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下面这一段,又把这个道理更深一步来谈,也可以说对前面这些做了一个总结,这个总结非常重要。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我们尊重大道,尊重真理,尊重知识,真理在哪里?“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我们所追求的、向往的道在书本里。我们说,学道的人要看《道德经》,要看《南华经》,学佛的人要看佛教的各种经典,就是“书”嘛。对经书我们都尊贵它,只要有藏经的地方,都有护,功德无量。但是这个“书”是什么呢?“书不过语,语有贵也”,“书”,只不过是记载了古代圣人的一些语言,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佛祖的开示。圣人的教诲、圣人的教化都记载在书籍里面,经典里面,所以“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语”之所贵,是因为它有真理,有指导性,所以“贵”,我们要尊重它。但是“语之所贵者,意也”,“语”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它所表达的是什么?表达的就是一个“意”。我们说一个人的境界如何?这幅画的境界好,这幅字的境界好,这个人说的话有境界,那境界是什么呢?就是里面所传达的根本信息,最根本的信息是什么?就是“意”。
说到“意”,有个意会的公案。当年释迦牟尼佛在灵山,被百万人天礼拜请佛说法,佛祖不开口,只拈花示众,大家不会意,迦叶尊者微笑,只有迦叶尊者会佛之意。《易经》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书能够把话说完吗?说不完。话能够把真正意义表达出来吗?表达不出来。我说,今天拿个苹果给大家吃,你能把苹果的味道说清楚吗?谁能说得清楚,尽管你说得很像很像,但还是说不清楚苹果的味道,所以“言不尽意”啊!我们看《庄子》也好,《老子》也好,佛经也好,都想通过学习经典来悟道,悟道就是悟这个“意”。释迦牟尼佛睹明星而见道,就是找到了那个感觉,找到那个“意”了。
那么,这个“意”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意”不是一个确定的、不变的东西,让我们一去就可以把它抓住。“意有所随”,它是飘浮不定,来无踪去无影的。所以禅宗公案里说,羚羊挂角,无迹可寻。那个“意”如何去寻?黄檗禅师的公案说,几个禅和子来参禅:“你们来干什么?”“寻羚羊踪来。”“羚羊无踪。”“寻羚羊迹来。”“羚羊无迹。”“寻羚羊味来。”“羚羊无味”。羚羊挂角,天马行空,你到哪里去找呢?曹洞宗讲“鸟道玄路”,没有踪迹可寻。虽然没有踪迹给你寻,但那个“意”仍然在。就像我们脑袋里,今天一个念头,明天一个想法,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有没有这个念头呢?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又在哪里呢?不晓得。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你要把祖师的意思弄明白,把“西来意”找到,不容易啊!说出来的就不是,凡有言说皆非菩提。
“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大道“意”怎么可以言传呢?三藏十二部说了那么多,千千万万的人在学,有几个悟道的?《道德经》五千言,《庄子》三十三篇也不过十几万言,又有几个悟道的呢?说得那么清楚,那么明白,那么精彩,表达得如此细腻,但是仍然“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这个要心领神会,但也未必就能心领,就能神会。“而世因贵言传书”,世间的人“因贵言”而传其书,易中天了不得,在百家讲坛讲了若干场,书一下子就卖火了;明星写了本书,大家都去抢购,求签字。“所贵言”,哪个名人又出了书,了不得啊,精彩。大家“所贵言”,于是乎这书就畅销于世。
精神与内容的关系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社会上的人,世间的人虽去贵重这些,但我却不去贵重这个,因为我认为它“不足贵”。为什么禅宗里面的祖师说,三藏十二部犹如便纸,犹如阎王的生死簿,是“干屎橛”,还要呵佛骂祖?为什么在道家学说里,要把先王的六经一把火烧了?就是觉得没有搞头,因而要弃圣绝知。禅宗为什么讲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就是认为“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最根本的东西。因为书就是书,言就是言,根本就不是那个“意”,你未必把那个“意”把握得到,“祖师西来意”就是与众不同,是不在文字之中。那怎么办?下面就说得很明白了。
“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看得见的就“形与色”嘛。形,是对空间状态的感觉;色,颜色的状态的感觉。“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声与名当然可听可闻。《金刚经》里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看,庄子里面说的这些,与佛教表达的方式看起来好像不大一样,但实际内在的意思完全是一样的。只是表述的方式不同,名相不同罢了,实质上完全一样啊!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可怜啊,社会上的人、世间的人都是以“形色名声为足得知彼之情”,认为句句是真理,有书为证,以为得到书了,能背点条条款款,背点内容了,就认为得道了。如何是佛?六度波罗蜜、三法印、四圣谛、十二缘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是佛。如何是佛?三身四智,圆满具足,这就是佛。三身四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是佛吗?不是。到底什么是佛?自己要去参。什么是道?你把《道德经》背得滚瓜烂熟,把《庄子》背得滚瓜烂熟,未必就是道,你只是背了一些语句而已。世人往往抓住文字不放,认为自己了不得,我读了《道德经》,读了《庄子》,读了佛经,就认为自己悟道了,认为自己明白了,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为什么?“形色名声”还不是那个“意”,你还陷在色声香味触法里,还在念头里面生生灭灭。
“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正因为是“形色名声”,所以不足以得“意”。那怎么才能得“意”?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我们在色声香味触法中去找吗?在眼耳鼻舌身意中去找吗?找不到,不是那么回事。眼耳鼻舌身意面对的色声香味触法,是得不到这个的。你明白了这个道理,明白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啊。真正懂了的人,不会去说这些,老和尚不谈禅。“言者不知”,那些一天到晚唧唧喳喳,讨论过去表述过来的,他并没有得到这个“意”。
“世岂识之哉?”世间的人哪里懂得这个道理啊?知识和自性的关系,文化和道的关系,佛经里面反反复复在说,道家里面也反反复复在说,我们怎样把这个机关翻得过?怎样能够转身,能够回头,能够得益?这就是我们很重要的学修方法。如果我们学了庄子的这么多点睛之言还不能会“意”,那么我们所学也就白学了。禅宗为什么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为什么讲“不立文字”?就是要打破你的文字障,打破你的所知障而直指真如,直指道心,以利于现证大道。这一段可以说是这篇文章的精神所在,是精神与精神内容之间关系的一个总体性的总结。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下面这一段,又把这个道理更深一步来谈,也可以说对前面这些做了一个总结,这个总结非常重要。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我们尊重大道,尊重真理,尊重知识,真理在哪里?“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我们所追求的、向往的道在书本里。我们说,学道的人要看《道德经》,要看《南华经》,学佛的人要看佛教的各种经典,就是“书”嘛。对经书我们都尊贵它,只要有藏经的地方,都有护,功德无量。但是这个“书”是什么呢?“书不过语,语有贵也”,“书”,只不过是记载了古代圣人的一些语言,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佛祖的开示。圣人的教诲、圣人的教化都记载在书籍里面,经典里面,所以“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语”之所贵,是因为它有真理,有指导性,所以“贵”,我们要尊重它。但是“语之所贵者,意也”,“语”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它所表达的是什么?表达的就是一个“意”。我们说一个人的境界如何?这幅画的境界好,这幅字的境界好,这个人说的话有境界,那境界是什么呢?就是里面所传达的根本信息,最根本的信息是什么?就是“意”。
说到“意”,有个意会的公案。当年释迦牟尼佛在灵山,被百万人天礼拜请佛说法,佛祖不开口,只拈花示众,大家不会意,迦叶尊者微笑,只有迦叶尊者会佛之意。《易经》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书能够把话说完吗?说不完。话能够把真正意义表达出来吗?表达不出来。我说,今天拿个苹果给大家吃,你能把苹果的味道说清楚吗?谁能说得清楚,尽管你说得很像很像,但还是说不清楚苹果的味道,所以“言不尽意”啊!我们看《庄子》也好,《老子》也好,佛经也好,都想通过学习经典来悟道,悟道就是悟这个“意”。释迦牟尼佛睹明星而见道,就是找到了那个感觉,找到那个“意”了。
那么,这个“意”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意”不是一个确定的、不变的东西,让我们一去就可以把它抓住。“意有所随”,它是飘浮不定,来无踪去无影的。所以禅宗公案里说,羚羊挂角,无迹可寻。那个“意”如何去寻?黄檗禅师的公案说,几个禅和子来参禅:“你们来干什么?”“寻羚羊踪来。”“羚羊无踪。”“寻羚羊迹来。”“羚羊无迹。”“寻羚羊味来。”“羚羊无味”。羚羊挂角,天马行空,你到哪里去找呢?曹洞宗讲“鸟道玄路”,没有踪迹可寻。虽然没有踪迹给你寻,但那个“意”仍然在。就像我们脑袋里,今天一个念头,明天一个想法,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有没有这个念头呢?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又在哪里呢?不晓得。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你要把祖师的意思弄明白,把“西来意”找到,不容易啊!说出来的就不是,凡有言说皆非菩提。
“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大道“意”怎么可以言传呢?三藏十二部说了那么多,千千万万的人在学,有几个悟道的?《道德经》五千言,《庄子》三十三篇也不过十几万言,又有几个悟道的呢?说得那么清楚,那么明白,那么精彩,表达得如此细腻,但是仍然“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这个要心领神会,但也未必就能心领,就能神会。“而世因贵言传书”,世间的人“因贵言”而传其书,易中天了不得,在百家讲坛讲了若干场,书一下子就卖火了;明星写了本书,大家都去抢购,求签字。“所贵言”,哪个名人又出了书,了不得啊,精彩。大家“所贵言”,于是乎这书就畅销于世。
精神与内容的关系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社会上的人,世间的人虽去贵重这些,但我却不去贵重这个,因为我认为它“不足贵”。为什么禅宗里面的祖师说,三藏十二部犹如便纸,犹如阎王的生死簿,是“干屎橛”,还要呵佛骂祖?为什么在道家学说里,要把先王的六经一把火烧了?就是觉得没有搞头,因而要弃圣绝知。禅宗为什么讲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就是认为“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最根本的东西。因为书就是书,言就是言,根本就不是那个“意”,你未必把那个“意”把握得到,“祖师西来意”就是与众不同,是不在文字之中。那怎么办?下面就说得很明白了。
“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看得见的就“形与色”嘛。形,是对空间状态的感觉;色,颜色的状态的感觉。“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声与名当然可听可闻。《金刚经》里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看,庄子里面说的这些,与佛教表达的方式看起来好像不大一样,但实际内在的意思完全是一样的。只是表述的方式不同,名相不同罢了,实质上完全一样啊!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可怜啊,社会上的人、世间的人都是以“形色名声为足得知彼之情”,认为句句是真理,有书为证,以为得到书了,能背点条条款款,背点内容了,就认为得道了。如何是佛?六度波罗蜜、三法印、四圣谛、十二缘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是佛。如何是佛?三身四智,圆满具足,这就是佛。三身四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是佛吗?不是。到底什么是佛?自己要去参。什么是道?你把《道德经》背得滚瓜烂熟,把《庄子》背得滚瓜烂熟,未必就是道,你只是背了一些语句而已。世人往往抓住文字不放,认为自己了不得,我读了《道德经》,读了《庄子》,读了佛经,就认为自己悟道了,认为自己明白了,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为什么?“形色名声”还不是那个“意”,你还陷在色声香味触法里,还在念头里面生生灭灭。
“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正因为是“形色名声”,所以不足以得“意”。那怎么才能得“意”?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我们在色声香味触法中去找吗?在眼耳鼻舌身意中去找吗?找不到,不是那么回事。眼耳鼻舌身意面对的色声香味触法,是得不到这个的。你明白了这个道理,明白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啊。真正懂了的人,不会去说这些,老和尚不谈禅。“言者不知”,那些一天到晚唧唧喳喳,讨论过去表述过来的,他并没有得到这个“意”。
“世岂识之哉?”世间的人哪里懂得这个道理啊?知识和自性的关系,文化和道的关系,佛经里面反反复复在说,道家里面也反反复复在说,我们怎样把这个机关翻得过?怎样能够转身,能够回头,能够得益?这就是我们很重要的学修方法。如果我们学了庄子的这么多点睛之言还不能会“意”,那么我们所学也就白学了。禅宗为什么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为什么讲“不立文字”?就是要打破你的文字障,打破你的所知障而直指真如,直指道心,以利于现证大道。这一段可以说是这篇文章的精神所在,是精神与精神内容之间关系的一个总体性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