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这不是学得来的,不是知识,不是学问,如果是知识、学问,那就需要学。上次讲《道德经》的“三十辐为一毂(gū),当其无,有车之用”时,对有和无的关系我进行了发挥。有文化,有经验,有财富,这是“有”,但要“无所积”,要保持我们心灵的“空”。空就是灵感,就是智慧;空才能在你原有的文化、经验、财富之中重新构建,创新发展。反过来说,如果只有空也不行,没有资粮,没有知识,没有经验,那你就是一个空空道人。就算有机会让你去创新,去建立,你也弄不起来。只有“有”而没有“空”,一堆石头瓦片放在那里,让你搞一个五星级的花园宾馆出来,你也弄不出来。
所以,“空”和“有”要巧妙地结合,以无育有,以空育有,以智慧来驾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这种“自为”并不是知识和经验,它是一切现成,本自具足的,用佛教的话来说叫“根本智”。根本智不需要学,我们要学的,只是因缘而起的种种知识而已。
所以“其自为也”,我们一定要把这个看到。这个功夫需不需要修,需要修;需不需要练,需要练;需不需要得,需要得;但到最后你才晓得,这个原本就是你自己的东西。自己为这个东西忙了若干年,忙来忙去,结果把这个功能遮障了,被是非得失遮蔽了。以前你有所得,有所积,这种污染把我们的灵性淹没了,通过这一系列的料理,到“无所积”了,才明白这是本自具足,本自现成的。我们再回想一下学习六祖《坛经》的感觉,为什么称之为“真如自性”,而不是“真如他性”,因为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
所以,这个“自为”状态就是“昧然无不静者”。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自清净,你想一下这个感觉,并不是我们求静而得静,它是本来就静,不需要你去“觉”它,去感觉它。如果你还要去感觉它,“见见之时,见非是见”,那就成了知识,成了认识的内容。曹洞宗《宝镜三昧》里说“夜半正明,天晓不露”,白天去寻找,它隐而不见;晚上睡着了,不去管它,它却大放光明。所以,“昧然无不静者”,自己“昧然”,不清楚,不明白,但却是“无不静者”。想想我们的能知之心,念头来来去去,都是所知道的;不知道的是什么呢?这个念头来,那个念头去,这个念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念头会来?又为什么会去?它从哪个地方来去?我们为什么不晓得哪里来,哪里去的这个来去?面对来来去去的念头,我们是“昧然”的,自己并不清楚。于是很多人就昧昧然然、浑浑噩噩地过了一辈子。
我们心里天天都在打盘算,天天都在喜怒哀乐之中,但就是不晓得为什么有这个喜怒哀乐。要知道,念头是来来去去的,但承载和觉知来来去去念头的那个东西,却动都不动!就如同下棋,下一千盘,下一万盘,那个棋盘动没有呢?棋盘上有无穷无尽的输赢胜负,但棋盘不动,只有棋子忙个不停。我们心里的念头来来去去,生生灭灭,但我们的心动都不动。它又是“自为”的,又是“昧然无不静”的。它如果不静,也处于动中,那就失去了“天道运”“圣道运”“帝道运”的这个功能,成了具体的、生灭的东西。只有非动非静、不动不静,才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所以我们要看到这点,“无所积”确实妙不可言!
静气是检验功夫的标准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圣人”就是通道、体道的人。我们都说圣人的心很静,本性很静。他悟道了,有感觉了,有静气,有定力。我们看一个人的功夫,并不是看他有多少钱,有多少学问,首先看他有无静气和定力。在讲《论语》的时候我也说过,孔子论学的标准并不是学问,而是修养。《论语》中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有修养的人才叫有学之君子,无修养的人,学问再多也是小人,因为没有做人的学问。作为道家学说,他也不和你讲学问,他更加注重心性的修炼。对禅宗而言,讲明心见性,打破知见障,也是同样的道理。
但并不是说这个“静”好,我们才去追求这个“静”。真如本来就静,不需要我们去争取这个很崇高的目标。有人问仰山禅师:“有没有悟这个事情?”仰山说:“有,怎奈落在第二头。”你本来就坐在这上头,你悟,真如佛性不增;你不悟,真如佛性不减。它本来就在你身上,动都没有动。所以悟和不悟就是一念之差而已,不妨碍真如自性的存在,也不妨碍道在你身上绝对完满的体现。“故静也”,它本来就静。
“万物无足以挠心者”,这个“挠”字读“扰”。这样的境界,过来人才有感觉。为什么呢?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万变不离其宗,不论天地怎么变化,人事怎么变化,我们都能够一心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万物不足以扰心。万事的来往、生灭、变化、荣辱是非、利害得失,都不足以把我们这个心搞乱。这是功夫,只有悟透了这个,才有这个定力,才有这样的信心。“故静也”,本来就静嘛!
另外,有了功夫才静得起来。有的人一遇点事情就惊慌失措,寝食难安,这个确实不敢恭维。没有功夫,小事情都承担不起,还能承担大事吗?搞个事情试你一下,你马上就现形。有的人,你送他一个亿,他未必欢喜;割他一块肉,他未必烦恼。他心如止水,不以一时得失而动心,或不以大的得失而动心。就像上次我说的一样,你再富有,就算成了天下首富,但是比起一百年以后世界的财产,宇宙的财产,你还是无限小。你现在成了世界第一智者了,但比起百年后整个人类文明、整个知识量来说,你还是无限小。我们要看到这些,有了这个就等于吃了定心丸,才知道怎样叫不动心。这个不动心,不是吹牛吹出来的,它确实是体道、悟道以后,见了真如自性,见了道后,才能不动心。这个不动心就“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所以它才能够静,何况它本来就是静。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这不是学得来的,不是知识,不是学问,如果是知识、学问,那就需要学。上次讲《道德经》的“三十辐为一毂(gū),当其无,有车之用”时,对有和无的关系我进行了发挥。有文化,有经验,有财富,这是“有”,但要“无所积”,要保持我们心灵的“空”。空就是灵感,就是智慧;空才能在你原有的文化、经验、财富之中重新构建,创新发展。反过来说,如果只有空也不行,没有资粮,没有知识,没有经验,那你就是一个空空道人。就算有机会让你去创新,去建立,你也弄不起来。只有“有”而没有“空”,一堆石头瓦片放在那里,让你搞一个五星级的花园宾馆出来,你也弄不出来。
所以,“空”和“有”要巧妙地结合,以无育有,以空育有,以智慧来驾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这种“自为”并不是知识和经验,它是一切现成,本自具足的,用佛教的话来说叫“根本智”。根本智不需要学,我们要学的,只是因缘而起的种种知识而已。
所以“其自为也”,我们一定要把这个看到。这个功夫需不需要修,需要修;需不需要练,需要练;需不需要得,需要得;但到最后你才晓得,这个原本就是你自己的东西。自己为这个东西忙了若干年,忙来忙去,结果把这个功能遮障了,被是非得失遮蔽了。以前你有所得,有所积,这种污染把我们的灵性淹没了,通过这一系列的料理,到“无所积”了,才明白这是本自具足,本自现成的。我们再回想一下学习六祖《坛经》的感觉,为什么称之为“真如自性”,而不是“真如他性”,因为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
所以,这个“自为”状态就是“昧然无不静者”。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自清净,你想一下这个感觉,并不是我们求静而得静,它是本来就静,不需要你去“觉”它,去感觉它。如果你还要去感觉它,“见见之时,见非是见”,那就成了知识,成了认识的内容。曹洞宗《宝镜三昧》里说“夜半正明,天晓不露”,白天去寻找,它隐而不见;晚上睡着了,不去管它,它却大放光明。所以,“昧然无不静者”,自己“昧然”,不清楚,不明白,但却是“无不静者”。想想我们的能知之心,念头来来去去,都是所知道的;不知道的是什么呢?这个念头来,那个念头去,这个念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念头会来?又为什么会去?它从哪个地方来去?我们为什么不晓得哪里来,哪里去的这个来去?面对来来去去的念头,我们是“昧然”的,自己并不清楚。于是很多人就昧昧然然、浑浑噩噩地过了一辈子。
我们心里天天都在打盘算,天天都在喜怒哀乐之中,但就是不晓得为什么有这个喜怒哀乐。要知道,念头是来来去去的,但承载和觉知来来去去念头的那个东西,却动都不动!就如同下棋,下一千盘,下一万盘,那个棋盘动没有呢?棋盘上有无穷无尽的输赢胜负,但棋盘不动,只有棋子忙个不停。我们心里的念头来来去去,生生灭灭,但我们的心动都不动。它又是“自为”的,又是“昧然无不静”的。它如果不静,也处于动中,那就失去了“天道运”“圣道运”“帝道运”的这个功能,成了具体的、生灭的东西。只有非动非静、不动不静,才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所以我们要看到这点,“无所积”确实妙不可言!
静气是检验功夫的标准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圣人”就是通道、体道的人。我们都说圣人的心很静,本性很静。他悟道了,有感觉了,有静气,有定力。我们看一个人的功夫,并不是看他有多少钱,有多少学问,首先看他有无静气和定力。在讲《论语》的时候我也说过,孔子论学的标准并不是学问,而是修养。《论语》中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有修养的人才叫有学之君子,无修养的人,学问再多也是小人,因为没有做人的学问。作为道家学说,他也不和你讲学问,他更加注重心性的修炼。对禅宗而言,讲明心见性,打破知见障,也是同样的道理。
但并不是说这个“静”好,我们才去追求这个“静”。真如本来就静,不需要我们去争取这个很崇高的目标。有人问仰山禅师:“有没有悟这个事情?”仰山说:“有,怎奈落在第二头。”你本来就坐在这上头,你悟,真如佛性不增;你不悟,真如佛性不减。它本来就在你身上,动都没有动。所以悟和不悟就是一念之差而已,不妨碍真如自性的存在,也不妨碍道在你身上绝对完满的体现。“故静也”,它本来就静。
“万物无足以挠心者”,这个“挠”字读“扰”。这样的境界,过来人才有感觉。为什么呢?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万变不离其宗,不论天地怎么变化,人事怎么变化,我们都能够一心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万物不足以扰心。万事的来往、生灭、变化、荣辱是非、利害得失,都不足以把我们这个心搞乱。这是功夫,只有悟透了这个,才有这个定力,才有这样的信心。“故静也”,本来就静嘛!
另外,有了功夫才静得起来。有的人一遇点事情就惊慌失措,寝食难安,这个确实不敢恭维。没有功夫,小事情都承担不起,还能承担大事吗?搞个事情试你一下,你马上就现形。有的人,你送他一个亿,他未必欢喜;割他一块肉,他未必烦恼。他心如止水,不以一时得失而动心,或不以大的得失而动心。就像上次我说的一样,你再富有,就算成了天下首富,但是比起一百年以后世界的财产,宇宙的财产,你还是无限小。你现在成了世界第一智者了,但比起百年后整个人类文明、整个知识量来说,你还是无限小。我们要看到这些,有了这个就等于吃了定心丸,才知道怎样叫不动心。这个不动心,不是吹牛吹出来的,它确实是体道、悟道以后,见了真如自性,见了道后,才能不动心。这个不动心就“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所以它才能够静,何况它本来就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