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天地》第二讲(6)万物遵从的规律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万物遵从的规律

“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荡荡乎!”真正伟大!真正宽阔!真正无所不在!我们在学《论语》的时候,经常看到孔夫子赞叹尧舜“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孔夫子就爱用这三个字。

“忽然出,勃然动”,这个王德的“德”,其表现形式和道是一体的,有的时候确实要表现它的偶然性、突然性,并不全是“一以贯之”。像我们每天早上起床、洗脸、漱口、吃饭、上班,到了时间就拿工资,到了该和亲戚朋友聚会的时候就聚会,大家都形成了一种常规的生活习惯。春夏秋冬四季往返,也是一种常规。我们习惯在“常道”中过日子,对“非常道”则很陌生。“忽然出,勃然动”,往往是在“非常道”上着眼,表现出特殊性、偶然性来,使我们大家感到惊诧。而它这种“动”往往是万物从之,万物肯定要顺从它,因为它毕竟是“道之动”“德之动”,万物也要顺从这么一种规律。

比如宇宙中的“超新星”大爆炸,一个比太阳还大几十倍的行星,运行了几千万年以后,突然外部膨胀,内部收缩,这两个力不均匀,就发生了爆炸。这个爆炸的光量可以说是相当于整个银河系的光量。超新星的爆炸给它周边宇宙的空间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所以现在的宇宙科学家说,“如果没有超新星的爆炸,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宇宙,没有我们的太阳系”。现在的重金属、重元素都是在超新星这个超级化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大质量恒星只有到了晚年,它才有重金属的产生,如果不爆炸,它就不能把重金属输送到宇宙中的各个角落。所以“忽然出,勃然动”。还有所谓的“灾变说”“灾异说”,如冰川时期,小行星撞地球,也是这样的;包括革命的这种现象,《易经》有个卦叫“革”卦,“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它也是“勃然动”。

“而万物从之乎”。如果你不是“王德”之人,今天要去忽悠一件事情,肯定没有人料理你。就像我们这个书院,我也是寡德之人,在书院里说话没谁料理,外边也没谁料理。现在那几位老和尚,的确是“王德”,他们说一句话就管事,千里之外和之啊!我自己在这方面还需熬炼二三十年,到七八十岁了,那时可能说话要响亮一点,但现在还不行,因为德不旺,功德还不够,资粮还不够。

 

思量个不思量的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道德经》中也讲,“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那么,什么是“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呢?《道德经》中又讲,“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当然就是“视乎冥冥”,“守静笃”就是“听乎无声”,就是要使我们自己的用心达到“冥冥无声,虚极静笃”的状态。

到这个时候是不是就是“无”了呢?不,“冥冥之中,独见晓焉”啊!“明心见性”“见道开悟”,往往是在这种状态下,在“独见”之中。所以“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在“无声之中”才能享受到最大的安宁。那些神经脆弱、神经衰弱的人,到了噪音多的场合之中,简直是“六神不安”;到了沙石场、水泥搅拌机旁边,心脏病都要发作;遇到磨玻璃的地方,想起来心都受不了。

但是你真正到了一个很安静的地方,像我们老何选的青城山的圆明宫,万籁皆静呀!那个地方鸟语花香多舒服。现在一个台湾人在那里弄了个洗脚房,把原来美好的地方弄得乱七八糟的,一下子就把优雅的环境给破坏了。“无声之中,独闻和焉”,这里边我们要去感觉那个“和”。《易经·乾卦》说“保和,太和,乃利贞”,这个“和”的确是妙不可言。我们的精神之和、生命之和、环境之和,有了这“三和”,确实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如果不“和”,就要到药王庙去报到了,一脉不和,周身不安。这个与禅宗里的语句实际上是通的。药山禅师在石头和尚那里得道后,有一天打坐,有个僧人问他:“你坐在那里干什么呢?”他说:“思量个不思量的。”那僧人又问:“不思量又如何思量?”他说:“非思量。”“思量个不思量的”,看起来是一个病句,在语法上不通,逻辑上也讲不通,但是在禅宗、道家学说里边,就是这样的。

你想想,“视乎冥冥”,“冥冥”你又怎么能看到呢?“听乎无声”,“无声”你又怎么能听得到呢?但“冥冥”的确看得到,“无声”也的确听得到。沩山禅师说:“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我们要去思“无思”的妙处,反思自己的那个无穷“灵焰”。“灵焰”就是我们的精神,那个活泼泼的灵性,盖天盖地,神妙无方!所以,我们看庄子在这些语句之中的表述,和禅宗祖师大德“悟道”“修道”的感觉如出一辙。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深之又深”,深得你看不到,探索不到,羚羊挂角,不见踪迹。尽管它如此之深,“而能物焉”,这个“物”前要加个博字,能够博施万物啊!因为是道嘛。道,哪里能看到、摸到呢?它藏得如此之深,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但万物都在大道之中,都遵循着大道的法则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

“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刚才说阴阳不测之谓“神”,这个“精”可以说是简单的意思,也可以说是纯粹的意思。“精”当然很纯洁,没有杂质污染,污染了它就不可能精得起来,也不可能妙得起来,所以它精妙,确实妙不可言。

 

使自己进入“无”的境界

“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大道与万物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其与万物接也”,大道与万物接。“至无而供其求”,这句话不好读,翻译过来就非常好读了。“至无”就是空,就是一;“供其求”就是需求很广泛,现在全世界的消费者有六十五亿人,中国有十三亿人,“供其求”,就是供这么多人无穷无尽的需求;这个“求”是万,“无”是一,说穿了就是“一”和“万”的关系,“少”和“多”的关系,“简”和“繁”的关系。大道至简,万物至繁。正是这个“至简”,恰恰能够产生“至繁”,能够给与“至繁”,养育这个“至繁”的万物。

所以要“至无”,我们精神上也要使自己进入“无”的境界,如果我们不进入“无”的状态,那我们就很可怜了。有了一点成绩、一点能力就翘尾巴,那你的尾巴也翘不了多高。如果你执着于自己的成就,就会局限自己的心量,也就限制了我们的胸怀和视野。只有把胸量放在“无”的状态,胸量才能无限大,方法才会无穷多。

“时骋而要其宿”,万物永远在流动之中,在变化之中;但是不论怎样变化,怎样发展,花样再多,都要归“一”。像《道德经》中说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时骋而要其宿”,就是这个意思。有时我们以老来解庄,有时以庄来解老,就会相得益彰。在佛教里边叫“以经解经”,在学术上称作“内证法”。你要是在外边去扯起圈圈来解释,未必能解释得清楚,你是一己之见,未必合古人之意。我们以老来解庄,以庄来解老,老庄是一家人,这样就很清晰明白,不会走到偏路上去。

“大小,长短,修远”,就是能大,能小,能长,能短,而且还可以永恒。“修远”就是永恒。大道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我们的心能观大,也能观小。愿炯法师传的“观咒轮”,能够观比针尖还小一万倍的东西。这就是心的功用,如果要放大,想要看到整个银河系、整个宇宙,注意力也可以放大。我们的心就是这么奇妙,可以放得很小很短,也可以放得很大很长。

我们现在在教室里,可以看到房子的曲线轮廓。我看到这本书的距离不到一尺,看刘某某的距离是七八尺,我们的注意力都是可以自由长短收放的。当然得了近视眼,你就看不到远的地方,要配眼镜;得了老花眼,看不到近的物体,就要配副老花眼镜;有了望远镜,就能看得更远;有了显微镜,就可以看得更小。总之,我们这个观察力、我们人的智慧性,这个“知性”是不拘一格的,随方就圆、可大可小,而且是永存的。

下面一段,就开始讲故事了。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