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什么叫服?就是我们的“容形之谓”。我如今的形象定位是什么?形象设计,服饰设计就得为之服务。外交部礼宾司对领导走路、举手投脚之间,眉眼、嘴唇的动作等等都要进行设计,这就叫“服”。你就要按着这个规矩走。对老子而言,我的言行举止“恒服”,我不以别人的毁誉而有所改变,我就是我,我不以别人的看法而有所变化。“吾非以服有服”,我并不是因为别人要把我运作成什么形象,就把自己弄成什么形象。我们现在要打造企业形象,要营造什么什么样的形象,都是“以服有服”。我们怎样面对社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要打造自己的形象,成都该怎么定位呢?三国文化、杜甫草堂、三星堆、金沙遗址、大熊猫、都江堰、青城山,以这些来树立成都的形象,与他人不共有,这都是“以服有服”,这是众生的需求。但“道”不是这个形象啊!大道含摄万法,但又什么都不是,所以老子说“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这可是高级禅机了。
成玄英对这一则的“疏”也解释得好:“言我率性任真,自然容受,非关有心用意,方得而然。必也用心,便成矫性,既其有作,岂曰无为!”成玄英是唐代道教大师,其注疏当然精到,不过今天的人就难以品出其中的意味了。
自以为是的人的肖像
“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冲然,而kui颡然,而口阚(hǎn)然,而状義然,似系马而止也。动而持,发也机,察而审,知巧而睹于泰,凡以为不信。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
士成绮听了后,“雁行避影”,就像受到棒喝,就像大雁飞行要避开弓箭侧影而飞一样,侧身是在受到威胁时很惊恐的必然举动。“履行遂进而问”,“履行”,这两个字太重要了,把士成绮当时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古人进屋就像我们到宝光寺看舍利子,或进藏经楼,都要脱鞋子。古人进长者屋里,也是要脱鞋子的,先要脱靴洗脚。这个士成绮居然鞋子没有脱,就跑进老子屋里去了,这可是极大的失礼啊!这个人并不是不懂礼,而是被打蒙了,完全打懵了,鞋子都忘脱就进入了“太上老君”的内室,这是受了棒喝的张皇相。他慌忙地问老子:“修身若何?”请求老人家给点开示。
老子回答很简单,首先就评价了他的外在形象:“而容崖然”,雄赳赳的一派正气凛然的样子;“而目冲然”,眼神咄咄逼人,精光四射;“而kui颡然”,颧骨又高,额头也高,桀骜不驯,不可一世的样子;“而口阚然”,嘴巴会说,辩才无碍,滔滔不绝,头一天来就给我一个下马威;“而状義然”,大义凛然的样子,好像什么真理都在你手头;“似系马而止也”,就像一匹狂奔的马被强制拴住不许动一样。我们在学《宝镜三昧》时,有“系驹伏鼠”之句,“系驹不忘驰,伏鼠不忘偷”,这里的说法是“系马而止也”。
“动而持,发也机”,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按捺不住想发作,但还是把自己暂时控制住了,这种强行控制的滋味是很难受的,要发作了还强制按住,一旦爆发就像射出去的箭一样,这是很可怕的状态。我们应该使自己经常处于引而不发的状态,这种引而不发,是很从容的,而不是强行压制的,怒火、情绪是难以把控的,得有个限度,“无名火”冒出来就不得了了。“察而审,知巧而睹于泰”,“察而审”,明察秋毫,各个角落,里里外外都看得清楚。另外,又有骄慢之气,这个“泰”,在这里就是指骄慢之气。成玄英说是:“泰,多也。不能忘巧忘知,观无为之一理,而诈知诈巧,见有为之多事。”“知巧而睹于泰”就是骄慢之色,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自我感觉太好,成天得意洋洋的,这个好不好?当然不好。
“凡以为不信”,成玄英在其“疏”中说:“信,实也。言此十事,皆是虚诈之行,非真实之德也。”老子批评士成绮上面这十种表现,都与自然之性不相应,这个“不信”就是失去了自己的本性,离开了自己的本性。佛教说真如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非动非静,非有非无”,处于这种状态,你才真的知道那个“泰”,那种“动而持,发也机,察而审,知巧而睹于泰”都是人为的,都是对人世间这样那样的因缘而触发的一些反应,都与我们的“清静无为”之性不和。
下面这句话就说得很不客气了,“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边远地方对这样的人,大家称之为“贼”。当刑警的很清楚,犯罪分子的眼神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的眼神永远都像探测器一样,总是在探测周边是否有利可图,能否下手,安不安全,能否全身而退,大获而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偷心不死”的。在社会生活之中,都想升官发财,都挂牵着荣辱是非,我们都在想“偷”这些东西,想把功名利禄抓到手,我们经常都处在这种“系马而止也。动而持,发也机,察而审,知巧而睹于泰”的状态,我也是。只不过有些人表现得强烈一些,有些人表现得隐晦一些,有些人表现得弱一些。你要说没有,那就成佛了,真正彻底放下的人是很少的。在修行上达到这种境界,真正成为过来人的并不多,绝大多数人,包括修行路上的人,心也没有放下。只有彻底放下,你才能真正地合道。
那天我写了一副对联,借用宝光寺的名联,“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发挥了一下。我写的是:“不了了之通大道,无方方可说幽玄。”怎样使自己不了了之,无方方可?我们现在很多人做事,运筹策划搞得很多,搞得很详尽,怎样使自己在运筹时达到“无方”?《易经》说“神无方而易无体”嘛,没有方略,又无需策划运作,对机又丝丝入扣,一发即中。因为不论你如何策划运作,由于未知的因素太多太多,你不可能把什么因缘都拿到手板心上来玩。想让一切因缘都在你掌控之中是不可能的。既然未来的因缘无法掌控,包括自心的念头也无法掌控,我们不妨随波逐流,待时待势而动,见机而作。所以要契时契机,只有这样才行,但这又只有过来人才行。以前的事要学会“不了了之”,如果对以前的事情了不了,对过去的事情放不下,老是把自己拴到、绊到,那么我们这个心也就不太平。
所以,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是要不了了之,一是要无方方可。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身心合于“道”,真正地畅游于大道之中。你放不下“知巧”之心,名利之心,有所得之心,你的眼神就会像“贼”一样。为什么叫“边境之民”?就是在教化之外,没有受到圣人的教化,偷心太重,眼睛露着精光,老是像探测器一样,像豹子眼睛、狼眼睛一样,总想去捞取一个什么猎物,所以要把这个放下。老子在这里对世人的批评是很尖锐的、毫不客气的。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什么叫服?就是我们的“容形之谓”。我如今的形象定位是什么?形象设计,服饰设计就得为之服务。外交部礼宾司对领导走路、举手投脚之间,眉眼、嘴唇的动作等等都要进行设计,这就叫“服”。你就要按着这个规矩走。对老子而言,我的言行举止“恒服”,我不以别人的毁誉而有所改变,我就是我,我不以别人的看法而有所变化。“吾非以服有服”,我并不是因为别人要把我运作成什么形象,就把自己弄成什么形象。我们现在要打造企业形象,要营造什么什么样的形象,都是“以服有服”。我们怎样面对社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要打造自己的形象,成都该怎么定位呢?三国文化、杜甫草堂、三星堆、金沙遗址、大熊猫、都江堰、青城山,以这些来树立成都的形象,与他人不共有,这都是“以服有服”,这是众生的需求。但“道”不是这个形象啊!大道含摄万法,但又什么都不是,所以老子说“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这可是高级禅机了。
成玄英对这一则的“疏”也解释得好:“言我率性任真,自然容受,非关有心用意,方得而然。必也用心,便成矫性,既其有作,岂曰无为!”成玄英是唐代道教大师,其注疏当然精到,不过今天的人就难以品出其中的意味了。
自以为是的人的肖像
“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冲然,而kui颡然,而口阚(hǎn)然,而状義然,似系马而止也。动而持,发也机,察而审,知巧而睹于泰,凡以为不信。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
士成绮听了后,“雁行避影”,就像受到棒喝,就像大雁飞行要避开弓箭侧影而飞一样,侧身是在受到威胁时很惊恐的必然举动。“履行遂进而问”,“履行”,这两个字太重要了,把士成绮当时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古人进屋就像我们到宝光寺看舍利子,或进藏经楼,都要脱鞋子。古人进长者屋里,也是要脱鞋子的,先要脱靴洗脚。这个士成绮居然鞋子没有脱,就跑进老子屋里去了,这可是极大的失礼啊!这个人并不是不懂礼,而是被打蒙了,完全打懵了,鞋子都忘脱就进入了“太上老君”的内室,这是受了棒喝的张皇相。他慌忙地问老子:“修身若何?”请求老人家给点开示。
老子回答很简单,首先就评价了他的外在形象:“而容崖然”,雄赳赳的一派正气凛然的样子;“而目冲然”,眼神咄咄逼人,精光四射;“而kui颡然”,颧骨又高,额头也高,桀骜不驯,不可一世的样子;“而口阚然”,嘴巴会说,辩才无碍,滔滔不绝,头一天来就给我一个下马威;“而状義然”,大义凛然的样子,好像什么真理都在你手头;“似系马而止也”,就像一匹狂奔的马被强制拴住不许动一样。我们在学《宝镜三昧》时,有“系驹伏鼠”之句,“系驹不忘驰,伏鼠不忘偷”,这里的说法是“系马而止也”。
“动而持,发也机”,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按捺不住想发作,但还是把自己暂时控制住了,这种强行控制的滋味是很难受的,要发作了还强制按住,一旦爆发就像射出去的箭一样,这是很可怕的状态。我们应该使自己经常处于引而不发的状态,这种引而不发,是很从容的,而不是强行压制的,怒火、情绪是难以把控的,得有个限度,“无名火”冒出来就不得了了。“察而审,知巧而睹于泰”,“察而审”,明察秋毫,各个角落,里里外外都看得清楚。另外,又有骄慢之气,这个“泰”,在这里就是指骄慢之气。成玄英说是:“泰,多也。不能忘巧忘知,观无为之一理,而诈知诈巧,见有为之多事。”“知巧而睹于泰”就是骄慢之色,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自我感觉太好,成天得意洋洋的,这个好不好?当然不好。
“凡以为不信”,成玄英在其“疏”中说:“信,实也。言此十事,皆是虚诈之行,非真实之德也。”老子批评士成绮上面这十种表现,都与自然之性不相应,这个“不信”就是失去了自己的本性,离开了自己的本性。佛教说真如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非动非静,非有非无”,处于这种状态,你才真的知道那个“泰”,那种“动而持,发也机,察而审,知巧而睹于泰”都是人为的,都是对人世间这样那样的因缘而触发的一些反应,都与我们的“清静无为”之性不和。
下面这句话就说得很不客气了,“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边远地方对这样的人,大家称之为“贼”。当刑警的很清楚,犯罪分子的眼神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的眼神永远都像探测器一样,总是在探测周边是否有利可图,能否下手,安不安全,能否全身而退,大获而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偷心不死”的。在社会生活之中,都想升官发财,都挂牵着荣辱是非,我们都在想“偷”这些东西,想把功名利禄抓到手,我们经常都处在这种“系马而止也。动而持,发也机,察而审,知巧而睹于泰”的状态,我也是。只不过有些人表现得强烈一些,有些人表现得隐晦一些,有些人表现得弱一些。你要说没有,那就成佛了,真正彻底放下的人是很少的。在修行上达到这种境界,真正成为过来人的并不多,绝大多数人,包括修行路上的人,心也没有放下。只有彻底放下,你才能真正地合道。
那天我写了一副对联,借用宝光寺的名联,“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发挥了一下。我写的是:“不了了之通大道,无方方可说幽玄。”怎样使自己不了了之,无方方可?我们现在很多人做事,运筹策划搞得很多,搞得很详尽,怎样使自己在运筹时达到“无方”?《易经》说“神无方而易无体”嘛,没有方略,又无需策划运作,对机又丝丝入扣,一发即中。因为不论你如何策划运作,由于未知的因素太多太多,你不可能把什么因缘都拿到手板心上来玩。想让一切因缘都在你掌控之中是不可能的。既然未来的因缘无法掌控,包括自心的念头也无法掌控,我们不妨随波逐流,待时待势而动,见机而作。所以要契时契机,只有这样才行,但这又只有过来人才行。以前的事要学会“不了了之”,如果对以前的事情了不了,对过去的事情放不下,老是把自己拴到、绊到,那么我们这个心也就不太平。
所以,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是要不了了之,一是要无方方可。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身心合于“道”,真正地畅游于大道之中。你放不下“知巧”之心,名利之心,有所得之心,你的眼神就会像“贼”一样。为什么叫“边境之民”?就是在教化之外,没有受到圣人的教化,偷心太重,眼睛露着精光,老是像探测器一样,像豹子眼睛、狼眼睛一样,总想去捞取一个什么猎物,所以要把这个放下。老子在这里对世人的批评是很尖锐的、毫不客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