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知谋不用,必归其天
“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
这一整套程序是作为君臣上下都应该遵守奉行的,不能乱了这套程序,欺上瞒下,胡弄一套。作为臣子的,必须以这套程序来“事上”;而最高领导,更要明白这套程序,并以这套程序来“畜下”,来畜养自己的各级干部,来考核自己的各级干部。所以“以此事上,以此畜下”,当然还要“以此治物”,通过上下齐心来治理天下。而且还要“以此修身”,为什么要“以此修身”?就是要学习好这套程序及运作方法,时运不济时独善其身,时运降临时则可兼济天下。如果缺少了修身的实践,心性轻薄浮躁,怎能成为载道之器呢?
下面又说了,“知谋不用,必归其天”,精彩龙门阵来喽。如果你是一个老总,你知道一个小时后脑子里会想什么吗?晓得明年你可能会做什么吗?就算公司已经策划好了的、计划内的,明年会有什么变数,你恐怕也想不到。就算你心里在思虑一些问题,但一个钟头后你会说什么,你知道吗?所以,以后想什么,说什么,自己做不了主。还有人事关系中一些很微妙的变化,做得了主吗?做事,有可控因素,也有不可控因素。包括我们自己内心,都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这些也只有天晓得。有时我说得很得体,很实在;有时又要说走样,有时头脑要短路,心不由己啊。我们首先要明白心的轨迹,命的轨迹。心的轨迹你不能做主,命的轨迹你更不能做主!
我在讲庄子《养生主》时就说了,我们都是大道玩弄的傀儡而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实际上很多戏不是人在唱,我们有时觉得自己了不起,实际上哪里是自己了不起,是“天行”。你把它说成是命,也未必是命;说成是主观,也未必是主观;说是客观,也未必是客观;你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都未必,各人的命不一样。
对这些应该怎样看呢?道家学说之所以是道家学说,就因为它把这一切都看透看破了,所以它说“大道之序也”。它把大的轨迹给大家说清楚,看你自己落在什么地段上。你如果落在天上,就与天有缘;你如果落在道德上,就与道德有缘;如果落在仁义上,你就与仁义有缘;你落在是非上,就与是非有缘。我们要审查自己,自己的脚到底站在什么地方?如果站在道上,当然就潇洒自在;如果站在是非之上,麻烦之中,那么你就在是非麻烦之中讨生活。
“知谋不用,必归其天”,这就是道家学说归宗之处。佛教乃至禅宗的最高境界,也是在这个地段上展现的。
很多人爱私心自用,现在策划公司很红火,这也搞策划,那也搞策划,有不少策划大师应世。该不该策划?当然该,《易经》讲“谋事作始”,《孙子兵法》讲“庙算”,知彼知己就是策划的基础。搞一个企业,不搞好策划就不像样。但是我们要知道策划的局限,懂得还有一个在策划之外、之上的东西。我们每天起心动念,都在玩智谋,是否知道还有一个不玩智谋的东西在玩智谋呢?不玩智谋的东西,既在玩智谋,又不玩智谋。什么叫“知谋不用”?人算不如天算,有些并不在你可控范围内,很多事情你身不由己。今天吃什么?我还可以考虑到哪里去吃,吃多少钱,吃什么菜,这个是人算。吃到肚子里头,它就不听你管了,食物怎么消化,怎么吸收,你管不了。吃进去可能很舒服,也可能让你拉肚子、进医院,这些你就管不到了。
大公之心就是最大的智慧
实际上我讲《齐物论》《大宗师》《人间世》《应帝王》的时候,特别是讲《知北游》,都谈到了“知谋不用”。它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大宗师》里面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也,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我对“知”和“不知”都做了很详细的介绍。“知谋不用”是最高的“知谋”!它涵盖了一切是是非非,只有最大的量,才能容下最大的因果,才能容下最大的是非,才有最大的智慧。我们平常的智慧半径都很有限,何况事不关己,关己则乱。涉及利害就必然有当局者迷的现象出现,既是当局者迷,就不可能有很高明的智慧。只能把自己放下,放下私字,才有大智;只有大公之心,才有最大的智慧。
这里说到“以此修身”。庄子讲了这么多篇,哪一篇不讲修身?这一篇仍然是在讲修身。讲修身而达到“知谋不用”的境界。为什么“不用”?“必归其天”啊!因为个人的“知谋”都很有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已知的永远是有限的,未知的永远是无限的;已拥有的永远是有限的,未拥有的永远是无限的;过去的是有限的,未来的是无限的。这个无限的、无量的黑洞,它是什么?悟道就是要明悟“这个”,你不把“这个”看穿看透,就会处于自以为是的屏障之中,怎么超越得出来呢。
“必归其天”,这个“天”,用道家的语言来说就是“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八个字。什么是虚?什么是静?我在讲“致虚极,守静笃”时就说过,我用东西把这里一挡,你看得见吗?要看得见,必须要无障碍。大雾天能不能开车?不能,因为眼界不“虚”,眼界要看得明了,必须要没有障碍。一个地方如果太闹,耳朵就不起作用,耳朵只有在相对安静的时候才有作用。到“虚之极,静之笃”时,眼睛和耳朵的功能才能最好。但是眼和耳都要心来运作,如果心不虚,心不静,那你就不能把智慧运作出来,所以“虚静”之道是我们养身养心的重要环节。另外,恬是对苦涩而言,淡是对浓而言。寂是对动而言,就是安静,不是那么闹哄哄的;漠(寞),广大无涯。无为对有为而言。怎样使自己能够静,使自己心里面不那么闹哄哄,忙碌碌的,心里忙乱,你就什么都做不成,一做就出错。所以“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我们养身的格言,只有“知谋不用,必归其天”,你才谈得上是真正会养身了。
“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套,我们的身心就会太平。以此齐家,家庭太平;以此治国,国家太平;以此平天下,天下太平!这是由内及外,有其内必有其外的一套功夫。我们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境界。很多人现在什么都有,就是境界上不去,智慧上不去,那也无可奈何。我们看看那些倒下来的人,那些亿万富翁,那些贪官,要说聪明,可以说是聪明绝顶;要说能干,那也是绝顶能干,为什么会突然马失前蹄?实际上,当他们得势的时候,头脑就不容易清醒,身边的人也没有给他们真正提醒这些事情,大家都围绕着他们唱赞歌,都在歌功颂德。总之是“人有三天运,鬼都不敢来”,自己认为自己了不得,失去了这种谦卑,失去了这种自身的修养,于是乎就不太平了。“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我们要好好想一想这个“治”,修身也好,平天下也好,都必须经历这个修行的程序,要有这样的修为。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知谋不用,必归其天
“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
这一整套程序是作为君臣上下都应该遵守奉行的,不能乱了这套程序,欺上瞒下,胡弄一套。作为臣子的,必须以这套程序来“事上”;而最高领导,更要明白这套程序,并以这套程序来“畜下”,来畜养自己的各级干部,来考核自己的各级干部。所以“以此事上,以此畜下”,当然还要“以此治物”,通过上下齐心来治理天下。而且还要“以此修身”,为什么要“以此修身”?就是要学习好这套程序及运作方法,时运不济时独善其身,时运降临时则可兼济天下。如果缺少了修身的实践,心性轻薄浮躁,怎能成为载道之器呢?
下面又说了,“知谋不用,必归其天”,精彩龙门阵来喽。如果你是一个老总,你知道一个小时后脑子里会想什么吗?晓得明年你可能会做什么吗?就算公司已经策划好了的、计划内的,明年会有什么变数,你恐怕也想不到。就算你心里在思虑一些问题,但一个钟头后你会说什么,你知道吗?所以,以后想什么,说什么,自己做不了主。还有人事关系中一些很微妙的变化,做得了主吗?做事,有可控因素,也有不可控因素。包括我们自己内心,都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这些也只有天晓得。有时我说得很得体,很实在;有时又要说走样,有时头脑要短路,心不由己啊。我们首先要明白心的轨迹,命的轨迹。心的轨迹你不能做主,命的轨迹你更不能做主!
我在讲庄子《养生主》时就说了,我们都是大道玩弄的傀儡而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实际上很多戏不是人在唱,我们有时觉得自己了不起,实际上哪里是自己了不起,是“天行”。你把它说成是命,也未必是命;说成是主观,也未必是主观;说是客观,也未必是客观;你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都未必,各人的命不一样。
对这些应该怎样看呢?道家学说之所以是道家学说,就因为它把这一切都看透看破了,所以它说“大道之序也”。它把大的轨迹给大家说清楚,看你自己落在什么地段上。你如果落在天上,就与天有缘;你如果落在道德上,就与道德有缘;如果落在仁义上,你就与仁义有缘;你落在是非上,就与是非有缘。我们要审查自己,自己的脚到底站在什么地方?如果站在道上,当然就潇洒自在;如果站在是非之上,麻烦之中,那么你就在是非麻烦之中讨生活。
“知谋不用,必归其天”,这就是道家学说归宗之处。佛教乃至禅宗的最高境界,也是在这个地段上展现的。
很多人爱私心自用,现在策划公司很红火,这也搞策划,那也搞策划,有不少策划大师应世。该不该策划?当然该,《易经》讲“谋事作始”,《孙子兵法》讲“庙算”,知彼知己就是策划的基础。搞一个企业,不搞好策划就不像样。但是我们要知道策划的局限,懂得还有一个在策划之外、之上的东西。我们每天起心动念,都在玩智谋,是否知道还有一个不玩智谋的东西在玩智谋呢?不玩智谋的东西,既在玩智谋,又不玩智谋。什么叫“知谋不用”?人算不如天算,有些并不在你可控范围内,很多事情你身不由己。今天吃什么?我还可以考虑到哪里去吃,吃多少钱,吃什么菜,这个是人算。吃到肚子里头,它就不听你管了,食物怎么消化,怎么吸收,你管不了。吃进去可能很舒服,也可能让你拉肚子、进医院,这些你就管不到了。
大公之心就是最大的智慧
实际上我讲《齐物论》《大宗师》《人间世》《应帝王》的时候,特别是讲《知北游》,都谈到了“知谋不用”。它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大宗师》里面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也,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我对“知”和“不知”都做了很详细的介绍。“知谋不用”是最高的“知谋”!它涵盖了一切是是非非,只有最大的量,才能容下最大的因果,才能容下最大的是非,才有最大的智慧。我们平常的智慧半径都很有限,何况事不关己,关己则乱。涉及利害就必然有当局者迷的现象出现,既是当局者迷,就不可能有很高明的智慧。只能把自己放下,放下私字,才有大智;只有大公之心,才有最大的智慧。
这里说到“以此修身”。庄子讲了这么多篇,哪一篇不讲修身?这一篇仍然是在讲修身。讲修身而达到“知谋不用”的境界。为什么“不用”?“必归其天”啊!因为个人的“知谋”都很有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已知的永远是有限的,未知的永远是无限的;已拥有的永远是有限的,未拥有的永远是无限的;过去的是有限的,未来的是无限的。这个无限的、无量的黑洞,它是什么?悟道就是要明悟“这个”,你不把“这个”看穿看透,就会处于自以为是的屏障之中,怎么超越得出来呢。
“必归其天”,这个“天”,用道家的语言来说就是“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八个字。什么是虚?什么是静?我在讲“致虚极,守静笃”时就说过,我用东西把这里一挡,你看得见吗?要看得见,必须要无障碍。大雾天能不能开车?不能,因为眼界不“虚”,眼界要看得明了,必须要没有障碍。一个地方如果太闹,耳朵就不起作用,耳朵只有在相对安静的时候才有作用。到“虚之极,静之笃”时,眼睛和耳朵的功能才能最好。但是眼和耳都要心来运作,如果心不虚,心不静,那你就不能把智慧运作出来,所以“虚静”之道是我们养身养心的重要环节。另外,恬是对苦涩而言,淡是对浓而言。寂是对动而言,就是安静,不是那么闹哄哄的;漠(寞),广大无涯。无为对有为而言。怎样使自己能够静,使自己心里面不那么闹哄哄,忙碌碌的,心里忙乱,你就什么都做不成,一做就出错。所以“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我们养身的格言,只有“知谋不用,必归其天”,你才谈得上是真正会养身了。
“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套,我们的身心就会太平。以此齐家,家庭太平;以此治国,国家太平;以此平天下,天下太平!这是由内及外,有其内必有其外的一套功夫。我们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境界。很多人现在什么都有,就是境界上不去,智慧上不去,那也无可奈何。我们看看那些倒下来的人,那些亿万富翁,那些贪官,要说聪明,可以说是聪明绝顶;要说能干,那也是绝顶能干,为什么会突然马失前蹄?实际上,当他们得势的时候,头脑就不容易清醒,身边的人也没有给他们真正提醒这些事情,大家都围绕着他们唱赞歌,都在歌功颂德。总之是“人有三天运,鬼都不敢来”,自己认为自己了不得,失去了这种谦卑,失去了这种自身的修养,于是乎就不太平了。“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我们要好好想一想这个“治”,修身也好,平天下也好,都必须经历这个修行的程序,要有这样的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