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3.shwchurch.org/wp-content/uploads/2016/11/2016-e5-b9-b411-e6-9c-8820-e6-97-a5-e8-af-81-e9-81-93-e5-bd-95-e9-9f-b3.mp3
经文:《创世记》十二10-十三章4
前言:
虽然创世记中亚当为人类的第一先祖,挪亚为人类的第二先祖,虽然在《希伯来书》的信心先辈录中有众多人物,如亚伯、以诺、摩西,以及以色列历史中的众多圣徒,但如果说旧约最为著名的圣经人物的话,还是非亚伯拉罕莫属。因他在上帝的救恩计划中具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当然这是上帝在他身上有非常特殊的作为所致。亚伯拉罕不但是以色列人和主耶稣肉身的先祖,而且是被称为信心之父。以至于,新约中不但主耶稣多次提到亚伯拉罕,使徒的书信中也多次提及亚伯拉罕。
这样一个著名的圣经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上帝的恩典,也得到了很多从上帝来的启示和光照。他也有很多的见证被提说,并流传至今作为我们的激励和借鉴。但这并不表示亚伯拉罕天然就是一个信心刚强的人,也非他的信心不用经过历练。上帝所特别拣选并使用的人并非是一个完全人。他也有信心软弱的时候。也就是说,亚伯拉罕留给我们的,除了正面的见证之外,还有反面的教训。
在亚伯拉罕的失败经历中,最具典型性的就是他两次谎称撒拉是自己的妹妹。今天的经文就是分享亚伯拉罕第一次撒谎的事件。
一、亚伯拉罕下埃及的决定
1.这次饥荒中下埃及符合上帝的心意吗?
族长的时代,迦南地有经常性的旱灾发生,而埃及因依靠尼罗河很少有饥荒,所以在迦南有饥荒时,人们跑到埃及去寻活路很常见。亚伯拉罕刚到上帝指示他要去的地上不久,就遭遇了饥荒,他该如何应对呢?这段经文在提到这个事件时,记载的非常简洁:“那地遭遇饥荒。因饥荒甚大,亚伯兰就下埃及去,要在那地暂居”(创十二10)。从亚伯拉罕到下埃及的决定之间就一个“就”字,没有任何记录亚伯拉罕曾为饥荒求助于耶和华,也没有记录他曾为是否要去埃及求问过耶和华,更没有上帝主动告诉他可以暂时前往埃及。这和后来以撒、雅各在遭遇饥荒时候的记载很不一样。以撒的时候也有饥荒发生,只是以撒遭遇饥荒的时候耶和华上帝向他显现,明确地告诉他:“你不要下埃及去,要住在我所指示你的地。你寄居的这地,我必与你同在,赐福给你,因为我要将这些地都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我必坚定我向你父亚伯拉罕所起的誓”(创二十六2-3)。雅各的时候也有饥荒发生,只是雅各那个时候是差派儿子们前往埃及去买粮,自己并未离开应许之地,后来之所以他也上埃及去,是因为他在听说了约瑟在埃及的消息,之后雅各并未马上就动身前往埃及,而是先来到别士巴献祭给耶和华神,求问上帝的心意,上帝亲口指示他说:“你下埃及去不要害怕,因为我必使你在那里成为大族,我要和你同下埃及去,也必定带你上来,约瑟必给你送终”(创四十六3-4),因此雅各才带领全家前往埃及去找约瑟。
而且,这节经文在描述亚伯拉罕去埃及的时候特别使用了“下”这个词,而没有用前往、去等词语,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下降、沉下”的意思,在《创世记》十一章中人类建造巴别塔时,“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创十一5),后面又记载:“耶和华上帝说’...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创十一7),这两处经文中的“降临”和“下去”与这里描写的亚伯兰就下埃及的“下”是同一个词。这个用法有一种暗示亚伯拉罕是在走一个灵性下沉的路。
并且,这里的“暂居”一词就是用来描述寄居的词,当然亚伯拉罕并没有想,去埃及就不再也不回到上帝所指示他寄居的迦南地了,他的打算可能就是先在埃及待一段时间,等饥荒过去了,就还回来。但这个词语用在这里,给人一种较强的暗示,过寄居的生活本来应当是上帝的呼召,但这次的寄居决定却是亚伯拉罕自己“要在那里暂居”,这不是上帝的意思。
更何况,亚伯拉罕在到埃及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可能的危险,并为自己的安危开始预备应对方案,只为自己预备却并未考虑别人,而且所用的方法是撒谎,这些都让我们知道此次前往埃及亚伯拉罕的内心里面充满了惧怕,而非信心,他惧怕埃及人会杀他(创十二12),甚至他也知道自己说的应对方法不是一个好主意,这显然会对撒拉不利,因此经文记载的是他对撒拉说“求你说,你是我的妹子”(创十二13),其目标就是单纯地“我的命也因你存活”(创十二13)。当然,从常识来看,粮食短缺时前往一个有粮的地方去躲避饥荒是正常的。只是,对于其他人在面临饥荒的时候,前往埃及去找粮无可厚非,对于亚伯拉罕就需要慎重考虑。因为,迦南地对于亚伯拉罕来说意义非凡。迦南地是上帝指示他来的地方,他不能随意前往一个上帝未曾指示他去的地方去寻求供应。别人可以随意而行,照着喜好迁徙居住,唯独亚伯拉罕不行。他的住所和境界的挪移,都不是随便的,而是要照着上帝的心意和引导。
因此,这一段经文中亚伯拉罕的种种表现似乎都显明了他不应当去埃及,至少他不应当在没有经过求问耶和华神就匆忙地“下”埃及。所以,虽然这段经文对于亚伯拉罕去埃及没有任何评论,但我们从经文的写作手法中就可以感受到,亚伯拉罕这一次的行动不是因上帝的带领,只是“因饥荒甚大”(创十二10)。
2.饥荒发生对于亚伯拉罕信心磨练的意义
但从某个角度我们可以说,这饥荒的发生正是上帝对于亚伯拉罕的考验,这是对出吾珥之后给亚伯拉罕的第一个试炼,这个试炼跟后来献以撒的挑战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对于刚刚鼓足了勇气,下定了决心,离开了本地本族父家的亚伯拉罕来说,这却依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亚伯拉罕刚刚蒙恩灵性高峰之时,上帝就藉着饥荒将一个考验的环境放在了他面前。或许他以为既然是上帝的带领,又有令人欣喜的应许,那么迦南之旅一定充满了平安、喜乐、顺利、财富、名声等等。上帝刚刚告诉他“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 ...,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十二2-3),“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创十二7),他可能正处在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中,突然这地就遭遇了大饥荒。亚伯拉罕该怎样来理解上帝对他说的话呢?他还要留在这里吗?如果这个时候的亚伯拉罕将眼光投向上帝,并聚焦在上帝呼召他的话语之上的话,他的信心很有可能就会是一次突破,就像在献以撒时他的信心被提升至认识到上帝乃是可以让人从死里复活的神一样,比如这一次他的信心可能就会突破到“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中所出的一切话”(申八3)。
// 这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很多时候的信仰经历,我们刚被上帝呼召来认识他的时候,内心里面充满了对于上帝的热情和追随,我们以为信仰之路每一个时刻都会像初信时的那种豁然开朗、自由与喜乐的状态,谁曾想在跟随上帝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艰难、压力、痛苦和危险呢?但上帝会让我们来面对这个世界的各种突发的事件和环境中的患难,藉此来磨练我们真实的信心,也除去我们里面的骄傲和私欲,让我们谦卑并学会来信靠他。
// 亚伯拉罕之所以被称为信心之父,他的信心不是天然就有的,而是上帝藉着一次又一次的艰难、环境等试炼熬炼出来的。事实上没有谁的信心是天生的,生而为罪人,对上帝没有信心才是天生的。对上帝的信心是超然的,是与这个世界相冲突,与人的天性相违背的,因此信心只能是上帝赐予的,是上帝主动的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多次操练才能形成的。
二、亚伯拉罕的软弱
1.环境与呼召之间的张力
环境变化会对信心造成冲击,如何应对这种令信心摇摆的力量,是摆在亚伯拉罕面前的问题。尤其是,当环境看起来非常严峻时,比如这次亚伯拉罕不单遭遇了应许之地的饥荒,这饥荒还甚大(创十二10)。当外在环境跟上帝的应许和带领越发有张力的时候,更是挑战我们的信心,我们可能就会怀疑,过去我们所领受的、所相信的、所走过的、所行的一切还是从耶和华上帝来的吗?面对环境的挑战,如果一旦忘记或者开始怀疑上帝起初的呼召和带领,那么对上帝的信心就会摇动,这动摇就是灵性的破口,外在局势变化所产生的压力和惧怕就会进来,这时,人的心灵已经被摇晃得远离了上帝,只是关注在外在环境,而忘记了高天之上的至高者。在远离上帝的情况下,无论怎样决策都是错的。或许此时的亚伯拉罕就面临这样的境地,该怎么办?回吾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上帝的呼召明明地放在面前,再软弱都不能否认这一点。但留在这里有饥荒,几百口子还要生活呢?所以,可能对于亚伯拉罕来说要先解决了吃饭生存这个“基本的”问题,然后才能谈得上上帝应许的实现。所以,不回吾珥,下埃及去。但埃及很危险,该怎么应对呢?属人的诡诈就冒出来了。
2.惧怕带来谎言等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