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天道》第三讲(3)放德而行,循道而趋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放德而行,循道而趋

老子继续说道:“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你本来是想使天下不背离它的秩序,让它自然运行,但是你这样一搞,却反而把天下弄乱了。“失其牧乎?”“牧”,放羊的称为牧羊人嘛,把羊群调教得很听话,不乱跑乱动。汉朝时分为十三州,豫州牧、荆州牧等,都称“牧”,就是大州政府的最高长官,“为天子牧民”啊。“使天下无失其牧乎?”你想使天下秩序良好,和谐地发展,而不产生动乱,那么“则天地固有常矣”,天地运行的规则有它的常道所在,你不能去打乱它。

天地之间有常道、有常法,“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固有”就是从来如此,本来如此。所有因缘都是现现成成摆在那里,不需要我们去妄加干扰。天地有常,日月有明,星辰有列,禽兽有群,树木有立,我们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有其常态。

在这种常态之中,你作为“夫子”,有极高的学养,就应该“放德而行”,把你那个束缚生命之德的理念放下,老老实实顺着生命之路走就是了。当然也不能乱走,要“循道而趋”。像愿炯法师,今天高兴了要唱歌,那就唱歌;今天想和大家在一起散散步,就散散步;晚上想起要看书,那就看书;想打打坐,那就去打坐。总之顺着自己生物钟的节奏,不过多地去压抑自己,也不用过多地用仁义礼智来束缚自己,也不去越轨。不束缚自己,并不是要你去犯戒,而是不要刻意地拿根绳子把自己捆绑起来,这一切就称之为“放德而行”,也就是自在而行,逍遥而行。

“放德而行”,同时也就“循道而趋”。“道”并不是有一个条条框框让我们去走,实际上我们自身的喜怒哀乐也是性之天成,有所喜,有所怒,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要过于克制,当然也不能让它随意释放,总之要调节得恰到好处。其实在道家学说中,说调节两个字都错了,都是多余的。怎样让它内外和谐?我们不主动去干扰它,这叫“无为”。刻意去有为,要这样那样,当然也需要,但不是最高武功。最高武功是内外因循自然,这才是“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功夫,就是达到最高之境界了。

当然,这种境界和功夫孔子也有,“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正是老子在这里所指出的吗?庄子是总编剧和总导演,下面他继续编导。

“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这个“偈偈”就是竭力,你何须去倡导仁义?那是吃饱了没事干。“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就够了,用不着去倡导仁义道德这套东西。这是道家针对儒家的一番批评意见,道家认为要站在比儒家更高的层面上去看。当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家的视野肯定比儒家高。但儒家也不能废,面对人类的社会性,面对社会各阶层,需要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包括礼治;但是到了儒家的高处,就应该具备道家的这种理念。用禅宗的话来说,经教需要学,但学了后还要向上提持,要使自己顶门开眼,使之身得自在,心得自在。

老子批评孔子这一套提倡仁义的感觉,就像自己丢失了儿子,而击鼓八方去寻找,这是很惨的。自己的儿子丢了当然很着急,一个人丧失了仁义,就像父母失去了子女,心里会感到恐慌。这方面的得失也应该是自然的,不要刻意去扩大。如果我们的心态变得像“击鼓而求亡子”这样紧张、恐惧,那么“夫子乱人之性也”,我们的人性就乱了。两个人吵架,在愤怒、怨恨之中就会乱性;丢了钱,不舒服;担心股票降了,天天心里都悬着;今天突然彩票中奖了,发财了,一阵狂喜,这一切都是“乱性”。

怎样使人性不乱?还是庄子前面说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性”就是真性,佛教里讲的是真如佛性。非动非静,非一非万,非刚非柔,这些才是我们的真性。如果处在动静、荣辱、是非之中,我们的性就不得宁,不安宁是“乱性”,不是真性。这就是老子对孔子仁义学说的一种批判。

我之所以要大家以读公案参话头的方式来读这一段,是因为结合禅宗的东西来看,这一段的趣味就出来了。比如,有人参赵州,问:“如何是佛?”赵州老和尚说:“庭前柏树子。”“请问柏树何时成佛?”赵州老和尚说:“待虚空落地。”“虚空何时落地?”赵州老和尚说:“待柏树子成佛。”画了一个圈圈让你去转。禅宗里的这些公案,你要去品味道,要去找感觉。孔子见老子这段话也是,包括下一段士成绮见老子,也要当做公案来读,当做禅宗公案来参,才能品出真味。

 

老子就像一段呆木头

“士成绮(qǐ)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jiǎn)而不敢息。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有余蔬,而弃妹之者,不仁也,生熟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老子漠然不应。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卻矣,何故也?’”

士成绮也是学道很专心的,远道而来就为了见老子一面。见面后,他说:我听说老夫子是圣人,所以不辞远道来见,走了千百里路,脚底走得起了重重茧泡也不敢停息,星夜交驰赶来拜见圣人参学。但是今天一看,你老先生不像圣人呀。

这位士成绮也真是直率敢言,一见面就直接批评老子的种种不是:老鼠洞里还有吃剩的米饭、蔬菜和肉渣。“妹”应为“昧”,即昧良心的“昧”。你这个人大而哗之,不像修行的人。修行的人哪里有剩饭剩菜,饭菜掉在地下都要捡起来吃了,吃完饭碗都要舔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饭渣和肉渣。你看你这个屋子里,都有老鼠吃不完的,所以你不仁,不知道老百姓的艰辛。你屋里粮食、布都很多,是别人供养的吧!老子是圣人嘛,士成绮这样的高人——士之成,成之绮呀,他都要千里迢迢赶来朝拜,周边附近来朝拜的肯定更多了,供养多,自然是“生熟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你肯定是贪财贪物的人,屋里都摆不下了。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