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下面,以一则寓言故事作为《天道》篇的结束。
桓公与轮扁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zhuó)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这里的“桓公”,肯定不是齐桓公,不知是哪家诸侯中的桓公。“轮扁”就是做车轮的木匠。看来这个诸侯国也不大,国君在堂上读书,木匠师傅可以在堂下做他的木工活,做车轮。就像我们一个小四合院,老爷在堂屋里读书,木工在天井里做活路。过了一会儿,这个木匠把工具放到一边,上堂来问桓公:“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看来,春秋时的社会还是很民主的。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在书房读书,下面的工人可以登堂入室,还敢去质问领导,你读的是什么书?这个领导同志也很平易近人,说我读的是圣人之书。木匠又问:“圣人在乎?”桓公说:“已死矣。”不管是尧舜汤武周公,都早已过世,圣人“已死矣”。接着木匠说道,既然这些圣人都死了,那你读的就是糟粕了。一个下层的劳苦大众,一个木匠,居然敢在国君面前当面指责他读书,而且指责他所读的圣贤之书是“糟粕”,胆子还真不小啊!
桓公说,我在这儿读书,你这个贱人敢来议论我的事,而且还敢出此狂妄之言,还了得!这位国君还很大度,允许木匠作自我辩护:如果你说得有道理则饶你不死,否则你就领死吧。如果遇到后世的专制皇帝,这位“轮扁”早就死于“大不敬”了。
于是“轮扁”就自辩了,木匠说,那我就以我这个木匠做车轮之事来说说。“斫轮,徐则甘而不固”,古代的马车轮子都是木头做的。“徐”,动作迟缓;“甘”,力度不够,斧头就杀不进去;“固”,牢固。不管用斧子也好,锉子也好,用力过于徐缓,就达不到牢固的效果。“疾则苦而不入”,“疾”,用力猛了,准星就不准。“苦”,失误了;“不入”,也达不到效果,猛一刀下去力偏了也不行。
真正善于做事情的,都是“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胥老师打太极拳,比如说这一招,你让他用语言来解就会很费力,他尽量想说清楚,很细很细地说清楚。但是他总觉得没有说清楚,说了很多也未必真正说清楚了,听的人就更是恍兮惚兮。你必须亲自尝试,一招一式反复去练,被纠正若干次后才些许有点感觉。我们看西方那些玩自行车车技的,你看他玩得花样百出,但要他说出个为什么来,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些搞武术的、跳舞的、搞书法的、绘画的,你要度量化,弄成机器人,确实也很艰难。技术性、艺术性的东西没法说,要经过若干年的苦练,才能“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自己练熟了,感觉就出来了。很多人做得出来说不出来,即使能够说,也说不到位。很多事情的确是不能说,没法说,即便说也说不到位,不可能准确地表述清楚。“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虽然说不清楚,但又确实有感觉,存在我心里边。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我想把这个感觉、这个经验、这个手艺传给我儿子,但传不到位,因为没法说,我儿子也不会因为我几句话就搞明白了。这确实需要几十年的工夫去慢慢摸索、感觉,最后才能够到位。由于我这个本事传不下去,所以我都七十岁了,这个手艺都还非我不可,车轮做到我这么好的还找不到,我还不能退休,找不到传人呀。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古代圣人都已死了,他们的法,他们管理天下的那套东西不可传,就是写了书出来也不可传。而且人都死了,主上你读的书就算是圣人之书,也都是糟粕!真正的圣人之道、圣人之意你是搞不懂的。
学道是这样,学佛也是这样,参禅更是这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进入那种境界?就要把我们日常的经验知识放下,力求得到升华。我们要结合禅宗来找感觉,学禅宗的人也要结合庄子来找感觉,就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当年雪峰义存问德山禅师:“从上宗乘,学人还有份也无?”德山敲了他一棒,瞪眼说:“道什么!”雪峰说:“我不会呀!”第二天雪峰又去请益,德山说:“我宗无语言,实无一法与人。”雪峰终于有所“省”。看禅宗的灯录公案,那些明心见性的大师,有几位是因搞学问而开悟的?绝大多数是在老师的机锋棒喝下开悟的,老和尚才不给你讲什么道理呢。所以,在体道悟道的方法上,禅宗与庄子真的相当契合。我一再说,读庄子的书,特别对其中的寓言,一定要像读禅宗公案那样去参!
《天道》这篇,到这里就讲完了,很不好讲啊。既然轮扁都说了“知其不言,言者不知”,我在这里多嘴,肯定也是属于“不知”一类的,惭愧啊!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下面,以一则寓言故事作为《天道》篇的结束。
桓公与轮扁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zhuó)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这里的“桓公”,肯定不是齐桓公,不知是哪家诸侯中的桓公。“轮扁”就是做车轮的木匠。看来这个诸侯国也不大,国君在堂上读书,木匠师傅可以在堂下做他的木工活,做车轮。就像我们一个小四合院,老爷在堂屋里读书,木工在天井里做活路。过了一会儿,这个木匠把工具放到一边,上堂来问桓公:“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看来,春秋时的社会还是很民主的。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在书房读书,下面的工人可以登堂入室,还敢去质问领导,你读的是什么书?这个领导同志也很平易近人,说我读的是圣人之书。木匠又问:“圣人在乎?”桓公说:“已死矣。”不管是尧舜汤武周公,都早已过世,圣人“已死矣”。接着木匠说道,既然这些圣人都死了,那你读的就是糟粕了。一个下层的劳苦大众,一个木匠,居然敢在国君面前当面指责他读书,而且指责他所读的圣贤之书是“糟粕”,胆子还真不小啊!
桓公说,我在这儿读书,你这个贱人敢来议论我的事,而且还敢出此狂妄之言,还了得!这位国君还很大度,允许木匠作自我辩护:如果你说得有道理则饶你不死,否则你就领死吧。如果遇到后世的专制皇帝,这位“轮扁”早就死于“大不敬”了。
于是“轮扁”就自辩了,木匠说,那我就以我这个木匠做车轮之事来说说。“斫轮,徐则甘而不固”,古代的马车轮子都是木头做的。“徐”,动作迟缓;“甘”,力度不够,斧头就杀不进去;“固”,牢固。不管用斧子也好,锉子也好,用力过于徐缓,就达不到牢固的效果。“疾则苦而不入”,“疾”,用力猛了,准星就不准。“苦”,失误了;“不入”,也达不到效果,猛一刀下去力偏了也不行。
真正善于做事情的,都是“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胥老师打太极拳,比如说这一招,你让他用语言来解就会很费力,他尽量想说清楚,很细很细地说清楚。但是他总觉得没有说清楚,说了很多也未必真正说清楚了,听的人就更是恍兮惚兮。你必须亲自尝试,一招一式反复去练,被纠正若干次后才些许有点感觉。我们看西方那些玩自行车车技的,你看他玩得花样百出,但要他说出个为什么来,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些搞武术的、跳舞的、搞书法的、绘画的,你要度量化,弄成机器人,确实也很艰难。技术性、艺术性的东西没法说,要经过若干年的苦练,才能“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自己练熟了,感觉就出来了。很多人做得出来说不出来,即使能够说,也说不到位。很多事情的确是不能说,没法说,即便说也说不到位,不可能准确地表述清楚。“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虽然说不清楚,但又确实有感觉,存在我心里边。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我想把这个感觉、这个经验、这个手艺传给我儿子,但传不到位,因为没法说,我儿子也不会因为我几句话就搞明白了。这确实需要几十年的工夫去慢慢摸索、感觉,最后才能够到位。由于我这个本事传不下去,所以我都七十岁了,这个手艺都还非我不可,车轮做到我这么好的还找不到,我还不能退休,找不到传人呀。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古代圣人都已死了,他们的法,他们管理天下的那套东西不可传,就是写了书出来也不可传。而且人都死了,主上你读的书就算是圣人之书,也都是糟粕!真正的圣人之道、圣人之意你是搞不懂的。
学道是这样,学佛也是这样,参禅更是这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进入那种境界?就要把我们日常的经验知识放下,力求得到升华。我们要结合禅宗来找感觉,学禅宗的人也要结合庄子来找感觉,就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当年雪峰义存问德山禅师:“从上宗乘,学人还有份也无?”德山敲了他一棒,瞪眼说:“道什么!”雪峰说:“我不会呀!”第二天雪峰又去请益,德山说:“我宗无语言,实无一法与人。”雪峰终于有所“省”。看禅宗的灯录公案,那些明心见性的大师,有几位是因搞学问而开悟的?绝大多数是在老师的机锋棒喝下开悟的,老和尚才不给你讲什么道理呢。所以,在体道悟道的方法上,禅宗与庄子真的相当契合。我一再说,读庄子的书,特别对其中的寓言,一定要像读禅宗公案那样去参!
《天道》这篇,到这里就讲完了,很不好讲啊。既然轮扁都说了“知其不言,言者不知”,我在这里多嘴,肯定也是属于“不知”一类的,惭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