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天道》第三讲(6)至人才能制定准则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至人才能制定准则

“夫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形德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棅而不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这里的“夫子”,肯定不是老子,也不是孔子,也不是庄子,因为在《天道》这一篇中,他们几位都有其专名。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夫子”绝对是道家里的高人。

作为大道而言,“于大不终”,在大的方面无穷无尽。你说“大”有多大?无边际,无方所。“于小不遗”,哪怕再小,再细微,细菌、病毒、分子、原子,无所不在大道之中,大道不遗漏任何东西。“故万物备”,大道是生养万物的,没有什么东西不在大道的养育生成之中。

“广广”,为什么要广上加广?就是比大还大,要多大有多大,三千大千世界不足以说其大,万事万物不足以说其多。凡当有的它尽有,过去的未来的全在它里面,你想不到的也全在它肚子里面。所以是“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还有深不可测。道不仅是广,而且深;广,无边无涯;深,纵深无尽,不可测。佛教讲般若,就有深般若、广般若之说,并以之穷尽一切法。

“形”是外在之形迹,如果“德仁义”三者仅是在外在形式上去追求,那只是“神之末也”。我们应追求和体悟到神之本,那就应把“德仁义”置之于“内”,而不是在外在形式上去拾遗补缺。而这样的功夫“非至人孰能定之”,只有“至人”,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和深度。我们不妨再次回味下前面所讲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这八个字,这里涉及知识、文化、精神、物质诸多方面,上层建筑的种种内容。

前面孔子见老子,老子说“太谩”,东西太多太多。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精神内容里的一切一切都是“神之末”。结合禅宗的话来说,一切念头来来去去都叫“神之末”。所以,参话头要把这个话头的根找到。万念归于一念,这一念是什么?这个“神之本”又是什么?“神之末”又是什么?“神之末”就是我们精神生产、生发出来的一切内容,包括“形德仁义”等,这叫“神之末”。那么什么叫“神之本”?本是什么?所以要参禅悟道,包括道家的体道而行,要得道,就是要把“神之本”找到。佛教讲“彻法源底”,就是要把“神之本”找到。

“非至人孰能定之!”找到了这个,你才能定天下之是非。我们都是流浪在精神的海洋之中,所谓苦海无边,就是精神的苦海无边。我们的“苦”是精神的一种作用,如果离开了精神,哪里去找“苦”?又哪里去找“乐”呢?往往是我们精神内容这样那样的变化,让我们感到“苦”。当然,苦还仅仅是一种感受,我们精神中的种种是非,都是“神之末”所产生出来的。如果没有“至人”,没有圣人,哪个能“定”这个准则?哪个能把这个准则、这个根本给大家表述出来呢?佛祖的八正道,正法眼藏,是“定”佛教这个“盘”的;孔子的那套东西,是“定”儒家文化这个“盘”的;道家学说的“道”,也是定他的盘。这些,都是需要“至人”、圣人才能定的。

 

道人不会把知识当包袱

老子接着说:“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当然,作为皇帝,他富有天下;作为圣人,他的精神含容了人生宇宙的精神空间,确实“不亦大乎!”但这种“大”不会成为自己的拖累。会当皇帝的人,不会把天下作为自己的拖累;真正在道上行的人,不会把他的知识文化作为他的一种包袱。有些搞学问的人,都把文化知识作为自己的包袱。啊,我有几万册藏书,我读了几万本书,我的知识如何如何丰富,你哪里不对,你懂汉文但不懂英文,你懂英文但不懂德文,总之你们的学问都做得不好。别人是不是做得不好?是做得不好,因为不懂嘛。但是懂得这些知识的人,也不能为这些所拖累。如果成为你的包袱,你仍然是处于“神之末”而不是居于“神之本”。这里的“夫子”是孔子,还是庄子,或者是老子,我们都不管他了,但这一段阐述的内容,的确与道家思想一脉相承,与禅宗的思想一脉相承。怎样使我们不受其累?得自由?得自在?

“天下奋棅而不与之偕”,“棅”,权也,天下的权柄了不得,大家都在争夺,哪怕两个人合伙的小公司都要争老大,黑社会的人都想当老大。在机关里面,当副手的都想转正,科级想处级,处级想局级,都想把权柄拿到手。“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我们面对社会的一切,怎样使自己稳坐于自己的真如自性之中?怎样使自己植根于大道之中?不被外面的“利”把我们牵着跑?“极物之真,能守其本”,穷尽万物,我们要返本归朴,要万法归一。这个要害之处如果能牢牢把握,就可以“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外天地”,佛教里讲“发出离心”,讲“法我两遣”,“我空法空”,其实与这里说的也差不多。

“外天地”,就要有出离心;“遗万物”,就要明空性。在这样的一种精神运作之中,“神未尝有所困也”,并不是你劳神费力地要去弄。修行的人修观法,如修白骨观、烦恼观、数息观,这样观,那样观,其实也是很累的,集中精神去修这样法、那样法,确实很累人。如果能够像六祖大师一样“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样哪里会累呢?一点都不累,你完全能够“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实际上,我们从根本上来说,这样动,那样动,一天到晚稀里糊涂,其实真如动都没动,真如也没被污染,污染的是什么?污染的是你不晓得你是什么。你是随着外面的风浪在动,所以佛法里面经常用波与水的关系来形容真如与念头,波随便怎么动,仍然还是水。

你达到了那个境界,你就“通乎道,合乎德”。在大道上,你的身体力行,举心动念无不与道相应。在这种情况下,你还需要什么仁义?需要什么礼乐呢?自然就“退仁义,宾礼乐”。“退仁义”,仁义就变成第二性,不那么重要了,也不会那么让人揪心了;“宾礼乐”,“宾”就是摈,是摈弃,就是把礼乐放在一边,不料理它,所以“至人之心有所定矣”。“至人之心”自有定盘星,站稳了脚跟,不会为仁义礼乐动心。都“通乎道,合乎德”了,他还需要那些干什么呢?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