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物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在“谓之人乐,谓之天乐”后,庄子直接有一番感慨。结合前面讲的“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来看,关键还是在“无所积”这三个字上。平时人们放不下对生命、精神和物质的执着,我们的生活有积累,文化有积累,知识有积累,工作经验有积累。但是这种积累如果成了负担,用佛教的话来说就叫“所知障”,“知见障”;在生命科学来说,有了积淀,疾病衰老就随之而来;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会产生“异化”。只有“无所积”,一直保持空灵状态,你永远才有生命力。禅宗说“凡有著处,皆非菩提”。如果陷在“积”中有所积,就达不到“空”的境界。
所以,庄子在这篇文章中就谈到了“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虚”,面对不虚;“静”,面对动;“恬淡”,对应嗜欲;“寂寞”,对应烦躁和狭隘;“无为”,对应有为。这些都是修为之中极高的境界。通过这些文句,我们怎样去体会它、感受它?这非常重要。很多人讲修为都是落在文字上,落在嘴巴上,而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借用“文化大革0命”的话来说就是“口头革命派”,不能解决问题。
面对前面这一段的叙述,庄子就发出了感慨:“吾师乎!吾师乎!”大道是我的老师啊!我们一定要“法天则地,师法自然”啊!为什么呢?因为对大道而言,“齑万物而不为戾”,它把整个世界,就像吃火锅一样,什么菜肴都可以放在锅里一并调理,使食者尽情享受。虽然万象森罗,但却平衡而不紊乱,并不扰乱它的轨道。
“泽及万物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整个世界一切万物都因它而有,因它而成,但它并没有把什么仁爱的感觉放在里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长于上古”,它也并不觉得寿缘有多大。什么叫“寿”?凡所有相,皆为虚妄,什么事物都在无常之中。这个无常是绝对的,活一年是无常,活一万年也是无常,我们要打破对“寿”的迷信。有好的医生,照料一下,这是缘分,但你也要能活得到那个岁数,才能行。所以对“寿”要淡化,不要执着。如果你活不到那个岁数,就像阆中那个哥们儿,年纪轻轻的,本来挺好的,一蜷下去就没气了,哪个都救不了。他自己就是医生,在住院部里查房,一蜷下去就走了,扁鹊、华佗来了也不行。平时身强力壮的,说走还是就走了,真是由不得他。又没有心脏病,又不是脑出血,你说是怎么回事?所以,对这个“寿”不能执着。但也有一个与天地同寿的东西,傅大士的那首诗说:“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其实就是说“心”,拿佛教的话来说就是真如,何期自性本不生灭,的确是这样的。
当年黄檗大师在南泉祖师那里当首座,有一天上堂,他跑到方丈的法座上去坐,这在寺院里是犯规的。云门寺的首座敢不敢到老和尚的法座上去坐?那是完全不行的,就像宰相不敢到金銮殿的龙椅上去坐一样。南泉和尚出来一看,他的位子怎么让黄檗坐了呢?但他也没有发脾气,就问:“长老高寿?”你是哪个年代的人?黄檗也很厉害的,他回答说:“威音王以前。”这是印度语,用中国的话说就是盘古王以前。你想一下,那是多大的寿数?南泉和尚就说:“犹是王老师儿孙。”威音王以前的,也还是我儿孙。“下去!”黄檗没办法,乖乖地下去回到自己的座上。
什么叫“寿”?禅宗里面斗机锋时,常问“僧腊多少?”愿炯法师的僧腊有三十多年了。宋代大慧杲禅师的师父火化时,请张商英写塔铭,张商英想考考他,就问“你师父僧腊是多少?”大慧杲就说:“你问的是哪个僧衲?”“我问的是‘水牯(gǔ)牛’的僧腊。”在禅宗里,“水牯牛”就是真如。大慧杲说:“这‘水牯牛’的年龄,不给你说。”不是不知道,是说不清楚啊!所以,我们说“长于上古”,是自己的心性,它确实是不生不灭的,不来不去,不起不住的。
禅宗的“无尽宝藏”
“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对大道,对宇宙万物而言,我们要看到“刻雕”,大道把万物都做得很精巧。给你十个亿,去人工制造一只苍蝇,你能吗?蚊子、草履虫,制造得出来吗?造不出来的。但大道却把它们能“制造”出来,不花一分钱就把天地万物,把所有东西产生出来了。你要制造一种草,比如车前草,不管投入多大资金也不行。跟大道抢生意你只有输,这是上帝的生意,而佛教讲这是“业感缘起”、“法界缘起”,就不是科学技术想咋整就咋整,想把老天爷的生意给夺了,夺不了的。整个地球尚且如此,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法界整个宇宙,你说“巧”不巧?这哪有人工可能为的?
当我们反过来看我们自己这颗“心”,也是“泽及万物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有多少复杂的自然现象,就有多少复杂的精神现象。而且这些自然现象必须通过我们的精神现象反映出来,然后加以认识和表述。实际上,我们所知道一切自然的、社会的、生命的、科学的、文化的现象,都是“心”的产物,都是人的精神表现出来的。你说它是不是“泽及万物”?它“覆载天地刻雕众形”,你说“巧”不巧呢?我们这个心确实“巧”不可言,妙不可言。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物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在“谓之人乐,谓之天乐”后,庄子直接有一番感慨。结合前面讲的“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来看,关键还是在“无所积”这三个字上。平时人们放不下对生命、精神和物质的执着,我们的生活有积累,文化有积累,知识有积累,工作经验有积累。但是这种积累如果成了负担,用佛教的话来说就叫“所知障”,“知见障”;在生命科学来说,有了积淀,疾病衰老就随之而来;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会产生“异化”。只有“无所积”,一直保持空灵状态,你永远才有生命力。禅宗说“凡有著处,皆非菩提”。如果陷在“积”中有所积,就达不到“空”的境界。
所以,庄子在这篇文章中就谈到了“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虚”,面对不虚;“静”,面对动;“恬淡”,对应嗜欲;“寂寞”,对应烦躁和狭隘;“无为”,对应有为。这些都是修为之中极高的境界。通过这些文句,我们怎样去体会它、感受它?这非常重要。很多人讲修为都是落在文字上,落在嘴巴上,而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借用“文化大革0命”的话来说就是“口头革命派”,不能解决问题。
面对前面这一段的叙述,庄子就发出了感慨:“吾师乎!吾师乎!”大道是我的老师啊!我们一定要“法天则地,师法自然”啊!为什么呢?因为对大道而言,“齑万物而不为戾”,它把整个世界,就像吃火锅一样,什么菜肴都可以放在锅里一并调理,使食者尽情享受。虽然万象森罗,但却平衡而不紊乱,并不扰乱它的轨道。
“泽及万物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整个世界一切万物都因它而有,因它而成,但它并没有把什么仁爱的感觉放在里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长于上古”,它也并不觉得寿缘有多大。什么叫“寿”?凡所有相,皆为虚妄,什么事物都在无常之中。这个无常是绝对的,活一年是无常,活一万年也是无常,我们要打破对“寿”的迷信。有好的医生,照料一下,这是缘分,但你也要能活得到那个岁数,才能行。所以对“寿”要淡化,不要执着。如果你活不到那个岁数,就像阆中那个哥们儿,年纪轻轻的,本来挺好的,一蜷下去就没气了,哪个都救不了。他自己就是医生,在住院部里查房,一蜷下去就走了,扁鹊、华佗来了也不行。平时身强力壮的,说走还是就走了,真是由不得他。又没有心脏病,又不是脑出血,你说是怎么回事?所以,对这个“寿”不能执着。但也有一个与天地同寿的东西,傅大士的那首诗说:“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其实就是说“心”,拿佛教的话来说就是真如,何期自性本不生灭,的确是这样的。
当年黄檗大师在南泉祖师那里当首座,有一天上堂,他跑到方丈的法座上去坐,这在寺院里是犯规的。云门寺的首座敢不敢到老和尚的法座上去坐?那是完全不行的,就像宰相不敢到金銮殿的龙椅上去坐一样。南泉和尚出来一看,他的位子怎么让黄檗坐了呢?但他也没有发脾气,就问:“长老高寿?”你是哪个年代的人?黄檗也很厉害的,他回答说:“威音王以前。”这是印度语,用中国的话说就是盘古王以前。你想一下,那是多大的寿数?南泉和尚就说:“犹是王老师儿孙。”威音王以前的,也还是我儿孙。“下去!”黄檗没办法,乖乖地下去回到自己的座上。
什么叫“寿”?禅宗里面斗机锋时,常问“僧腊多少?”愿炯法师的僧腊有三十多年了。宋代大慧杲禅师的师父火化时,请张商英写塔铭,张商英想考考他,就问“你师父僧腊是多少?”大慧杲就说:“你问的是哪个僧衲?”“我问的是‘水牯(gǔ)牛’的僧腊。”在禅宗里,“水牯牛”就是真如。大慧杲说:“这‘水牯牛’的年龄,不给你说。”不是不知道,是说不清楚啊!所以,我们说“长于上古”,是自己的心性,它确实是不生不灭的,不来不去,不起不住的。
禅宗的“无尽宝藏”
“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对大道,对宇宙万物而言,我们要看到“刻雕”,大道把万物都做得很精巧。给你十个亿,去人工制造一只苍蝇,你能吗?蚊子、草履虫,制造得出来吗?造不出来的。但大道却把它们能“制造”出来,不花一分钱就把天地万物,把所有东西产生出来了。你要制造一种草,比如车前草,不管投入多大资金也不行。跟大道抢生意你只有输,这是上帝的生意,而佛教讲这是“业感缘起”、“法界缘起”,就不是科学技术想咋整就咋整,想把老天爷的生意给夺了,夺不了的。整个地球尚且如此,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法界整个宇宙,你说“巧”不巧?这哪有人工可能为的?
当我们反过来看我们自己这颗“心”,也是“泽及万物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有多少复杂的自然现象,就有多少复杂的精神现象。而且这些自然现象必须通过我们的精神现象反映出来,然后加以认识和表述。实际上,我们所知道一切自然的、社会的、生命的、科学的、文化的现象,都是“心”的产物,都是人的精神表现出来的。你说它是不是“泽及万物”?它“覆载天地刻雕众形”,你说“巧”不巧呢?我们这个心确实“巧”不可言,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