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天地》第二讲(3)心容万物,来去自在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德成之谓立”,孔夫子讲“三十而立”,立什么?立的就是“德成”。“不知礼,无以立”,礼是德的外在形式,德是礼的内在根蒂。所谓“德成”,我们自己的德成不成?是厚德之人?还是薄德之人?一个人能不能立,关键就在于是否“德成”。《春秋》有“三不朽”之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是对“立”的表述,是圣贤们的志向,是“德”的三个层面。当然,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不少,升官发财的人也不少,很多人三四十岁,事业就很兴旺,官也当得不小;但是如果“德”没有立起来,事业再有成就,官当得再大,都会跌跟斗,甚至倾家荡产、赔上性命。像某某的同学、深圳法院的一位大法官,以前在位时,光光彩彩,很威风。现在呢?家里搜出两千万现金,双规了,变成了阶下囚,说不定还有杀身之祸。这就是“德”没有立起来,没有“德”啊!所以我们一生要太太平平,非得有德,有德才能立。

“循于道之谓备”,我们的确要循于道,如果不能循于道,就不能圆满。所谓“备”,就是完备,用佛教的话来说叫大圆满。大圆满无路可行,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循道而行,也就是《齐物论》里说的“道行之而成”。总之,如果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任何环境,都循道而行了,那么我们自然就完备了,自然就大圆满了。如果我们偏离于道,就会带来种种麻烦和祸害。偏离于道的,给他一个字评价,就是“妖”。那些走火入魔的,变成了妖怪,就是因为偏离了道,离开了常道,那就不行。

当然,循于道就完备圆满,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循于道未必就顺,人之际遇,有顺有不顺。有的人平步青云,有的人艰难困苦,备受折磨。就像佛源老和尚,尽管是八方仰慕的佛教界泰斗、禅宗尊宿,可还是免不了摔了一跤,把骨头摔断。摔断了怎么样呢?两三天就要下床,半个多月就出了院,还带队到湖南参加一诚老和尚在洗心寺的开光法会。他老人家就是这样了不得,意志极其坚强,这就是“不以物挫志”。

“不以物挫志之谓完”,什么叫完呢?就是完备,神完气定,不以得失怀于心,不以荣辱怀于心。有的人平常周吴郑王、神完气定,但是一遇到挫折,一受到打击,马上就如丧家之犬。那天讲《道德经》讲到“宠辱若惊”,为什么呢?受宠若惊,很好笑;辱也若惊,是说有的人遇到一点困难、打击,就“以物挫志”。我们在经济上有得失,在事业上有得失,这还无所谓;就怕你的自尊心、人格、志气受挫,这样就会很麻烦。“不以物挫志”,就是要我们做到不因外部环境而挫伤志向,要让我们的精神不受损伤,我们的道心不受损伤。

 

心容万物,来去自在

“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哪十者呢?就是前面说的十个“之谓”:“之谓天”“之谓德”“之谓仁”“之谓大”“之谓宽”“之谓富”“之谓纪”“之谓立”“之谓备”“之谓完”。这十条,如果都能面面俱到,那么我们就是圣人,就是真人了。我们看人,常说一个人的器局如何如何,什么样的人大器,什么样的人小器,能“明于此十者”的,当然就是大器了。如今观人,能有其中之一都了不起,值得赞叹,何况这十条全都具备的人呢?

“韬乎其事心之大也”又是一种什么状态呢?“韬”就是藏起来。有的人聪明能干,但不厚实,有点能力就在外面显山显水,尾巴翘得老高,不知“韬”为何物,这样在社会上、江湖中混就很危险。“韬”必有谦的涵养,必有对名利放得下的胸怀,必有看破盛衰盈虚的智慧,你才能“韬”。《易经》里讲“遁”卦,也是这个道理。“其事心之大也”,就是修心之大也。我们的心量要广大,犹如虚空,却又不是空空如也。那天讲《道德经》,我们学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谈了有无之间的关系。用在我们的心上,我们的知识、经验、文化是“有”;我们的灵动之心,我们这个“无”的心又是用。在有无之间,怎样把它巧妙地结合起来,居于无,运于有?在“有无”两个搏击、碰撞的时候,产生我们创造性的东西,这样就高明了,了不起了。这些都是“韬乎其事心之大也”啊!

我们的心要广大起来,既要从这十个方面修养,还要“沛乎其为万物逝也”。“逝”什么?万物皆流,逝者如斯啊!就像长江之水一样的,当我们位于长江之上时,长江之水很澎湃,很丰富。万物在我们心里来来去去,在大道里来来去去,的确是很丰富,都是万物皆流。“沛乎其为万物逝也”,万物皆流而留不住,也就是无常。我们要看到这个无常,如果不懂得无常,总想把什么都抓住、盯住,那是愚蠢的。

因此,明乎此十者,我们一方面要让心能容万物,这是一个定向;另一方面,我们要敢于让万事万物在心中来去自在,不加妄为。所以“万物如流,逝者如斯”,我们就让它来、让它去,不要在这个方面有所妄为。有些呢,如贫、贱、夭、恶,就想把他们赶走;有些呢,如富、贵、寿、善,又想把他们留住,没有这个道理。因为你这样就有取舍,而“沛乎其为万物逝也”是没有取舍的。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