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中其说”,就是认为它还是合理的,你这个十二经纬的说法还是合理的。但后面紧接着就是两个字“大谩”,“谩”通“漫”,太散漫无章了,不得其要领啊。这句话就很重要了。我们平常在生活之中,在工作之中,在接触大量知识信息的时候,我们是否感觉到我们的学问太“谩”?是否散漫无归?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什么学问,什么知识都有,东方的、西方的、古代的、现代的、文化的、科学技术的、政治的、经济的,简直是无穷无尽。哪天我突发奇想,随便扯根头发来研究,也都是无穷无尽啊!西方的科学技术,通过一根头发就可以鉴定你的身体状况如何。这根头发,如果愿意去刨根问底,张三的头发为什么两寸长,它吸收了多少营养,这些营养从哪里来,是血液供应的,是哪些红细胞承载的,营养又是怎么来的。若你愿意这样搞,可以包揽天地。所以面对知识的海洋,你要想去打这个葛藤就永无穷尽。任何一个东西,只要你愿意去思考,它都会通向无极,通向无尽。
那么我们平常思维窗口面对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我们要读经典,但经典在老子眼里还是太“谩”。为什么呢?在佛教里,禅宗自称宗门,教下三藏十二部,用禅宗的观点来说都是“谩”。有个人写了一部《坛经注》,有一百多万字,呈给佛源老和尚看,想请老和尚写序。佛源老和尚看了一下,也没有看完,大概翻了十几页,就在上面写了“一部坛经字已多,百多万字墨成河。怎如一句无一物,月白风清唱赞歌”。如何面对这汪洋般的知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叫“指归”的书,如《性命圭旨》《阅藏知津》一类的典籍,它就是要把要害之处给你点出来。“知百家而主一”,“执其一,万事毕”呀。后面反复谈到文化与知识的关系,理性与悟性的关系。这里老聃也不是一棒子就把孔子的东西打死了,只是说,太啰唆了,“愿闻其要”,你把你的精要部分,把你的主题,把关键词点出来给我说一下。下面一段,可以当成禅宗公案来看。
无私实际上是更大的私心
“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
用儒家学说来说,根本思想当然在仁义,不管你说东说西,它还是归宗于“仁义”上。那么,仁义是不是人性呢?是不是人的根本属性呢?孔子这个话说得斩钉截铁:当然,“君子不仁则不成”,要想成为一个君子,必须具备仁义才行。“不义则不生”,人生一世,如果大家都认为你“不义”,那你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只会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你就没有生命的价值。所以“仁义,真人之性也”,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他必须要具有仁义,只有仁义才是人的真性。如果离开了仁义,“又将奚为矣?”人就变成了禽兽,人就将不“人”了。
老聃这里简直就像老禅师,孔子说了这么多,他就像禅师“逼拶(zā)”似的又接着追问:“什么是仁义?”这就如同禅宗里问如何是佛?你可以回答心就是佛,真如就是佛。但又立即追问你什么是心,什么是真如?步步紧逼,逼得你张口结舌。当然孔子也了不起,可以从容回答:“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中心物恺”,就是心要和乐,不偏不斜,面对外部事物,和乐融融,没有情绪化的东西。“兼爱无私”,平等地对待人与事而不带私心,这就是“仁义之情”。
我们想一下,孔子这样说对不对?我认为是非常到位的。“中心物恺”,中正和乐的心态,而且“兼爱无私”地对待外部环境,当然就是仁义之情了。“兼爱”明明是墨家思想的旗帜,庄子不管那么多,迁强地放在孔子名下,因为一般人对仁义和兼爱并看不到其中的差别。面对如此优秀的应答,老子却加以否决。
孔子本着儒家的立场对他的观点进行了一番阐述,但在老子看来却是迂腐之言。“几乎后言”,就是近乎后世的迂腐。你不是返本归朴,却是落二落三了,为什么呢?因为《道德经》里说得很清楚,“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它是一步一步地退化。老子说“几乎后言”,认为孔子所说的这些内容、理念已经非常滞后,没有超前的感觉,也没有归宗的感觉。“夫兼爱,不亦迂乎!”谈什么兼爱,迂腐啊,你太迂腐了。
“无私乃私”,对这个话应怎么去理解?也不难理解。平常我们有私心,有贪心,后来我学佛,知道要把私心和贪心去掉才能成佛。恰恰这个想成佛,就是最大的私心,最大的贪心。一般人不外乎就是贪点功名富贵,你呢,想成佛了,想那个不生不灭,与天地同寿,三千大千世界都在你手板心里玩,把整个法界都据为己有,这个贪心更不得了。神通广大,呼风唤雨,玉皇大帝都给你警车开道,你想这个私心、贪心大不大?这就是老子说的“无私乃私”也。你想达到无私境界,就是小我变大我,大我是不是更贪?小我都贪不过来,还要贪大我,这种贪心更大。
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平时如果一直说空、空、空,就是还执着于那个“空”,还没有放下,要把那个“空”也放下才行。我们追求无私,是想追求道德上的完美,这个完美仍然是这个私心想达到的目的。你如果把这个放不下,那就还是在私字中打转。道家的学说是因循自然,它不把公私看成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看成一体的,因为本来就是一体的。在大道里,既能容纳“公”,也能容纳“私”。如果只留公,不要私,大道就不完整,大道就有纰漏,有缺陷。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中其说”,就是认为它还是合理的,你这个十二经纬的说法还是合理的。但后面紧接着就是两个字“大谩”,“谩”通“漫”,太散漫无章了,不得其要领啊。这句话就很重要了。我们平常在生活之中,在工作之中,在接触大量知识信息的时候,我们是否感觉到我们的学问太“谩”?是否散漫无归?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什么学问,什么知识都有,东方的、西方的、古代的、现代的、文化的、科学技术的、政治的、经济的,简直是无穷无尽。哪天我突发奇想,随便扯根头发来研究,也都是无穷无尽啊!西方的科学技术,通过一根头发就可以鉴定你的身体状况如何。这根头发,如果愿意去刨根问底,张三的头发为什么两寸长,它吸收了多少营养,这些营养从哪里来,是血液供应的,是哪些红细胞承载的,营养又是怎么来的。若你愿意这样搞,可以包揽天地。所以面对知识的海洋,你要想去打这个葛藤就永无穷尽。任何一个东西,只要你愿意去思考,它都会通向无极,通向无尽。
那么我们平常思维窗口面对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我们要读经典,但经典在老子眼里还是太“谩”。为什么呢?在佛教里,禅宗自称宗门,教下三藏十二部,用禅宗的观点来说都是“谩”。有个人写了一部《坛经注》,有一百多万字,呈给佛源老和尚看,想请老和尚写序。佛源老和尚看了一下,也没有看完,大概翻了十几页,就在上面写了“一部坛经字已多,百多万字墨成河。怎如一句无一物,月白风清唱赞歌”。如何面对这汪洋般的知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叫“指归”的书,如《性命圭旨》《阅藏知津》一类的典籍,它就是要把要害之处给你点出来。“知百家而主一”,“执其一,万事毕”呀。后面反复谈到文化与知识的关系,理性与悟性的关系。这里老聃也不是一棒子就把孔子的东西打死了,只是说,太啰唆了,“愿闻其要”,你把你的精要部分,把你的主题,把关键词点出来给我说一下。下面一段,可以当成禅宗公案来看。
无私实际上是更大的私心
“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
用儒家学说来说,根本思想当然在仁义,不管你说东说西,它还是归宗于“仁义”上。那么,仁义是不是人性呢?是不是人的根本属性呢?孔子这个话说得斩钉截铁:当然,“君子不仁则不成”,要想成为一个君子,必须具备仁义才行。“不义则不生”,人生一世,如果大家都认为你“不义”,那你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只会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你就没有生命的价值。所以“仁义,真人之性也”,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他必须要具有仁义,只有仁义才是人的真性。如果离开了仁义,“又将奚为矣?”人就变成了禽兽,人就将不“人”了。
老聃这里简直就像老禅师,孔子说了这么多,他就像禅师“逼拶(zā)”似的又接着追问:“什么是仁义?”这就如同禅宗里问如何是佛?你可以回答心就是佛,真如就是佛。但又立即追问你什么是心,什么是真如?步步紧逼,逼得你张口结舌。当然孔子也了不起,可以从容回答:“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中心物恺”,就是心要和乐,不偏不斜,面对外部事物,和乐融融,没有情绪化的东西。“兼爱无私”,平等地对待人与事而不带私心,这就是“仁义之情”。
我们想一下,孔子这样说对不对?我认为是非常到位的。“中心物恺”,中正和乐的心态,而且“兼爱无私”地对待外部环境,当然就是仁义之情了。“兼爱”明明是墨家思想的旗帜,庄子不管那么多,迁强地放在孔子名下,因为一般人对仁义和兼爱并看不到其中的差别。面对如此优秀的应答,老子却加以否决。
孔子本着儒家的立场对他的观点进行了一番阐述,但在老子看来却是迂腐之言。“几乎后言”,就是近乎后世的迂腐。你不是返本归朴,却是落二落三了,为什么呢?因为《道德经》里说得很清楚,“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它是一步一步地退化。老子说“几乎后言”,认为孔子所说的这些内容、理念已经非常滞后,没有超前的感觉,也没有归宗的感觉。“夫兼爱,不亦迂乎!”谈什么兼爱,迂腐啊,你太迂腐了。
“无私乃私”,对这个话应怎么去理解?也不难理解。平常我们有私心,有贪心,后来我学佛,知道要把私心和贪心去掉才能成佛。恰恰这个想成佛,就是最大的私心,最大的贪心。一般人不外乎就是贪点功名富贵,你呢,想成佛了,想那个不生不灭,与天地同寿,三千大千世界都在你手板心里玩,把整个法界都据为己有,这个贪心更不得了。神通广大,呼风唤雨,玉皇大帝都给你警车开道,你想这个私心、贪心大不大?这就是老子说的“无私乃私”也。你想达到无私境界,就是小我变大我,大我是不是更贪?小我都贪不过来,还要贪大我,这种贪心更大。
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平时如果一直说空、空、空,就是还执着于那个“空”,还没有放下,要把那个“空”也放下才行。我们追求无私,是想追求道德上的完美,这个完美仍然是这个私心想达到的目的。你如果把这个放不下,那就还是在私字中打转。道家的学说是因循自然,它不把公私看成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看成一体的,因为本来就是一体的。在大道里,既能容纳“公”,也能容纳“私”。如果只留公,不要私,大道就不完整,大道就有纰漏,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