、不再被当作客体。我们要去找到那个事情最初的源头到底是谁做的,到底是谁在容许和纵容这样的事情发生。
00:47:18 欢迎收听《如此CHOOSE》我们的闲谈,分享一下荷兰留学趣事以及公司工作日常
📖提及书籍:
《初步举证》
泰莎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刑辩律师,热爱胜利。她从工人阶级出身一步步成长为顶尖律师,在任何案件中都能进行辩护、交叉质证和消除疑点。她不对客户做价值判断,不相信一面之词,甚至不能相信自己的直觉,她只相信“法律下的真相”,法律与系统会做出最接近真相的判决。但一个意外事件迫使她直面父权制下的法律、举证责任和道德之间的分歧。
《82年生的金智英》
金智英,1982年4月1日出生于首尔某医院妇产科。成长于公务员家庭,一家六口人住在三十三平的房子里。
她就是那种你每天都会迎面遇到的普通女孩。
从小,金智英就有很多困惑。
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优先给弟弟,她和姐姐只能享有剩下的食物,共用一间房、一床被子。上小学时,被邻座男孩欺负,她哭着向老师倾诉,老师却笑着说:“男孩子都是这样的,愈是喜欢的女生就愈会欺负她。”上了中学,常要提地铁、公交车上的咸猪手。在学校也不能掉以轻心,也有男老师喜欢对女同学动手动脚。可她们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大学毕业,进入一家公关公司。她发现虽然女同事居多,高管却几乎都是男性。下班不得不去应酬,忍受客户的黄色笑话和无休止地劝酒。三十一岁结了婚,不久就在长辈的催促下有了孩子。在众人“顺理成章”的期待下,她辞掉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母亲。
金智英感觉自己彷彿站在迷宫的中央,明明一直都在脚踏实地找寻出口,却发现怎么都走不到道路的尽头。
《她厌男,她是我女友》
我想破脑袋,刻意用平静的语气予以回应:“总之刚刚你说的新闻事件,你太站在受害者立场去看待整个事件了,也许实际情形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不是吗?不能听信单方面说辞,以后说不定会有反转,发现是诬告。我们先静观事情发展,你说好吗?"
“天啊,站在那个作家的立场来看,你继续去开会,他会觉得还有回旋的余地。” “什么意思?” “假如你真的讨厌他,你根本不会再去开会……” “你言下之意是我错啰?”她猛然站起,声音比刚才高亢得多。
提及新闻:
高管遭性侵后整理232页证据 获国内首次工伤认定!
外交学院女大学生在南昌景区遇刺身亡,嫌犯有精神病史
大同订婚强奸案维持原判:性侵案只要有口供,就可以将男子定罪!
感谢您的收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