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天地》第二讲(5)大道无形,般若无知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大道无形,般若无知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

这里说不清楚是哪位“夫子”,有的说是孔夫子,有的说是老子,有的说是庄子,我们不去管它,总之是“夫子”。不过在先秦时代,只有孔夫子能够称“夫子”,很少有其他人称“夫子”。这里又对道进行了描述,什么是道?这个不好说。“渊乎其居也”——“渊”深不可测,“居”在其中,谁能看得明白?“漻乎其清也”,清澈澄明,无形无相,无形无状。

“金石不得,无以鸣”,还不要说是有情众生了,有情众生中的动物、植物当然是有自己的生命,还能够有所表现。那么无情的,像金石一类的,如果不得道的话,也“无以鸣”。以前的钟磬是金属或玉石制作而成的乐器,如果不得其道,就无以鸣。什么是“其道”?金石也要人来加以制作,如果没有制作之道,它们也就不能发出声响。

“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这个“考”读作“敲”,尽管金石可以发声,但是它还是需要缘起,需要人来敲打,或其他东西来敲打。而万物的因缘到底由谁来判定呢?我们看《齐物论》里,“吹万不同,咸由自己也”,那么“孰能定之”?没有谁能真正地把它判定下来。

“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这个“王”读作“旺”,王德之人就是说一个人的德很旺,“素”可以把它理解成《道德经》中的“抱朴守素”。“素逝”就是用“抱朴守素”来料理自己的一生,来面对自己的一切。一个人多欲不好,像庄子说的“嗜欲深者天机浅”,所以嗜欲不能深,爱欲不能多,要以“抱朴守素”的这种心态来料理自己一生的作略。

另外,“耻通于事”,不愿到外边周游、周旋;穷于应酬、穷于应付的日子不好过。或者是把到外边去张罗、去建立自己的人事网、去走后门等视为一种羞耻。因为古代的道人对这种人事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尔虞我诈的关系采取一种回避态度,他宁肯一辈子抱朴守素,也不愿意在人事上去经营。如陶渊明在其诗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而且十分会享受这种境界。

“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立之本原”就是立在道这个基础上。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要彻法源底,立在“根本智”上,就是要建立在我们的“真如”上,而道家学说就是“立于道”。“智通于神”,什么是神?并不是我们说的神通广大,变化无穷。这个“神”,借用《易经》“阴阳不测之谓神”来说,就是通阴阳变化,万物的消长盈虚是阴阳不测的变化结果。但是,如果立足于道,你就能智通于神。为什么能智通于神?因为这个“智”是“空”、是“无”。我在这里讲《庄子》、讲《大宗师》的时候,已多次讲过。严格来说这个“智”是“无”,“智”的对象是“有”。如果“智”变成了“有”,那么这个“智”就是僵化的。智是一种灵感,是一种灵动,是无形无相的。佛教里说“般若智慧”,“般若”是什么?它是活的,不是死的,六祖在《坛经》里说“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是“离四句,绝百非”。所以我们要把“智”看成是“空”,看成是“无”,应对的事物哪怕是阴阳不测的“神”,也只有“空”才能把握它。我们平常酒囊饭袋的,哪有资格去感觉“神”的存在?这个“神”,并不是要我们去感觉上帝的存在,而是要我们在生活中、社会中、自然中,能够明察阴阳变化而引起的万物盈虚消长的这个“机”、这个变,这就称之为“神”。

 

内德是明道的资粮

“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正是因为旺德之人,他“抱朴守素”而又“立于道本”,当然他的德就很广,跟道一样地覆盖一切、覆盖万物。“其心之出”,就是我们的“心”是怎样工作、怎么运动的呢?“有物采之”是什么意思?用佛教“唯识学”的话来说就很好理解,“心和物”一个是“根”,一个是“尘”。心之出,出什么呢?产出我们的认识、精神内容。为什么会有这些精神内容产生出来呢?是因为“有物采之”,即根尘相即,而识乃出。这样一讲就很好理解了。禅师们要求心不附物,方得见真如自性,但众生们心必附物,离开了物还有这个心吗?一个“采”字点出了其中的奥秘,对修禅修道的人来讲,你是去“采”,还是不“采”呢?

“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如果我们的形体没有道贯穿在其中的话,它就不会产生。我们有地球这个生存环境,当然就有我们的这个生命,如果这个生命没有道,那么这个生命就毫无意义。一个人有所成就,大放光明,名扬天下,他是建立在“德”的基础上,所以“生非德不明”。各人有各人的“德”,万物有万物的“德”。你看现在选的种牛,都是状态好的牛,不管是公牛还是母牛,它都是素质好、体魄好、健康的。现在物种的优选法,优则生存,劣则淘汰,也是表明了这个“德”,“生非德不明”呀!

“存形”,我们每个人都想长命百岁,想自己身体健康,所以许多人到名老中医那里去挂号、吃药。为什么呢?是想“穷生”,想穷尽自己的生命,使我们的生命活够、活足,不要早夭。你想要“穷生”吗?首先要“存形”。如果“形”都没有了,那又如何使自己的生命完成它这一期的使命呢?

存形穷生,立德才能明道啊!很多学者在研究庄子时,都感到庄子对生命的热爱和礼赞。的确一方面我们要善于保护我们的身体,爱护我们的身体,使我们的生命能够绵长久远;另外一方面,我们要“立德”,你才能明道。如果一个人德行都没有,还要替天行道,那不是唱一出滑稽戏吗?所以要“明道”的人,他必须内德要厚;内德不厚的人,你就无法明道。有的人平常一身轻飘飘的,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还想参悟大道,哪有那个本钱呢?用佛教的话来说“你的资粮要够,功德要够”。你资粮、功德不够,何以明道?这一切“非王德者”啊!所以能够明白通达这一切的,肯定是德很旺的。

现在讲究的是财旺、名旺,很难讲究自己的德旺。一说到“德”,什么叫德?德值几个钱呀!有钱才了得,没钱你那个德没有用。真正要说到德,人们都打边鼓,都朝边角里躲;若说到升官发财的事,却热衷得很;说到捞名捞利的事,热衷得很。你真正叫他“立德”,特别是“暗德”,不为人所知所晓的这种德行,一般人就没有这个雅性了。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