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天地》第六讲(5)真的隐士是找不到的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真的隐士是找不到的

“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下面这段讲的是道家的最高政治理念。当然,这里是针对“周武王灭商”的重大政治军事事件来看他的政治理想。道家认为真正到了“至德之世”,天下大治是不需要尚贤的,尚贤表明社会不平等,有麻烦了。蠢人多,无聊的人多,使整个社会乱七八糟的,于是你才尚贤嘛!上古“至德”的时候“不尚贤”,贤者自贤,整个社会很太平,没有冒尖户,也没有什么社会矛盾、社会弊病。就像一个人没有毛病,就不需要去求医。所以,“不尚贤,不使能”啊。

“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君主如同枝叶,老百姓就像野鹿一样相互之间不妨碍。“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那时人们性情敦厚朴实,相亲相爱,没有是非矛盾,但却不知道什么叫“仁”、什么叫“义”。大家都实实在在的,实话实说,该做事就做事,各人有各人的责任心,没有什么偷奸耍滑的,也不知道什么叫忠。做事情都是一诺千金,“当而不知以为信”,也不知道什么叫信、什么叫不信。大家没有“仁义礼智信”的感觉,却处处都在“仁义礼智信”之中。

所以孟夫子说,真正的圣人是“仁义行”,而非“行仁义”。他的所作所为,自然而然就表现了仁义礼智信,并不是为了达到一个崇高的目标,才去行的。因为,我就是仁义礼智信,这就是一个内在化和一个外在化的关系。如果仁义礼智信是内在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就是对的。一个在因位之中,一个在果位之中,表现就会大相径庭。《坛经》中,神秀是“时时勤拂拭”,他还在因位之中,还要去求道,还要去修道,还要向道。六祖大师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已端坐在果位当中了。我们看现在社会上的人,天天说佛说禅的,实际都是没有入门的。真正入门的人,不说这个,已是过来人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早就把这些看破了。

所以,“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大家互相帮助,今天你帮我忙,明天我帮你忙,大家互相帮忙,好像都没有什么目的,都是蠢蠢然然的,并不引以为“赐”。并不是说你帮了我,我帮了你,就要满怀感恩之心、报德之心,不需要。给了我的,我就受了。就像现在有些少数民族一样,还是公有制,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这是一种纯朴的原始的状态。真正在道上过来的人,他知道财富是社会的、大家的,所以,藏天下于天下,并不把这些作为自己的。精神是人类共有的,物质财富也是人类共有的,也是法界整个众生共有的。不仅是人类,还有其他生灵、植物、动物,在地球上都是处于“法人”地位,它们对大地阳光既有使用权,也有享受权。

像这些“德”达到了最高境界的,当然是“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大家都喜欢看明尧夫妇翻译的《空谷幽兰——寻找当代隐士》那本书,真正的“隐士”还要你去寻访吗?如果你还有一个“隐士”的名标在那里,让人家去找、去寻,那你已经不是隐士了。唐诗里有刘长卿的“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的佳句,就是对这类“隐士”的讥讽。所以,“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真正的隐士,就是无形无迹,你是看不到他的。他也没有什么光辉事迹、模范事迹需要大家流传学习,因为他完全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之外,大家的感觉之外,你到哪儿去找他呢?他既不是名人,也不是高人,也不是富人,又非有钱有势,又非智慧绝伦,他种种都不是。所以他就“行而无迹”,自然大家也不感兴趣,也就“事而无传”了。你想流传什么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传给你,或者流传于世间。

 

处处奉迎是一种弊病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耶?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之道谀之人也。然则俗故严于亲而尊于君邪?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fú)然作色。而终身道人也,终身谀人也,合譬饰辞聚众也,是始终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响,不可得也。不亦悲乎!”

前面说“孝子操药以修慈父,其色燋然,圣人羞之”,现在说“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是对应前面那句来说的。真正的孝子,并没有什么要表现出来的。在东汉年间有句民谣,“举孝廉,父别居”,这些都是弄虚作假,搞一些运作来给人家看,结果实际修为又没到,他是为了孝而表现孝,是被礼法所驱使,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所以真正的孝,是出于天性的,并不是对自己的亲人阿谀奉承,刻意讨好,而是自然而然地就显示出一种孝。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