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天地》第二讲(1)放慢思维好入定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二讲  旺德之人,抱朴守素

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

 


放慢思维好入定

“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

道,覆载万物,一方面万物无不处于道之中;另一方面,道必须通过万物才能显现。如果离开了万物,我们又到哪里去看道呢?可以肯定,承载万物的只有道。“洋洋乎大哉!”道确实了不得!

“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什么叫“刳心”呢?当年比干谏纣王,纣王对比干施以“刳心”之刑,以杜绝真谏之路,而被周武王一举灭掉。这里所说的“刳心”,是指去智去欲,把自己的心挖出来,洗干净,去欲去智才合于道。我们平常这个心不能合于道,就是我们的智虑太多、欲望太多,与道隔障开了。为了要合道、体道,就要刳心,把我们这个心挖去。并不是让我们去动心脏手术,把心脏割下来丢掉,而是让我们修心。怎样修心?就是去智去欲。用佛教的话来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就是要在第六识上把分别心去掉,在第七识上把贪、嗔、痴去掉,这个就是去智去欲。我们的心能够如是修为,那就合于道了。

“无为为之之谓天”,天就是道,道就是天。天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在道家里边,天就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对于道来说,万物是平等的,没有高高在上的上帝,也没有主宰万物的神;道平等地、无所作为地面对万物,让万物自化,这就是天的作为。天道无为也有为,有为就表现在无为之中。孔夫子说:“天何欲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万物化生、万物化育、生老病死、生住异灭、来来去去,等等,老天并没有刻意去支配什么、喜恶什么,他是让万物在大道之中自生自灭、自来自去,这就是天的有为,无为而为之。

“无为言之之谓德”,语言是对事物认识的一种表达。人类之所以骄傲,就是因为人有认识能力,能够把对事物的认识汇聚起来,形成知识,形成科学,然后再作用于万事万物,改造万事万物。“言之”,这里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实际上把它发展起来,就成为我们整个思维系统,包括我们的知识文化、意识形态、科学技术,都可以称为“言之”。但是,这个对道而言,对道人而言,却不是一桩美事。庄子在《齐物论》里说:“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我们回到赵州语录里边的那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这个公案很有意思,对我们解“无为言之之谓德”很有帮助。

“言之”,实际上是对大道的一种剥离。当我们“言之”时,是把注意力放在了一个具体的、单一的目标上,这样我们就丧失了对整体的把握。作为一个道人,就要居于本、居于道,而这个道就是“无为言之”。不需去说,没必要去说。体道又称之为德,所以“无为言之之谓德”。《道德经》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论语》说“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禅宗说“凡有言说,皆非菩提”。道家的“绝圣弃智”,禅宗的“不立文字”,都是“无为言之之谓德”。

再进一步看,我们平常说的“身教胜于言教”,也是这个道理。有功夫的人无须多说,但你能瞒得过他的眼睛吗?所谓明镜无言而美丑自现。我们有没有这份涵养,有没有这层功力?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呀!老子所批评的“自伐”“自矜”的那类人,会有德吗?有德的往往是默默奉献的人。

怎样使我们在不言之中,契合大道、增长德性、圆满德性?我们就要善于无言而处、不言而处。我经常说,“多话不如少话,多事不如少事”“言多必失,言多必诈”。古代不少禅师都以“居讷”“守讷”为号,因为语言多了对自己不是好事,所以一定要少言寡语,这样就可以养气、养心,当然也就可以养德、养命了。

“无为为之之谓天”,大家还容易认可;“无为言之之谓德”,要做到还真不容易。大家可以试试养这个,平时少说话,特别不要说废话,更不要说闲话、是非话,要养成习惯。我曾经给大家介绍过一个小经验,让自己的思维频率慢一点、再慢一点。慢了以后,语言也就慢下来了,慢到无话可说,觉得的确无话可说,这个时候了不得,好消息就在其中了。特别是对想悟道的人,你试一试,放慢思维频率,慢到不能再慢,那个时候入定也就轻而易举了。当然,每个人的风格、角色不一样,说话的快慢就不一样。有的人说话本来就慢,脑袋运转速度也慢,要他速度加快,就怕捏拿不住乱说话;有的人说话本来就快,就像说评书的,像李伯清、易中天,语速都快,你要让我像他们一样快起来,我也做不到。

我们要好好体会一下沉默的感觉,其中的意味妙不可言,所以建议大家养成沉默的习惯。沉默是金,有时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微笑,自然意蕴无穷。就像写意画,寥寥数笔,可能比工笔画表达的内涵多得多。一首绝句,二十八个字,可能比一首古风、一篇散文包含的韵味还要丰富。散文写出来就是一幅白描、一幅素描,就像照片一样摆在那里,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而一首朦朦胧胧的绝句,就给大家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你可以自由创作,自由思维。所以在这里边,“无为言之之谓德”,我们应该去好好品尝品尝其中的滋味。

每次提到“有为”“无为”“有言”“无言”,我都要啰唆一下。因为不啰唆一下,大家容易一滑而过。虽然在书院讲了三年了,我还是担心大家没有把这些要害之处盯紧、落实。昨天与愿炯法师一起学习《碧岩录》,翠岩和尚说:“老僧不惜眉毛啊!汝等看老僧眉毛还在否?”怎么说呢?说真的,我早就没有眉毛了,只是苦口婆心、反反复复地把这个“言”和“为”说给大家听,希望大家能明白其中的妙处。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