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天为心,地为身
“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当然,上面这几条讲的都是为君之道,又是讲怎样稳坐于“无为”这把龙椅上。“知虽落天地”,“辩虽雕万物”,“能虽穷海内”,皇上就是伟大光荣正确,而且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样的语言不论是真有能耐被歌颂,或就是忽悠,但皇上仍然得“不自虑也”、“不自说也”、“不自为也”。庄子在这里是把《道德经》里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发挥得相当精彩,下面继续发挥:
“天不产而万物化”,如果老天爷要当怀儿婆,它去生这个、生那个,又能生几个呢?所以,“天不产”而万物自化,让其各有母亲,让万物自生自化。“地不长而万物育”,现在地长庄稼是人在搞,春夏秋冬该种什么是人在搞,其实地才不管你什么呢,春天来了,经春雨化育,地上该长什么就长什么,该长草就长草,该长树就长树,香花就是香花,毒草就是毒草。只要人不去干涉它,它是自为的。青藏高原还有多少物种,亚马逊森林里还有什么生物——那是你人能管得了的吗?佛教说,一滴水中都有八万四千虫,那是你能管的吗?管不到。所以“地不长而万物育”。用《齐物论》的话来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是万物“自己”的呀!
“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最高领袖作为社会的最高责任者,就应该坐到“无为”的位上。“天下功”,天下的老百姓知道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干好,天下皆趋利嘛,哪个老百姓不趋利?有了利,就要给国家上税,国家也就有利了;各行各业都把自己的行业干好,那么整个社会就富裕了;搞文化的搞文化,搞科学的搞科学,搞农业的搞农业,搞工业的搞工业,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那么的确天下的功用就建立了。并不需要我们最高领袖亲自去造原子弹、造飞机、种庄稼、去街道办事处,最高领袖哪需去干这些事呢。
“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通过上面的阐述,下面的道理就很明白了。“天不产而万物化”,就很“神”了;“地不长而万物育”,就很“富”了;“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成就很“大”了。所以《道德经》说“道大,天大,王亦大”。
“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这里就把前面所讲的做了个总结。“帝王之德配天地”,儒家说,孔子德配天地,但以后的皇上都自称或被奉承为“德配天地”,就成了一种公文式的虚文。真正要“德配天地”,就得把道家这套学问学好。当然,我们虽然不是帝王,我们还是可以“德配天地”的。“天”就是我们这颗心,“地”就是我们这一百多斤的肉体,把自己这个小天地、小乾坤的阴阳料理好,也就可以“德配天地”了。
“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实践了前面所说的这些功夫,我们才可以在天地之中自由自在地过日子,在万物之中顺应各种各样的因缘,在“人群”、人事关系的网络中“安时而处顺”,我们就可以在环境之中得天乐、得地乐、得人乐。你若连“人群之道”都弄不好,人际关系都处理不好,那你怎么还谈得上得天乐、得地乐、得人乐呢?
知本略末,知要略详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máo)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绖(dié),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
这里又有法家的理论在其中了。“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其实先秦百家之言往往是相互含摄,相互融会的。古人在评论《吕氏春秋》时说它是:“兼墨儒,合名法,折中于道家。”庄子在其行文中又何尝不是如此,但却将百家的精义都放在“道”中加以消融,并不是对各家之言弃而不用。
我经常讲轻重缓急的关系,《道德经》里边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我们一定要在生活之中、工作之中分清本末。道家学说是讲大局的,在大盘上运作,作为黄老帝王之术的要害处,就要知本,略末,知要,略详。什么是“本在于上”?大家要知道,中国的政治与西方不一样,中国的政治自秦以来都是皇上“乾纲独揽”,都是中央集权;东南西北中,朝廷是管理一切的,“圣旨”是天下号令所在,所以“本在于上”,治理国家的最高决策机构决定是“在于上”,这是中国历史中抹不掉的政治特点。
“末在于下”,末枝细节的,士农工商,乃至百官群僚都处在“下”。中国历史上的兴衰治乱,往往首先是“本”、朝纲溃烂,物必先腐而虫生。朝廷上昏君奸臣当道,“本”一乱,国家机器的运作就会出问题,就会把健康社会的生态扰乱,进而引起社会的不安和动荡,引起民变民乱,或外族入侵,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白的。“本”在内,“末”在外,内因起作用,外因是条件。也就是说,内因是上、是本,外因是末、是下。
我在讲《易经》的时候也经常说,什么是阴阳?“我”是阳,其他全部是阴。每一个人都处在这个状态之中,首先自己要牢牢地居于自己的阳位。周围哪怕是亲戚朋友,老婆娃娃,都是“阴”。因为在人际关系上,“我”永远处于绝对中心的地带,具体的“我”,永远处于中心地带。而其他的各种因缘,“我”之外的,只能属于“我”所有,为“我”所用;或者不能为“我”所有,不能为“我”所用,是这么一种从属关系,任何人都是如此。所以“本在于上,末在于下”,看起来只有八个字,但要把它心领神会,举手投足、天衣无缝地运用好,用禅宗的话来说,要“处处打成一片”,这得好强的功夫啊!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天为心,地为身
“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当然,上面这几条讲的都是为君之道,又是讲怎样稳坐于“无为”这把龙椅上。“知虽落天地”,“辩虽雕万物”,“能虽穷海内”,皇上就是伟大光荣正确,而且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样的语言不论是真有能耐被歌颂,或就是忽悠,但皇上仍然得“不自虑也”、“不自说也”、“不自为也”。庄子在这里是把《道德经》里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发挥得相当精彩,下面继续发挥:
“天不产而万物化”,如果老天爷要当怀儿婆,它去生这个、生那个,又能生几个呢?所以,“天不产”而万物自化,让其各有母亲,让万物自生自化。“地不长而万物育”,现在地长庄稼是人在搞,春夏秋冬该种什么是人在搞,其实地才不管你什么呢,春天来了,经春雨化育,地上该长什么就长什么,该长草就长草,该长树就长树,香花就是香花,毒草就是毒草。只要人不去干涉它,它是自为的。青藏高原还有多少物种,亚马逊森林里还有什么生物——那是你人能管得了的吗?佛教说,一滴水中都有八万四千虫,那是你能管的吗?管不到。所以“地不长而万物育”。用《齐物论》的话来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是万物“自己”的呀!
“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最高领袖作为社会的最高责任者,就应该坐到“无为”的位上。“天下功”,天下的老百姓知道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干好,天下皆趋利嘛,哪个老百姓不趋利?有了利,就要给国家上税,国家也就有利了;各行各业都把自己的行业干好,那么整个社会就富裕了;搞文化的搞文化,搞科学的搞科学,搞农业的搞农业,搞工业的搞工业,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那么的确天下的功用就建立了。并不需要我们最高领袖亲自去造原子弹、造飞机、种庄稼、去街道办事处,最高领袖哪需去干这些事呢。
“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通过上面的阐述,下面的道理就很明白了。“天不产而万物化”,就很“神”了;“地不长而万物育”,就很“富”了;“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成就很“大”了。所以《道德经》说“道大,天大,王亦大”。
“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这里就把前面所讲的做了个总结。“帝王之德配天地”,儒家说,孔子德配天地,但以后的皇上都自称或被奉承为“德配天地”,就成了一种公文式的虚文。真正要“德配天地”,就得把道家这套学问学好。当然,我们虽然不是帝王,我们还是可以“德配天地”的。“天”就是我们这颗心,“地”就是我们这一百多斤的肉体,把自己这个小天地、小乾坤的阴阳料理好,也就可以“德配天地”了。
“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实践了前面所说的这些功夫,我们才可以在天地之中自由自在地过日子,在万物之中顺应各种各样的因缘,在“人群”、人事关系的网络中“安时而处顺”,我们就可以在环境之中得天乐、得地乐、得人乐。你若连“人群之道”都弄不好,人际关系都处理不好,那你怎么还谈得上得天乐、得地乐、得人乐呢?
知本略末,知要略详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máo)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绖(dié),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
这里又有法家的理论在其中了。“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其实先秦百家之言往往是相互含摄,相互融会的。古人在评论《吕氏春秋》时说它是:“兼墨儒,合名法,折中于道家。”庄子在其行文中又何尝不是如此,但却将百家的精义都放在“道”中加以消融,并不是对各家之言弃而不用。
我经常讲轻重缓急的关系,《道德经》里边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我们一定要在生活之中、工作之中分清本末。道家学说是讲大局的,在大盘上运作,作为黄老帝王之术的要害处,就要知本,略末,知要,略详。什么是“本在于上”?大家要知道,中国的政治与西方不一样,中国的政治自秦以来都是皇上“乾纲独揽”,都是中央集权;东南西北中,朝廷是管理一切的,“圣旨”是天下号令所在,所以“本在于上”,治理国家的最高决策机构决定是“在于上”,这是中国历史中抹不掉的政治特点。
“末在于下”,末枝细节的,士农工商,乃至百官群僚都处在“下”。中国历史上的兴衰治乱,往往首先是“本”、朝纲溃烂,物必先腐而虫生。朝廷上昏君奸臣当道,“本”一乱,国家机器的运作就会出问题,就会把健康社会的生态扰乱,进而引起社会的不安和动荡,引起民变民乱,或外族入侵,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白的。“本”在内,“末”在外,内因起作用,外因是条件。也就是说,内因是上、是本,外因是末、是下。
我在讲《易经》的时候也经常说,什么是阴阳?“我”是阳,其他全部是阴。每一个人都处在这个状态之中,首先自己要牢牢地居于自己的阳位。周围哪怕是亲戚朋友,老婆娃娃,都是“阴”。因为在人际关系上,“我”永远处于绝对中心的地带,具体的“我”,永远处于中心地带。而其他的各种因缘,“我”之外的,只能属于“我”所有,为“我”所用;或者不能为“我”所有,不能为“我”所用,是这么一种从属关系,任何人都是如此。所以“本在于上,末在于下”,看起来只有八个字,但要把它心领神会,举手投足、天衣无缝地运用好,用禅宗的话来说,要“处处打成一片”,这得好强的功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