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者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这几句很有味道,首先要拆开来读。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共四组。我们心虚不虚?静不静?恬不恬?淡不淡?还有“寂寞无为”,实际上说的都是一个事情,只不过掰成四块来说。自己若能心虚,一无所积,自然就会灵动而宁静。
我在讲《道德经》的“致虚极,守静笃”时,已经反反复复把“虚”和“静”这个关系讲过。讲《荀子》的“虚一而静”时,也是反反复复讲过“虚静”。“虚静”指我们精神、理性的工作状态,是意识和逻辑上的,佛教称之为第六识。那么这个“恬淡”呢,则是指心理上的东西,情志上的东西,佛教称之为第七识。
“恬淡”是第七识的清净,我们每个人都有情志上的好恶、习气,如有的人好酒好烟,有的人好财好色,有的人好气,但是酒色财气多了就不行。庄子在《大宗师》里说:“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深者,心里就肯定不恬淡,我们自己的心境能不能恬淡一些?能不能不要有那么多欲望?能不能不要有那么多嗜好?有人说,我没嗜好,只是爱逛商场,看热闹,买点便宜货,逛一整天都蛮精神的。有的人说我喜欢旅游,没事就去喜马拉雅山转一圈,去沙漠里转一下,这当然是一种高雅的爱好,比泡桑拿、唱卡拉OK要高雅得多。但是,你偶尔去一次还可以,天天都去旅游,哪有那么多银子呢?难道平时就不干事了?你还有社会责任要承担嘛。
有位朋友给我说,他想辞职四年,准备先拿两年的时间游遍全国,主要是到高原上,到森林里,到雪山上去住,最后两年就在寺院里住。玩过这四年,这辈子就满足了。我问他,你现在多大?哦,三十多岁。我六十岁了都还不敢打这个妄想,你倒是把好事都想完了。你出去游玩,老婆咋办?娃娃咋办?你老妈咋办?享福享早了,没得好事情哟。我把他骂了一通,让他还是老老实实去上班,先挣钱,过几年有了积累,有了百把万再说。但就算有了上百万,还是不踏实,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地上班挣钱,细水长流,到了六十岁,退休了再去云游天下,那个才是正道,毕竟他现在还没到享受的时间段。
年轻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建功立业也是一种欲望,但它是正当的,与那种不合实际的想法就不一样。老年人,像我这样的去爬珠穆朗玛峰,那就是在打妄想。你说想不想去?想;敢不敢?不敢,如今连登峨眉山都不敢。为什么?腿子不管用,心脏也不管用。登青城山的圆明宫,吃饱了肚子都不敢去登,一爬心就跳,累得不得了。空肚子去爬就没有事,这下我是搞懂了,登山原来要空着肚皮才行。
不管怎么说,我们都要“恬淡”。要恬恬淡淡,少些嗜欲,少些麻烦,要把自己种种嗜欲放下,你才会少是非。但责任还是要承担的,该上岗就上岗,该破案就破案,该抓贼就要去抓贼,这是社会责任。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责任,要与嗜欲分开。嗜欲是责任以外的,一些非分的东西,是个人享受性、索取性的东西,对我们没好处。所以恬淡很舒服。
第七识“恬淡”之后,第六识才能“虚静”;第六识“虚静”之后,第七识才能“恬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还有个“寂寞”,这很怪,既然都“虚静恬淡”了,怎么又冒出了个“寂寞”来?佛教的最高境界叫“寂灭”,“寂”,就是很静,如静之笃。“寞(漠)”,寥廓广大,但什么内容都没有,如沙漠,荒漠,淡漠。总之反反复复地让你去找精神上的感觉,先让你“虚静”“恬淡”,然后再“寂寞”,大概是从世间的境界进入到出世间的境界,最后再“无为”。有了前面三条,你才“无为”得起来,“无为”则无不为,把世间与出世间打成一片了。你不经过“虚静”“恬淡”“寂寞”的过程,怎么能够“无为”呢?不“寂寞”,你就会有所为嘛,“虚静”“恬淡”的功夫也不能巩固。如果你做到了这个,你就能更上一层楼,从而达到“无为”这样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无不为”呀。这个时候才真正高明得起来,回头再看世间的事,真的如同看虫蚁一般了,你才能在其中得到自在和逍遥。
我们看《庄子》这一节,逻辑性很强,但它又不在逻辑之中;功夫很高,却又无下手处。我们怎样找到这个下手处,从而做到前面说的“无所积”,这正是需要自己每天去用功的。寺院里打禅七,我们这里也可以打禅七,我们就谈点这方面的。如参话头一样,看看自己的心是否能“无所积”,“无所积”到底是怎么个状态?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过就是想达到这个无所积的状态嘛。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已经处于无所积的状态了。不管怎么说,这都与禅宗的无上大道完全是相通的,可以说,完全就是一个鼻孔出气。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者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这几句很有味道,首先要拆开来读。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共四组。我们心虚不虚?静不静?恬不恬?淡不淡?还有“寂寞无为”,实际上说的都是一个事情,只不过掰成四块来说。自己若能心虚,一无所积,自然就会灵动而宁静。
我在讲《道德经》的“致虚极,守静笃”时,已经反反复复把“虚”和“静”这个关系讲过。讲《荀子》的“虚一而静”时,也是反反复复讲过“虚静”。“虚静”指我们精神、理性的工作状态,是意识和逻辑上的,佛教称之为第六识。那么这个“恬淡”呢,则是指心理上的东西,情志上的东西,佛教称之为第七识。
“恬淡”是第七识的清净,我们每个人都有情志上的好恶、习气,如有的人好酒好烟,有的人好财好色,有的人好气,但是酒色财气多了就不行。庄子在《大宗师》里说:“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深者,心里就肯定不恬淡,我们自己的心境能不能恬淡一些?能不能不要有那么多欲望?能不能不要有那么多嗜好?有人说,我没嗜好,只是爱逛商场,看热闹,买点便宜货,逛一整天都蛮精神的。有的人说我喜欢旅游,没事就去喜马拉雅山转一圈,去沙漠里转一下,这当然是一种高雅的爱好,比泡桑拿、唱卡拉OK要高雅得多。但是,你偶尔去一次还可以,天天都去旅游,哪有那么多银子呢?难道平时就不干事了?你还有社会责任要承担嘛。
有位朋友给我说,他想辞职四年,准备先拿两年的时间游遍全国,主要是到高原上,到森林里,到雪山上去住,最后两年就在寺院里住。玩过这四年,这辈子就满足了。我问他,你现在多大?哦,三十多岁。我六十岁了都还不敢打这个妄想,你倒是把好事都想完了。你出去游玩,老婆咋办?娃娃咋办?你老妈咋办?享福享早了,没得好事情哟。我把他骂了一通,让他还是老老实实去上班,先挣钱,过几年有了积累,有了百把万再说。但就算有了上百万,还是不踏实,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地上班挣钱,细水长流,到了六十岁,退休了再去云游天下,那个才是正道,毕竟他现在还没到享受的时间段。
年轻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建功立业也是一种欲望,但它是正当的,与那种不合实际的想法就不一样。老年人,像我这样的去爬珠穆朗玛峰,那就是在打妄想。你说想不想去?想;敢不敢?不敢,如今连登峨眉山都不敢。为什么?腿子不管用,心脏也不管用。登青城山的圆明宫,吃饱了肚子都不敢去登,一爬心就跳,累得不得了。空肚子去爬就没有事,这下我是搞懂了,登山原来要空着肚皮才行。
不管怎么说,我们都要“恬淡”。要恬恬淡淡,少些嗜欲,少些麻烦,要把自己种种嗜欲放下,你才会少是非。但责任还是要承担的,该上岗就上岗,该破案就破案,该抓贼就要去抓贼,这是社会责任。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责任,要与嗜欲分开。嗜欲是责任以外的,一些非分的东西,是个人享受性、索取性的东西,对我们没好处。所以恬淡很舒服。
第七识“恬淡”之后,第六识才能“虚静”;第六识“虚静”之后,第七识才能“恬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还有个“寂寞”,这很怪,既然都“虚静恬淡”了,怎么又冒出了个“寂寞”来?佛教的最高境界叫“寂灭”,“寂”,就是很静,如静之笃。“寞(漠)”,寥廓广大,但什么内容都没有,如沙漠,荒漠,淡漠。总之反反复复地让你去找精神上的感觉,先让你“虚静”“恬淡”,然后再“寂寞”,大概是从世间的境界进入到出世间的境界,最后再“无为”。有了前面三条,你才“无为”得起来,“无为”则无不为,把世间与出世间打成一片了。你不经过“虚静”“恬淡”“寂寞”的过程,怎么能够“无为”呢?不“寂寞”,你就会有所为嘛,“虚静”“恬淡”的功夫也不能巩固。如果你做到了这个,你就能更上一层楼,从而达到“无为”这样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无不为”呀。这个时候才真正高明得起来,回头再看世间的事,真的如同看虫蚁一般了,你才能在其中得到自在和逍遥。
我们看《庄子》这一节,逻辑性很强,但它又不在逻辑之中;功夫很高,却又无下手处。我们怎样找到这个下手处,从而做到前面说的“无所积”,这正是需要自己每天去用功的。寺院里打禅七,我们这里也可以打禅七,我们就谈点这方面的。如参话头一样,看看自己的心是否能“无所积”,“无所积”到底是怎么个状态?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过就是想达到这个无所积的状态嘛。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已经处于无所积的状态了。不管怎么说,这都与禅宗的无上大道完全是相通的,可以说,完全就是一个鼻孔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