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真如门与生灭门
“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万事万物,有其形就有其名。“故书曰:‘有形有名。’”“形”是具体的事物,“名”就是对这个事物所作的概念判断。有狮子、老虎,就有狮子、老虎之名;有蟑螂、臭虫,就有蟑螂、臭虫之名;有名,我们就知道它的形。当然,功过是非也是有它们的名和形。什么是功?什么是过?什么是“是”?什么是“非”?都是有其“名”、有其“形”的。“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形名”是古已有之,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自从人由猴子变成人,变成了社会的人,就有这些了。并不是说,我们有先知先觉,可以把这一套建立起来。“形名”这一套,是由古及今,逐渐积聚而成的,这是涉及认识论的问题,以后可以专题讲讲。
“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什么叫“五变而形名可举”?天第一,道德第二,仁义第三,分守第四,形名第五,不断地退化。如果我们能够反过来,从形名到分守,到仁义,到道德,到天,那我们就是一步一步地向上。
佛教有一本书叫《大乘起信论》,把“心”作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心真如门”,一个是“心生灭门”。“心生灭门”是怎么回事呢?就这个心,念头一动就把心之“门”打开了,念头不断地堕落、堕落,落入无尽的生灭中。但又可以通过“还灭门”,不断地返本归朴,然后又回到真如的体上。从烦恼深重,通过修行,通过悟道,一步一步地回归。所以,我们对庄子的这一套,也可以用佛教修行程序来进行解析,从“形名、分守、仁义、道德、天”的次第而回归。
“九变而赏罚可言”,形名之下还有四层:因任、原省、是非、赏罚。我们现在的人往往只晓得是非赏罚,天天都在是非之中。今天老板是否会多发点钱,或者老板要炒鱿鱼了,今天老板的脸色好看或不好看,大家都很紧张。平时人们的举心动念,都是在是非和赏罚之中,没有在天、道德和仁义上用心。
企业家也好,一方大员也好,都应该在“因任、原省”上多下点功夫,因为职责所在,就要对自己的下属进行考核,对自己的施政进行评判、反省。所以在“因任、原省”上要多用些心,然后以是非、赏罚作为手段来管理身边的人事。我们看现在的领导,有几个能回到“天、道德、仁义”上来呢?连第四层的“分守”这两个字都做不好,大都落在最末层的“是非、赏罚”之中。只知道今天政绩好了,我还要提升;把上面的得罪了,或是线上的老大下课了,我也就没得搞了。这都是在“五”以后的末节上,在“下三路”上打转转。如果老是在这方面去折腾,你就永远上不去。只有立足于“天、道德、仁义”乃至“分守”前面这四层,你才高明得起来,才能真正看到大局。如果老是落在后面那些很粗糙的、细枝末节的上面,那你也就把自己摆在很可怜、很可悲、很低下的层次上了。
因此,我们通过学习道家学说,就要把我们的眼界拔高,使自己高明起来,要把“天、道德、仁义”看到。真正在社会上担了职务,有责任的,或者有大责任的,更要把这一系列的东西看到并调理好,还要把“天、道德、仁义”之下的“分守、形名、因任、原省、是非、赏罚”都看到,否则你就成了空空道人。在家人还是要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才行,出家人就不一样,只要有饭吃,就可以不管社会上的那些恩怨,天天都与“天”、与“道德”打交道,可以把下面的全省了。但是我们是社会的人,只要在社会上担当有职责、有责任,这九条就都要统揽。要将九条全局统揽,你才知道本末是什么,要知“主”知“要”。如果不知本,不知末,不知主,不知要,那我们还是不要去做事为好。
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
“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刚才这一段已讲了,就看你落在什么地方。落在“形名”上,开口就是条条框框,不晓得上面还有“天,道德,仁义”。“骤而语赏罚”的就更不要说了,是属于“夏虫不可语冰也”之类的,像这类“不知其本”,“不知其始”的低能官员,而且是“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的,对这类人就得留意了。他们的思维、言论,不仅与大道相悖,而且是与大道对着干,与圣贤之道对着干。在儒家看来,这是“怪力乱神”;佛家看来,这是“邪见魔见”,都属于被扫除之列。那些妖言惑众、逆天而行的,佛教称之为魔道,儒家称之为异端。
“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对于那些“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一类的人,只能是被治理的对象,因为他们的言论是属于邪见、禁见,必须被绳之以法,怎么会让这一套理论来治理社会呢?中国古代“王法”对怪力乱神的惩治是很重的,是毫不客气加以打压的。
“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骤而语形名赏罚”,就比如我们有的人学了法律,当了律师,天天去给人打官司,他晓得这套东西,但是裁决权在法院手上,你只能去履行律师的职责,起不到法官的作用。“有知治之具”,你只知道某些手段工具而已。“非知治之道”,你可以运用起来,但主宰的权力到底在什么地方?你不知道。你不具备“治之道”,只知道“治之具”,也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手段,更不知道是哪个在运用这些手段。因为你仅是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仅是棋局中的一枚棋子而已,仅是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或螺丝钉而已。
“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这一套东西是天道自然法则,它可以用于天下,但是也“不足以用天下”。如何理会庄子的语言,如无为而无不为。有些人老是要去画条鸿沟,他不知道无为和无不为就像我们的手,这面是无为,那面是无不为。有灯,自然就有光了;有光,肯定就有灯。“可用于天下”是大道运行的法则,自然而然的。但是“不足以用天下”,如果我们要克隆一套方式出来搞,或者是东施效颦,生硬地、机械地来搞就不行。为什么?九条程序是有本末、前后、次第的,我们从中间单一地抽一个来治理天下,或者打乱程序来治理天下,都不行。
那些搞诡辩学说、写文章的人,强词夺理的人,或者有一技之长的人,死死地把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看实的人,只知局部不知全局的人,“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仅仅有如此的感觉而已,不足以称道也。
“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这些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周详了,自古就有这些东西,只不过说法不一。有的是换汤不换药,有的是新瓶装旧酒,实际上,本质上都差不多。不管你怎么变,都要明白这个“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作为具体职能部门的人,特别是白领、公务员,要明白用这些来“事上”。什么叫“事上”?就是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非上之所以畜下也”,作为最高权力的掌握者,他还用不着去玩这个,他就是“无为自化”,清静无为就够了。因为真正玩这个的是大道,皇上没有这只“看不见的手”,所以只有“无为自化”,把这一切交给大道去运作。而大道的运作,也就是对社会不加干预,它自有它运行的内部机制,让社会“自化”就好。但是,这里的妙处又有多少人看得明白呢?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真如门与生灭门
“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万事万物,有其形就有其名。“故书曰:‘有形有名。’”“形”是具体的事物,“名”就是对这个事物所作的概念判断。有狮子、老虎,就有狮子、老虎之名;有蟑螂、臭虫,就有蟑螂、臭虫之名;有名,我们就知道它的形。当然,功过是非也是有它们的名和形。什么是功?什么是过?什么是“是”?什么是“非”?都是有其“名”、有其“形”的。“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形名”是古已有之,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自从人由猴子变成人,变成了社会的人,就有这些了。并不是说,我们有先知先觉,可以把这一套建立起来。“形名”这一套,是由古及今,逐渐积聚而成的,这是涉及认识论的问题,以后可以专题讲讲。
“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什么叫“五变而形名可举”?天第一,道德第二,仁义第三,分守第四,形名第五,不断地退化。如果我们能够反过来,从形名到分守,到仁义,到道德,到天,那我们就是一步一步地向上。
佛教有一本书叫《大乘起信论》,把“心”作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心真如门”,一个是“心生灭门”。“心生灭门”是怎么回事呢?就这个心,念头一动就把心之“门”打开了,念头不断地堕落、堕落,落入无尽的生灭中。但又可以通过“还灭门”,不断地返本归朴,然后又回到真如的体上。从烦恼深重,通过修行,通过悟道,一步一步地回归。所以,我们对庄子的这一套,也可以用佛教修行程序来进行解析,从“形名、分守、仁义、道德、天”的次第而回归。
“九变而赏罚可言”,形名之下还有四层:因任、原省、是非、赏罚。我们现在的人往往只晓得是非赏罚,天天都在是非之中。今天老板是否会多发点钱,或者老板要炒鱿鱼了,今天老板的脸色好看或不好看,大家都很紧张。平时人们的举心动念,都是在是非和赏罚之中,没有在天、道德和仁义上用心。
企业家也好,一方大员也好,都应该在“因任、原省”上多下点功夫,因为职责所在,就要对自己的下属进行考核,对自己的施政进行评判、反省。所以在“因任、原省”上要多用些心,然后以是非、赏罚作为手段来管理身边的人事。我们看现在的领导,有几个能回到“天、道德、仁义”上来呢?连第四层的“分守”这两个字都做不好,大都落在最末层的“是非、赏罚”之中。只知道今天政绩好了,我还要提升;把上面的得罪了,或是线上的老大下课了,我也就没得搞了。这都是在“五”以后的末节上,在“下三路”上打转转。如果老是在这方面去折腾,你就永远上不去。只有立足于“天、道德、仁义”乃至“分守”前面这四层,你才高明得起来,才能真正看到大局。如果老是落在后面那些很粗糙的、细枝末节的上面,那你也就把自己摆在很可怜、很可悲、很低下的层次上了。
因此,我们通过学习道家学说,就要把我们的眼界拔高,使自己高明起来,要把“天、道德、仁义”看到。真正在社会上担了职务,有责任的,或者有大责任的,更要把这一系列的东西看到并调理好,还要把“天、道德、仁义”之下的“分守、形名、因任、原省、是非、赏罚”都看到,否则你就成了空空道人。在家人还是要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才行,出家人就不一样,只要有饭吃,就可以不管社会上的那些恩怨,天天都与“天”、与“道德”打交道,可以把下面的全省了。但是我们是社会的人,只要在社会上担当有职责、有责任,这九条就都要统揽。要将九条全局统揽,你才知道本末是什么,要知“主”知“要”。如果不知本,不知末,不知主,不知要,那我们还是不要去做事为好。
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
“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刚才这一段已讲了,就看你落在什么地方。落在“形名”上,开口就是条条框框,不晓得上面还有“天,道德,仁义”。“骤而语赏罚”的就更不要说了,是属于“夏虫不可语冰也”之类的,像这类“不知其本”,“不知其始”的低能官员,而且是“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的,对这类人就得留意了。他们的思维、言论,不仅与大道相悖,而且是与大道对着干,与圣贤之道对着干。在儒家看来,这是“怪力乱神”;佛家看来,这是“邪见魔见”,都属于被扫除之列。那些妖言惑众、逆天而行的,佛教称之为魔道,儒家称之为异端。
“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对于那些“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一类的人,只能是被治理的对象,因为他们的言论是属于邪见、禁见,必须被绳之以法,怎么会让这一套理论来治理社会呢?中国古代“王法”对怪力乱神的惩治是很重的,是毫不客气加以打压的。
“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骤而语形名赏罚”,就比如我们有的人学了法律,当了律师,天天去给人打官司,他晓得这套东西,但是裁决权在法院手上,你只能去履行律师的职责,起不到法官的作用。“有知治之具”,你只知道某些手段工具而已。“非知治之道”,你可以运用起来,但主宰的权力到底在什么地方?你不知道。你不具备“治之道”,只知道“治之具”,也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手段,更不知道是哪个在运用这些手段。因为你仅是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仅是棋局中的一枚棋子而已,仅是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或螺丝钉而已。
“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这一套东西是天道自然法则,它可以用于天下,但是也“不足以用天下”。如何理会庄子的语言,如无为而无不为。有些人老是要去画条鸿沟,他不知道无为和无不为就像我们的手,这面是无为,那面是无不为。有灯,自然就有光了;有光,肯定就有灯。“可用于天下”是大道运行的法则,自然而然的。但是“不足以用天下”,如果我们要克隆一套方式出来搞,或者是东施效颦,生硬地、机械地来搞就不行。为什么?九条程序是有本末、前后、次第的,我们从中间单一地抽一个来治理天下,或者打乱程序来治理天下,都不行。
那些搞诡辩学说、写文章的人,强词夺理的人,或者有一技之长的人,死死地把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看实的人,只知局部不知全局的人,“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仅仅有如此的感觉而已,不足以称道也。
“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这些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周详了,自古就有这些东西,只不过说法不一。有的是换汤不换药,有的是新瓶装旧酒,实际上,本质上都差不多。不管你怎么变,都要明白这个“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作为具体职能部门的人,特别是白领、公务员,要明白用这些来“事上”。什么叫“事上”?就是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非上之所以畜下也”,作为最高权力的掌握者,他还用不着去玩这个,他就是“无为自化”,清静无为就够了。因为真正玩这个的是大道,皇上没有这只“看不见的手”,所以只有“无为自化”,把这一切交给大道去运作。而大道的运作,也就是对社会不加干预,它自有它运行的内部机制,让社会“自化”就好。但是,这里的妙处又有多少人看得明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