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大道之序就是人心之序
“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在古代中国,天地君亲师,“天地”是放在皇帝老子头上的,皇帝从来不给哪个人拜,但有几个肯定是要拜的,他要拜天,要拜地,要拜祖宗,这三个他非拜不可!他可以不拜佛,也可以不拜太上老君,但天地是任何皇帝非拜不可的。他即位的时候,一定要搞祭天大典,祭天坛地坛,祭社稷,这些都是皇帝要去磕头的地方。所以这个“天地”之位的确是“至神”。
但“天地至神”都还是有“尊卑先后之序”,我们要知道在社会生活之中,我们的先后是什么?谁知道自己命运中的先后?谁知道自己精神中的先后?总之昨天过了有今天,今天过了有明天,这个是先后来去。念头之中,前念后念,念念不息也是有“先后之序”。“先后之序”并不是我们所能设定的,而是老天命定的。时间永远是逝者如斯,毫不停留。空间的方位是可以重复的,今天到火星去,明天还可以从火星回来。地球围绕太阳转,转了几十亿年,好像也是在不断地重复,但时间可不可以重复?时间绝不可以重复,时间没有回头路可走的。那么,“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我们怎样把“尊卑先后之序”放在我们生活之中?明白了这个“尊卑先后之序”,才不会在政治上惹麻烦,在经济上惹麻烦,在生活圈子里面惹麻烦。所以“而况人道乎!”什么是人道?也就是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道。下面继续说什么叫“人道”。
“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这是儒道合流,儒家才讲这套规矩。“宗庙尚亲”,在先秦的时候,周天子是大家长,诸侯是小家长,各自拥有自己的国和家。诸侯国也好,周天子也好,都有各自的宗庙。在宗庙里面大家是平等的,“左昭右穆”,在自己的祖宗前辈面前,不论是张家的、王家的,都各有各的宗庙,现在叫祠堂。什么是“亲”?你不是这个姓,就不能进来,女儿都不能进这个祠堂,因为女儿嫁了人是外姓人。媳妇生了儿子以后,才有资格进祠堂,没生儿子还不能进来。“宗庙尚亲”,必须是本家的人,你才有资格进祠堂,进宗庙。
那么朝廷呢?“朝廷尚尊”。什么叫“尊”?元老重臣,三朝元老这些贤能之臣才可以称为“尊”。这个“尊”在春秋战国还有“亲尊”,即亲人之中的诸侯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亲王、贝勒这些老辈子,属于尊。此外还有太师、太傅、三公、丞相这些也属于尊,因为他们是皇帝的老师或重臣。朝廷当然要“尚尊”,要把这些尊贵的人供奉起来,礼敬起来。
“乡党尚齿”,“尚齿”就是依据年齿—年龄的大小。在基层社会,某乡、某村,在风化尚可的情况下,哪位年岁居长,就请他坐上席、首席,总之以年长者为尊。
“行事尚贤”,同样的事情,张三做得好,而李四做不好,做得好的就“贤”。就像学校考试一样,几十个娃娃,哪个得第一名?哪能全都是100分?厂里同样的设备,同样的工序,做出的产品为什么有优质产品,有劣质产品,也有废品。生产出废品的,对不起,下课,炒你鱿鱼。生产优质产品的,就提工资,长级别。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尚贤”,要让能者上,贤者上。现在各行各业竞争极其惨烈的情况下,你不聚集一批人才,如何能办好事,办大事?国家是这样,社会上的企业是这样,哪怕小摊子也是这样。你摆个麻辣烫摊子,也得要有特色,才会有客人来。如果味道不好,客人吃都吃不下去,哪怕免费招待,可能都没有客人来。
所以,优质服务,质量第一,的确需要行事上的“尚贤”。我们也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我在做这个事时,到底能不能干?能不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好?我为什么做不好?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这个并没有什么情面可讲,因为这是“大道之序也”。大道之序就是人心之序,这个秤也不是哪个人在掌管,都是老天爷执掌的。在“大道之序”中,天地自然运,圣人自然用,无情面可讲,该咋个就咋个。
这一节的“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明明是儒家的东西,好像变成道家的也讲得通。这几条如果我们都把握好了,那么上治国,下齐家都是非常有益的。哪怕在社会上干点事情,都要在这几条上来找感觉。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修行
“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现在很多人都是“语其道而非其序”,不遵守大道的游戏规则,有点乱搞了。天气热时开冷空调,天气冷时开热空调,只想过四季如春的日子。天天有酒喝,天天有肉吃,不晓得饥荒为何物。以前带小孩有句口诀“要想小儿安,须带三分饥与寒”,要想把娃娃带好,首先不要穿得太热,不要吃得太饱;吃得太饱,穿得太热,娃娃就“不安”,容易生病。
外国人做过试验,两窝老鼠,一窝是饱食饱水,结果三个月以后,个个都是三高,不到半年就死光了;另一窝每天只给三成饭菜,喂了五年还活蹦乱跳,非常健康。所以处于艰难困苦中的人,生命力反而旺盛;养尊处优的人,天天过好日子的人,生命力反而柔弱。富就不想去变,富贵之家的子女往往没有多大出息,为什么呢?生活太好了,一切享受现成,没有动力了。现在动物园里养猩猩、养猴子,都改变了以前喂养的方式。以前呢,时间一到伸手就可以吃了;现在搞点花样,要让它们劳动,把水果、花生米等食物藏起来,让它们自己去找,去采集。这些猴子、猩猩就精灵了,比以前吃大锅饭时好得多。经过锻炼活动,还要动脑筋,才能找得到食物,不然就没有伙食吃。手脚慢了,脑筋打不过转,伙食就被抢完了。所以,“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
不是道上行的人,就像某些学佛、学道的,都是口头革命派,语言上说得头头是道,这样了得,那样也了得,但就不和自己的身语意三业结合起来。自己的功夫上不去,修行上不去,嘴巴倒是了不起,知识了不得。我们也见过一些人,非常有知识,但是非常没修养,知识越多越傲慢,越狂妄,这是很可悲的。知识多了后,要纳入修养,使自己谦卑和乐,这样才会人见人爱,走到哪里都很舒服,所以“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大道之序就是人心之序
“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在古代中国,天地君亲师,“天地”是放在皇帝老子头上的,皇帝从来不给哪个人拜,但有几个肯定是要拜的,他要拜天,要拜地,要拜祖宗,这三个他非拜不可!他可以不拜佛,也可以不拜太上老君,但天地是任何皇帝非拜不可的。他即位的时候,一定要搞祭天大典,祭天坛地坛,祭社稷,这些都是皇帝要去磕头的地方。所以这个“天地”之位的确是“至神”。
但“天地至神”都还是有“尊卑先后之序”,我们要知道在社会生活之中,我们的先后是什么?谁知道自己命运中的先后?谁知道自己精神中的先后?总之昨天过了有今天,今天过了有明天,这个是先后来去。念头之中,前念后念,念念不息也是有“先后之序”。“先后之序”并不是我们所能设定的,而是老天命定的。时间永远是逝者如斯,毫不停留。空间的方位是可以重复的,今天到火星去,明天还可以从火星回来。地球围绕太阳转,转了几十亿年,好像也是在不断地重复,但时间可不可以重复?时间绝不可以重复,时间没有回头路可走的。那么,“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我们怎样把“尊卑先后之序”放在我们生活之中?明白了这个“尊卑先后之序”,才不会在政治上惹麻烦,在经济上惹麻烦,在生活圈子里面惹麻烦。所以“而况人道乎!”什么是人道?也就是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道。下面继续说什么叫“人道”。
“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这是儒道合流,儒家才讲这套规矩。“宗庙尚亲”,在先秦的时候,周天子是大家长,诸侯是小家长,各自拥有自己的国和家。诸侯国也好,周天子也好,都有各自的宗庙。在宗庙里面大家是平等的,“左昭右穆”,在自己的祖宗前辈面前,不论是张家的、王家的,都各有各的宗庙,现在叫祠堂。什么是“亲”?你不是这个姓,就不能进来,女儿都不能进这个祠堂,因为女儿嫁了人是外姓人。媳妇生了儿子以后,才有资格进祠堂,没生儿子还不能进来。“宗庙尚亲”,必须是本家的人,你才有资格进祠堂,进宗庙。
那么朝廷呢?“朝廷尚尊”。什么叫“尊”?元老重臣,三朝元老这些贤能之臣才可以称为“尊”。这个“尊”在春秋战国还有“亲尊”,即亲人之中的诸侯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亲王、贝勒这些老辈子,属于尊。此外还有太师、太傅、三公、丞相这些也属于尊,因为他们是皇帝的老师或重臣。朝廷当然要“尚尊”,要把这些尊贵的人供奉起来,礼敬起来。
“乡党尚齿”,“尚齿”就是依据年齿—年龄的大小。在基层社会,某乡、某村,在风化尚可的情况下,哪位年岁居长,就请他坐上席、首席,总之以年长者为尊。
“行事尚贤”,同样的事情,张三做得好,而李四做不好,做得好的就“贤”。就像学校考试一样,几十个娃娃,哪个得第一名?哪能全都是100分?厂里同样的设备,同样的工序,做出的产品为什么有优质产品,有劣质产品,也有废品。生产出废品的,对不起,下课,炒你鱿鱼。生产优质产品的,就提工资,长级别。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尚贤”,要让能者上,贤者上。现在各行各业竞争极其惨烈的情况下,你不聚集一批人才,如何能办好事,办大事?国家是这样,社会上的企业是这样,哪怕小摊子也是这样。你摆个麻辣烫摊子,也得要有特色,才会有客人来。如果味道不好,客人吃都吃不下去,哪怕免费招待,可能都没有客人来。
所以,优质服务,质量第一,的确需要行事上的“尚贤”。我们也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我在做这个事时,到底能不能干?能不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好?我为什么做不好?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这个并没有什么情面可讲,因为这是“大道之序也”。大道之序就是人心之序,这个秤也不是哪个人在掌管,都是老天爷执掌的。在“大道之序”中,天地自然运,圣人自然用,无情面可讲,该咋个就咋个。
这一节的“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明明是儒家的东西,好像变成道家的也讲得通。这几条如果我们都把握好了,那么上治国,下齐家都是非常有益的。哪怕在社会上干点事情,都要在这几条上来找感觉。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修行
“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现在很多人都是“语其道而非其序”,不遵守大道的游戏规则,有点乱搞了。天气热时开冷空调,天气冷时开热空调,只想过四季如春的日子。天天有酒喝,天天有肉吃,不晓得饥荒为何物。以前带小孩有句口诀“要想小儿安,须带三分饥与寒”,要想把娃娃带好,首先不要穿得太热,不要吃得太饱;吃得太饱,穿得太热,娃娃就“不安”,容易生病。
外国人做过试验,两窝老鼠,一窝是饱食饱水,结果三个月以后,个个都是三高,不到半年就死光了;另一窝每天只给三成饭菜,喂了五年还活蹦乱跳,非常健康。所以处于艰难困苦中的人,生命力反而旺盛;养尊处优的人,天天过好日子的人,生命力反而柔弱。富就不想去变,富贵之家的子女往往没有多大出息,为什么呢?生活太好了,一切享受现成,没有动力了。现在动物园里养猩猩、养猴子,都改变了以前喂养的方式。以前呢,时间一到伸手就可以吃了;现在搞点花样,要让它们劳动,把水果、花生米等食物藏起来,让它们自己去找,去采集。这些猴子、猩猩就精灵了,比以前吃大锅饭时好得多。经过锻炼活动,还要动脑筋,才能找得到食物,不然就没有伙食吃。手脚慢了,脑筋打不过转,伙食就被抢完了。所以,“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
不是道上行的人,就像某些学佛、学道的,都是口头革命派,语言上说得头头是道,这样了得,那样也了得,但就不和自己的身语意三业结合起来。自己的功夫上不去,修行上不去,嘴巴倒是了不起,知识了不得。我们也见过一些人,非常有知识,但是非常没修养,知识越多越傲慢,越狂妄,这是很可悲的。知识多了后,要纳入修养,使自己谦卑和乐,这样才会人见人爱,走到哪里都很舒服,所以“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