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天道》第二讲(8)比大学之道更大的程序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天天谈玄论道,做的又是另外一回事,完全与道无关,这些人怎么去向他学习呢?“安取道”,你没法向他学。所以,我们说,真正学道,你要身体力行。身体力行并不是说你要搞点发明创造,你体道而行就是顺道之序。《易经》里说:“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你要根据这个程序来走。

娃娃接受教育,必须按照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博士来读,这就是“序”,不可能小学没毕业就读大学。我们国家过去搞了些“神童班”,小学都没毕业就到清华、北大去读本科、研究生,结果有几个成就的?儿童生活都没过完,完全不能和大学生活相适应。就像搞“大跃进”一样,搞些假、大、空,搞些热闹,哗众取宠,此为不可取法。程序一定要走够,程序走不够,偷工减料就会先天不足,就会自找麻烦,这是必然的道理。

所以“非其道者,安取道”,这样的人不足以取法。我们还是应该尊重那些实修实行者,用佛教的话来说,参须真参,悟须实悟。这上面是不能打折扣的,不能有“速成班”,不能总想着一下就能解决问题。这一段时间看到那些搞“心理学”培训的,这样那样的,真有点“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自己都没搞好,学了点程序,就想去指导别人,当别人的精神导师,我觉得真危险。下面这套程序对当领导、当老板的很有用,大家可要仔细看。

 

比大学之道更大的程序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

这一段,庄子怎么讲起这类东西来了?跟我们前面所学的内七篇、外篇、杂篇中的格调不一样,有申韩之术的感觉。商鞅、韩非子他们才谈这一套嘛!怎么庄子也在谈这些呢?一般人就会觉得很诧异,但我们要看到,他是在这里谈“大道之序”,是把道家、儒家、名家、法家综合起来,真的有《吕氏春秋》的格调。但总的来说,还是把天道,把道德放在最上面。我们若明白了其中的关系,也就对历史的进程、对社会治乱的因果心中有数了。

学《大学》时,我们知道有这么一套程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是儒家的一套学修程序,庄子这里说的这套程序,显得更为阔大。这个阔大是什么样的呢?“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首先从“天”开始说起。这个“大道”,一方面是宇宙之道,一方面是社会之道,一方面也是修养之道。要“明大道”,首先就要“明天”。

“明”当然是明白、明了,什么是“天”呢?天道自然,道法自然,我在讲《道德经》、讲《庄子》其他篇章的时候,已经把这个“天”说得够多了。“先明天而道德次之”,“天”纯粹是自然的、本体性的东西;“道德”在这里讲的是社会化的东西。在这篇文章中,这个范围内说的“道德”,还不是在《齐物论》《大宗师》《德充符》《道德经》里说的那种纯自然性的“道德”。庄子在这里所说的“道德”,是社会化的“道德”,是与儒家所讲同构的。在这里,“天”纯粹是自然性,“先明其天”,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要把我们的依报看好,把我们的大因缘看好,然后才说自己的世间因缘。

“道德次之”,我们再回到《道德经》那句话,“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么一套程序,对道而言,是逐步退化,逐步堕落的。那天讲《道德经》时我也说,首先要有生命,有了生命才有精神,有精神才有思维,有思维才有思维的内容。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内容无穷无尽。各行各业,不管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等,都是无穷无尽。但这个无穷无尽,一方面是前进了,丰富了;另一方面却是退化了,因为你失本了,失“宗”了。离开了根本,我们就进入了“歧途亡羊”这么一个怪圈之中。

作为这个程序,我们首先要“明天”,现在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完全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所以不管自然科学再怎样发展,都要回到对生态环境的再认识上来。人在地球上的定位,人类社会的科学文化在地球上的定位,都应当“知止”。所以,《易经》讲得也好,道家讲得也好,“知止”都很重要。如果人类不能“知止”,继续胡作非为,继续吞食和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那么人类也就会将自己推向毁灭。

所以,“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我们现在终于回过神来了,知道这个自然不能够随意欺凌,那么明白了“天”以后呢?“而道德次之”。我们明白了“天”这个自然环境,明白了这个客观存在,然后“道德次之”。这个社会之中不能没有道德,而且这个道德是先天具备的,道的基础是天,德的基础是道,但也正是因为社会从道德中堕落了,才有了后面的“仁义”。

“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是道德的副产品,道德都没有了,还凭什么谈仁义?在这里,仁义已经是道德的异化物了。道德是内在的,仁义就有点外向型了,仁义是维系社会关系的一种温情,它必须要有所释放,有所表现,在社会上有所运作,才谈得上仁义。道德是内在的,它不运作,你怎么晓得他有没有道德?所以一个人有没有道德,你看不出来,必须要通过仁义之举的释放,才看得出来这个人的道德如何。请注意,这里所说的“道德”,已经从道家的先天自然性,悄悄转向儒家的社会性了。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