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功夫就在无所积上
我们的功夫必须建立在“无所积”上。什么叫“无所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就是“无所积”。生生不已,不把持、不骄傲、不拥有、不占有,这就叫“无所积”。用佛教的话来说,不立一法,不舍一法也是“无所积”。佛祖说了那么多法,也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也是“无所积”。如果有所积,就会成为所知障,而非佛法。
这个“无所积”简直妙不可言!《道德经》说的“为道日损”,乃至“损之又损”更是“无所积”。作为一个高明的人、有功夫的人,他所注重的就是“无所积”。我这个手艺学会了,学会了就放下;我这个学问学会了,学会了也要把它放下;我功成名就,当大官了,发大财了,那就更要放下。放下并不是把官帽丢了,把财散了,把票子拿来烧了,当然不是。心里要“无所积”,是让你没这个感觉,有了这个感觉就是有所积、有所得。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把这个“无所积”弄清楚。哪怕有成就了,有地位了,或是有什么什么感觉了,如果老是把这个感觉揣着端着,是不行的,就会有所积,那可是障道之物啊!
这一点,和《金刚经》里所讲的道理完全是相通的。我们的性格不能固化,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固化了,就不好。脾气大的,一辈子都脾气大,好不好?不好。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脾气,不要说血性,脓都挤不出一滴来,也不好。有的人太方,有的人太圆,都不好;有的人又方又圆,也不好。为什么老子说“上善若水”?“上善若水”就是不要固化自己嘛。学问上不固化,情绪上、性格上不固化,使自己永远处于空灵状态,这是多美的事情!这也是孔子所强调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功夫。如果我们在修为上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层次,那是何等地自在和了然。
大家相互看看相,其中的尊卑、贵贱、喜忧、得失等之类的状态,稍有经验的留心一看都心中有数。这次我给大家看了佛源老和尚的照片,你们看老和尚的形象,他的眼睛,除了感到有点威猛以外,眼神是那么清澈透亮啊!无贪、无欲、无求、清朗,完全是心灵透明的感觉。那天,我与愿炯法师一起去看一位老居士,这位居士已经有点老年痴呆了,比老和尚还小两岁,但是眼神已经混浊一片,清明已去了。你看佛源老和尚,从眼神里面就能感受到那个“无所积”。
当年法眼祖师提了一个话头——“井水不通被沙碍,法眼不通被什么碍?”大家回答不出来,他自己回答说,“被眼碍呀”。那么这个“心”不通,又被什么碍呢?被“心”碍嘛。你自己心里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就把你障塞了。我们的心比孙悟空的神通还大,但为什么心不能处于无碍?就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是是非非、得失荣辱的事情使我们的心有所障碍。有所障碍,你的心就不能通达,就不能明察秋毫,就不能无所不到;你心的功能、智慧就大打折扣。所以要“万物成”,要“天下归”,要“海内服”,最根本的功夫就是要“无所积”。
为什么《道德经》里说“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就是要你心里面“无所积”;“守静笃”,也要你心里面“无所积”。我们看这与整个道家学说,乃至于与禅宗都是完全相通的。我们要把它们打成一片,不能说道家是道家,佛家是佛家,儒家是儒家,如果你把它们割裂开来,自设壁垒,那就不能通达无碍。所以这个“无所积”真的是妙不可言,但我们平常看这三个字,一晃就过了。最多从哲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加以理解,好像是理解得不错了。可是我们想一想,长江之水如果有所积,那就是亿万人的灭顶之灾。三峡大坝建好了,但雨季来时必须要及时泄洪,不泄就有危险。太阳光如果有所积,那地球就要烤焦了。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个“无所积”的妙处,在心性上、功用上怎样进入“无所积”这么一个状态?佛教讲空,有所积能空吗?
禅宗有“国师三唤侍者”的公案,说的是唐代南阳慧忠国师接引他的侍者耽源的故事。南阳国师见侍者在一边,就唤了一声:“耽源!”侍者问:“师父,干什么?”国师说:“谁叫你?你是耽源吗?”一会儿又叫“耽源!”侍者应了,问:“师父,什么事?”“哪个在叫你?是叫你吗?”连唤三次,耽源大悟。赵州老和尚后来为之下了一个转语:“如人暗中写字,字虽不成,文采已彰。”就是说我们把灯关了,在黑暗中写字,不要说黑暗中写字,就是白天在空中写字,你看见了吗?在哪里?没有字迹,更“无所积”。没有痕迹,没有表现,你说我写了没有呢?我用手指写了一个“佛”字,还写了一个“道”字,在虚空中写,你能说没有吗?有,肯定有。但在哪里,你能找出来吗?我们天天打妄想,前念后念,来来去去的,念头在哪里?找一下,能找得出来吗?所以我们要把“无所积”在心里打成一片,好好体验这个无名无相、无痕无迹的东西。
一切现成,本自具足
“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只有“无所积”,空了,我们的智慧才能达到极致,才能“明于天”。这个“明”就是光明。我经常讲“明”,就是我们的注意力,这个就是智慧的根本。密宗叫修“明点”,修什么“明点”?这个就是明点,一念明悟,自然成就!这个“明”就是“天”,而且通于“圣”。智慧“无所积”,就可以明于天道,可以通于圣道。我们经常这里短路,那里障碍;这不通,那不通,就是因为我们有所积。如果“无所积”,就可以明达于天道,而且通达于圣道。
“六通四辟”,这里说的“六通”,并不是佛教里说的五明六通,而是指四方上下无不通达,“四辟”则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往返。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功夫就在无所积上
我们的功夫必须建立在“无所积”上。什么叫“无所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就是“无所积”。生生不已,不把持、不骄傲、不拥有、不占有,这就叫“无所积”。用佛教的话来说,不立一法,不舍一法也是“无所积”。佛祖说了那么多法,也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也是“无所积”。如果有所积,就会成为所知障,而非佛法。
这个“无所积”简直妙不可言!《道德经》说的“为道日损”,乃至“损之又损”更是“无所积”。作为一个高明的人、有功夫的人,他所注重的就是“无所积”。我这个手艺学会了,学会了就放下;我这个学问学会了,学会了也要把它放下;我功成名就,当大官了,发大财了,那就更要放下。放下并不是把官帽丢了,把财散了,把票子拿来烧了,当然不是。心里要“无所积”,是让你没这个感觉,有了这个感觉就是有所积、有所得。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把这个“无所积”弄清楚。哪怕有成就了,有地位了,或是有什么什么感觉了,如果老是把这个感觉揣着端着,是不行的,就会有所积,那可是障道之物啊!
这一点,和《金刚经》里所讲的道理完全是相通的。我们的性格不能固化,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固化了,就不好。脾气大的,一辈子都脾气大,好不好?不好。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脾气,不要说血性,脓都挤不出一滴来,也不好。有的人太方,有的人太圆,都不好;有的人又方又圆,也不好。为什么老子说“上善若水”?“上善若水”就是不要固化自己嘛。学问上不固化,情绪上、性格上不固化,使自己永远处于空灵状态,这是多美的事情!这也是孔子所强调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功夫。如果我们在修为上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层次,那是何等地自在和了然。
大家相互看看相,其中的尊卑、贵贱、喜忧、得失等之类的状态,稍有经验的留心一看都心中有数。这次我给大家看了佛源老和尚的照片,你们看老和尚的形象,他的眼睛,除了感到有点威猛以外,眼神是那么清澈透亮啊!无贪、无欲、无求、清朗,完全是心灵透明的感觉。那天,我与愿炯法师一起去看一位老居士,这位居士已经有点老年痴呆了,比老和尚还小两岁,但是眼神已经混浊一片,清明已去了。你看佛源老和尚,从眼神里面就能感受到那个“无所积”。
当年法眼祖师提了一个话头——“井水不通被沙碍,法眼不通被什么碍?”大家回答不出来,他自己回答说,“被眼碍呀”。那么这个“心”不通,又被什么碍呢?被“心”碍嘛。你自己心里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就把你障塞了。我们的心比孙悟空的神通还大,但为什么心不能处于无碍?就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是是非非、得失荣辱的事情使我们的心有所障碍。有所障碍,你的心就不能通达,就不能明察秋毫,就不能无所不到;你心的功能、智慧就大打折扣。所以要“万物成”,要“天下归”,要“海内服”,最根本的功夫就是要“无所积”。
为什么《道德经》里说“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就是要你心里面“无所积”;“守静笃”,也要你心里面“无所积”。我们看这与整个道家学说,乃至于与禅宗都是完全相通的。我们要把它们打成一片,不能说道家是道家,佛家是佛家,儒家是儒家,如果你把它们割裂开来,自设壁垒,那就不能通达无碍。所以这个“无所积”真的是妙不可言,但我们平常看这三个字,一晃就过了。最多从哲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加以理解,好像是理解得不错了。可是我们想一想,长江之水如果有所积,那就是亿万人的灭顶之灾。三峡大坝建好了,但雨季来时必须要及时泄洪,不泄就有危险。太阳光如果有所积,那地球就要烤焦了。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个“无所积”的妙处,在心性上、功用上怎样进入“无所积”这么一个状态?佛教讲空,有所积能空吗?
禅宗有“国师三唤侍者”的公案,说的是唐代南阳慧忠国师接引他的侍者耽源的故事。南阳国师见侍者在一边,就唤了一声:“耽源!”侍者问:“师父,干什么?”国师说:“谁叫你?你是耽源吗?”一会儿又叫“耽源!”侍者应了,问:“师父,什么事?”“哪个在叫你?是叫你吗?”连唤三次,耽源大悟。赵州老和尚后来为之下了一个转语:“如人暗中写字,字虽不成,文采已彰。”就是说我们把灯关了,在黑暗中写字,不要说黑暗中写字,就是白天在空中写字,你看见了吗?在哪里?没有字迹,更“无所积”。没有痕迹,没有表现,你说我写了没有呢?我用手指写了一个“佛”字,还写了一个“道”字,在虚空中写,你能说没有吗?有,肯定有。但在哪里,你能找出来吗?我们天天打妄想,前念后念,来来去去的,念头在哪里?找一下,能找得出来吗?所以我们要把“无所积”在心里打成一片,好好体验这个无名无相、无痕无迹的东西。
一切现成,本自具足
“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只有“无所积”,空了,我们的智慧才能达到极致,才能“明于天”。这个“明”就是光明。我经常讲“明”,就是我们的注意力,这个就是智慧的根本。密宗叫修“明点”,修什么“明点”?这个就是明点,一念明悟,自然成就!这个“明”就是“天”,而且通于“圣”。智慧“无所积”,就可以明于天道,可以通于圣道。我们经常这里短路,那里障碍;这不通,那不通,就是因为我们有所积。如果“无所积”,就可以明达于天道,而且通达于圣道。
“六通四辟”,这里说的“六通”,并不是佛教里说的五明六通,而是指四方上下无不通达,“四辟”则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