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当年爱因斯坦想建立一个“宇宙统一场”,因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总有矛盾,微观世界、宇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三者的矛盾在物理学上不能统一,所以爱因斯坦想建立一个统一场的理论,把整个自然科学的这些麻烦、鸿沟填平。但是,个人的学问是有局限的,所以不行。为什么呢?庄子里说“道术之裂”嘛!诸子百家的理论并不是没有合理性,他们都是道。但是大道被分割了,东一块、西一块的。就像瞎子摸象一样,抱着象腿的就说象是柱子,摸到象鼻子说是蛇,摸到象胸口说象是一堵墙。对不对呢?都对,又都不对,因为不是全体。所以“杨墨”是抱着自己的局部真理,独自在那里孤芳自赏,自以为得。而庄子所说的“得”是指“得道”,并不是这些局部真理。
内外受困的现代人
“夫得者困”,我们看到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包括很多大师,都是陶醉于他们那些局部领域的成绩之中。用禅宗的话来说,“一句合头语,万世系驴橛”,很多人都被真理所束缚。我们承认你所说的是真理,但是你又被真理所束缚。《金刚经》就不简单,“佛所说法”是真理,马上就给你说“即非佛法”,反而不是佛法。你明白了这个,转过神来了,就“是名佛法”,你才懂得什么是佛法,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否定之否定”。所以“得者困”,要明白其中的利害。《道德经》也反反复复地阐明这个道理,使自己放下这个“有所得”的感觉。如果自认为“有所得”,你就与真理、与大道相悖了。
“可以为得乎?则鸠鸮(xiāo)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鸠”,斑鸠;“鸮”,猫头鹰,它们被关在笼子里,有人喂养,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太阳晒不到,很舒服,但它们没有自由了,也很可怜。
“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声色”是什么?用庄子的话来说,人们所追逐的“声色”,各色风光就像那些茅草、枯枝之类粗糙的东西。古代老百姓烧饭没有煤炭,更没有现在的天然气,他们不外乎用废弃的茅草,砍一些枯树、枯枝做柴烧而已。“柴其内”,就是把柴火一样的东西装在肚子里。如果我们肚子里装的都是些粗糙、庸俗的东西,如“声色犬马”这类粗糙的精神享受,那就是“趣舍声色以柴其内”。这里庄子用字是很经典,非常考究的。
“皮弁(biàn)鹬(yù)冠搢(jìn)笏(hù)绅修以约其外”,古代的人插起野鸡翎子,穿起虎皮大衣,拿起朝片(笏),穿起朝服在外边风光。若看到一个人内在粗糙庸俗,而外表衣冠楚楚,对社会而言,对各位而言,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内支盈于柴栅,外重纆(mò)缴(zhuo)”,内心被声色充满,就像被泥柴墙阻隔一样,不得通畅;外边又被绳索重重缠绕,在缠绕之中睁大眼睛还自以为得了道。现在的人就是这个样子,我升官发财了,我有奔驰、宝马开了,我住的是森林别墅,我一个人有半亩地,树木都是几万元一棵买来栽的,楼上是屋顶花园。这些是不是就了不得呢?看到这些有什么感觉呢?最近又有一批官员倒下了,不断地有人倒下。我们生活在世上需不需要得呢?当然需要。功名富贵哪个不需要呢?但重要的是,在其中而不为其所限制,得了也不要以为有得,那就对了。如果你以为你有得,那就麻烦了。所谓大隐隐于朝,哪怕你当了宰相,都没有当宰相的感觉,这就了不起。你当了名人而没有当名人的感觉,你就了不起。只要有了我是什么什么、我怎样怎样的感觉,就像《金刚经》里说的“我若作是念”,哎呀!你就完了。如果“我不作是念”,你就非常了不起。我们人常被功名富贵拴住,被拴住了还在那里自以为有所得,这恰恰就是“罪人交臂”,就像被警察抓住,被铐了一样。老虎豹子被抓住关在笼子里给人看,同样有牛羊肉吃,一样有活鸡喂,但是它们自得不自得呢?
庄子这里是用浅近的道理,对人世间的“有所得”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如果把这个道理推衍到禅宗,则更令人心惊。唐代德山禅师是呵佛骂祖的大师,他上堂演禅时,说过一些令学佛者心惊肉跳的话:“我先祖见处即不然,这里无佛无祖,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厥,十二分教是鬼神薄、拭疮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zhǒng)鬼,自救不了。”禅宗的这种作略,是不是与庄子声气相通呢?
庄子的《天地》篇给我们透出了什么样的信息?的确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前面讲《齐物论》《大宗师》都是四堂课,而《天地》这篇居然讲了五堂课,其中涉及的内容很丰富,也很深刻。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一条,要使我们“无为而无不为”。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人的心理各个方面进行敲打、剖析,使我们对道、对道家的理念有所感觉。但让人们真正入道,又是这么的难。两千多年了,谁是庄子的知音呢?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当年爱因斯坦想建立一个“宇宙统一场”,因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总有矛盾,微观世界、宇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三者的矛盾在物理学上不能统一,所以爱因斯坦想建立一个统一场的理论,把整个自然科学的这些麻烦、鸿沟填平。但是,个人的学问是有局限的,所以不行。为什么呢?庄子里说“道术之裂”嘛!诸子百家的理论并不是没有合理性,他们都是道。但是大道被分割了,东一块、西一块的。就像瞎子摸象一样,抱着象腿的就说象是柱子,摸到象鼻子说是蛇,摸到象胸口说象是一堵墙。对不对呢?都对,又都不对,因为不是全体。所以“杨墨”是抱着自己的局部真理,独自在那里孤芳自赏,自以为得。而庄子所说的“得”是指“得道”,并不是这些局部真理。
内外受困的现代人
“夫得者困”,我们看到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包括很多大师,都是陶醉于他们那些局部领域的成绩之中。用禅宗的话来说,“一句合头语,万世系驴橛”,很多人都被真理所束缚。我们承认你所说的是真理,但是你又被真理所束缚。《金刚经》就不简单,“佛所说法”是真理,马上就给你说“即非佛法”,反而不是佛法。你明白了这个,转过神来了,就“是名佛法”,你才懂得什么是佛法,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否定之否定”。所以“得者困”,要明白其中的利害。《道德经》也反反复复地阐明这个道理,使自己放下这个“有所得”的感觉。如果自认为“有所得”,你就与真理、与大道相悖了。
“可以为得乎?则鸠鸮(xiāo)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鸠”,斑鸠;“鸮”,猫头鹰,它们被关在笼子里,有人喂养,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太阳晒不到,很舒服,但它们没有自由了,也很可怜。
“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声色”是什么?用庄子的话来说,人们所追逐的“声色”,各色风光就像那些茅草、枯枝之类粗糙的东西。古代老百姓烧饭没有煤炭,更没有现在的天然气,他们不外乎用废弃的茅草,砍一些枯树、枯枝做柴烧而已。“柴其内”,就是把柴火一样的东西装在肚子里。如果我们肚子里装的都是些粗糙、庸俗的东西,如“声色犬马”这类粗糙的精神享受,那就是“趣舍声色以柴其内”。这里庄子用字是很经典,非常考究的。
“皮弁(biàn)鹬(yù)冠搢(jìn)笏(hù)绅修以约其外”,古代的人插起野鸡翎子,穿起虎皮大衣,拿起朝片(笏),穿起朝服在外边风光。若看到一个人内在粗糙庸俗,而外表衣冠楚楚,对社会而言,对各位而言,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内支盈于柴栅,外重纆(mò)缴(zhuo)”,内心被声色充满,就像被泥柴墙阻隔一样,不得通畅;外边又被绳索重重缠绕,在缠绕之中睁大眼睛还自以为得了道。现在的人就是这个样子,我升官发财了,我有奔驰、宝马开了,我住的是森林别墅,我一个人有半亩地,树木都是几万元一棵买来栽的,楼上是屋顶花园。这些是不是就了不得呢?看到这些有什么感觉呢?最近又有一批官员倒下了,不断地有人倒下。我们生活在世上需不需要得呢?当然需要。功名富贵哪个不需要呢?但重要的是,在其中而不为其所限制,得了也不要以为有得,那就对了。如果你以为你有得,那就麻烦了。所谓大隐隐于朝,哪怕你当了宰相,都没有当宰相的感觉,这就了不起。你当了名人而没有当名人的感觉,你就了不起。只要有了我是什么什么、我怎样怎样的感觉,就像《金刚经》里说的“我若作是念”,哎呀!你就完了。如果“我不作是念”,你就非常了不起。我们人常被功名富贵拴住,被拴住了还在那里自以为有所得,这恰恰就是“罪人交臂”,就像被警察抓住,被铐了一样。老虎豹子被抓住关在笼子里给人看,同样有牛羊肉吃,一样有活鸡喂,但是它们自得不自得呢?
庄子这里是用浅近的道理,对人世间的“有所得”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如果把这个道理推衍到禅宗,则更令人心惊。唐代德山禅师是呵佛骂祖的大师,他上堂演禅时,说过一些令学佛者心惊肉跳的话:“我先祖见处即不然,这里无佛无祖,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厥,十二分教是鬼神薄、拭疮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zhǒng)鬼,自救不了。”禅宗的这种作略,是不是与庄子声气相通呢?
庄子的《天地》篇给我们透出了什么样的信息?的确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前面讲《齐物论》《大宗师》都是四堂课,而《天地》这篇居然讲了五堂课,其中涉及的内容很丰富,也很深刻。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一条,要使我们“无为而无不为”。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人的心理各个方面进行敲打、剖析,使我们对道、对道家的理念有所感觉。但让人们真正入道,又是这么的难。两千多年了,谁是庄子的知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