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啮缺不能当天子
“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尧问于许由曰:‘啮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啮缺之为人也,聪明叡(ruì)知,给数以敏,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与之配天乎?’”
道家学说还是讲传承的。尧帝的老师是许由,许由的老师是啮缺(缺了门牙的人),啮缺的老师是王倪,王倪的老师是被衣。文中先把这层关系交代清楚了。
“尧问于许由曰:‘啮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大家都知道上古三代“禅让”,尧很贤能,看到有道的人,就想把天下让给他,自己不想当天子。就这样让过去让过来,大家都不愿意当。有一次,他问许由,你的老师、我的师公啮缺可以当天子吗?我去说,他可能不听;你去请,也可能请不动;我想请太师公王倪来迫胁他当天子。因为这些人都是神仙,可能都活了几百岁,而且还是很年轻的这一类神仙。
“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不行呀!这样很危险。我的这个老师啮缺是千万不能去当皇帝的,如果他当了天子,整个天下的局势就危险了。于是许由就介绍啮缺的为人。
“啮缺之为人也,聪明睿知,给数以敏,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啮缺这个人,聪明睿智。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皇帝驾崩了,写的悼文里边常说,某某皇帝是聪明睿智,天纵神武,了不得,那个脑壳灵得不得了,属于是每秒运行几亿次的计算机。“给数以敏”,“数”是频率,办事非常敏捷迅速。“其性过人”,他的那个能耐超过常人,他有广泛的能力,有人是天才,他是全才,什么都懂。“而又乃以人受天”,他作为一般的能干人可以,你要让他去当天子就不行,因为他经常想以人的力量来驾驭天命,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人定胜天,豪气万丈高。
“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审”在注解中作“精明”讲,他很精于发现别人的过错,经常去督查、审查别人的过错,而不知这些过错从什么地方产生。现在网上有个著名的经济学家在说社会保险金的流失问题,说十四届三中全会有个决议,谈到社会保险金要如何制度化、规范化,应与政府、企业脱钩。从上海的社保案到全国大大小小的社保案,都是社保基金在政府的控制之下,职能不分,给少数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挪用或贪污。当然这是制度问题引起的腐败,应该从制度上加以遏制。所以有些过错并不是某些官员的过错,而是环境、制度引起的,整个氛围都是那个样子的,就造成某些人不由自主地犯罪。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果料理好了这个环境,就可以将发生过错的苗头消解在萌芽状态。所以一个优秀的制度,一个优秀的环境,一个优秀的氛围,就可以使人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
啮缺精于拈过拿错,但却不知过错为什么会发生。而一个高明的人,治乱治于无形,正所谓“上治治未乱,不治已乱”“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真正聪明的皇帝、宰相治未乱,不治已乱,他们把国家可能发生动乱的苗头、机兆都统统消解于无形之中,不允许出现麻烦。人的过错同样如此。有的人不自觉的时候要犯错误,如果他有一些优秀的师友在一起,无形之中就把他犯错的因,在不知不觉中给抽掉了,他就不会犯错误。如果布置一定的氛围,很舒服、很安逸,也不会去犯错误。我们看庄子的这些语言,处处都会引起我们深思。所以啮缺这种只会拈过拿错,不懂治未乱的人,“与之配天乎?”有资格去当天子吗?
庄子批判的预见性
“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絯(gāi),方且四顾而物应,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
“彼且乘人而无天”,我们怎样理解这个“彼且”?就是将要。我们现在人的社会性越来越强,自然性越来越萎缩,这是不是“彼且乘人而无天”?实际上这种境象庄子早就说过,不断地发展人的社会空间,就缩小了自然的空间,天就是自然嘛。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但是两千多年以来,特别是近一百年来,乃至这几十年来,“乘人而无天”,对自然、对环境,人类简直横行无忌,简直没把老天爷放在眼里,确实应该警钟长鸣。
“方且本身而异形”,“本身”,就是通过自己的喜好来判断别人,以己之喜恶来要求他人,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党同伐异”,排斥异己,这样不好。因为大道玄同,它能够允许各种各样的事物存在,并不是只要我们人类,而把其他动物全部都灭掉,那个不可能。
“方且尊知而火驰”,在搞运动的年代,只要有什么好人好事,先进经验,就大加推广,火速推广就是“火驰”。中国这么大,人口那么多,地域差别、文化差别、气候差别、地形差别,你不可能一刀切。像以前的农业发展纲要,淮河、秦岭以南的纲要,必须达到每亩地六百斤产量,黄河、淮河以北的要达到每亩地四百斤,这就是农村发展纲要。20世纪60年代制定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中国都要学,你怎么学?这个就是“方且尊知而火驰”。你说大庆好不好呢?当然好;你说大寨好不好呢?肯定在当时很优秀,我也很崇拜;但是你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那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方且为绪使”,“绪”是什么呢?我们说思绪、头绪乃至情绪,这个“绪使”就是被细枝末节的事情弄得手忙脚乱,就是为事物所役,为事物所累。《列子·说符》中说“察见渊鱼者不祥”,太明察秋毫不是一件好事情。什么因缘你都明白,什么因缘你都清楚,机一动,你就一踩九头跷,使得我们一天到晚被一些细末的事情弄得团团转,穷于应付。
“为绪使”,古人讲“任知(智)御物”,道家是批评这种唯智倾向的。下面说“方且为物絯”,絯者碍也,任智而碍于物也是不对的,“方且为物絯”就是被事情拘束、捆绑,劳神费力。“方且四顾而物应”,自己想面面俱到、处处周详,又想搞点实用主义,使自己万无一失、百拿百稳,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很麻烦。“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万事万物变化无穷,又要想顺应,还要想紧跟、死守,这样穷于奔命,就失去了抱朴守素的状态,怎能有恒呢?所以穷于奔命而不知守常,不知常,就会妄作凶。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啮缺不能当天子
“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尧问于许由曰:‘啮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啮缺之为人也,聪明叡(ruì)知,给数以敏,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与之配天乎?’”
道家学说还是讲传承的。尧帝的老师是许由,许由的老师是啮缺(缺了门牙的人),啮缺的老师是王倪,王倪的老师是被衣。文中先把这层关系交代清楚了。
“尧问于许由曰:‘啮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大家都知道上古三代“禅让”,尧很贤能,看到有道的人,就想把天下让给他,自己不想当天子。就这样让过去让过来,大家都不愿意当。有一次,他问许由,你的老师、我的师公啮缺可以当天子吗?我去说,他可能不听;你去请,也可能请不动;我想请太师公王倪来迫胁他当天子。因为这些人都是神仙,可能都活了几百岁,而且还是很年轻的这一类神仙。
“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不行呀!这样很危险。我的这个老师啮缺是千万不能去当皇帝的,如果他当了天子,整个天下的局势就危险了。于是许由就介绍啮缺的为人。
“啮缺之为人也,聪明睿知,给数以敏,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啮缺这个人,聪明睿智。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皇帝驾崩了,写的悼文里边常说,某某皇帝是聪明睿智,天纵神武,了不得,那个脑壳灵得不得了,属于是每秒运行几亿次的计算机。“给数以敏”,“数”是频率,办事非常敏捷迅速。“其性过人”,他的那个能耐超过常人,他有广泛的能力,有人是天才,他是全才,什么都懂。“而又乃以人受天”,他作为一般的能干人可以,你要让他去当天子就不行,因为他经常想以人的力量来驾驭天命,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人定胜天,豪气万丈高。
“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审”在注解中作“精明”讲,他很精于发现别人的过错,经常去督查、审查别人的过错,而不知这些过错从什么地方产生。现在网上有个著名的经济学家在说社会保险金的流失问题,说十四届三中全会有个决议,谈到社会保险金要如何制度化、规范化,应与政府、企业脱钩。从上海的社保案到全国大大小小的社保案,都是社保基金在政府的控制之下,职能不分,给少数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挪用或贪污。当然这是制度问题引起的腐败,应该从制度上加以遏制。所以有些过错并不是某些官员的过错,而是环境、制度引起的,整个氛围都是那个样子的,就造成某些人不由自主地犯罪。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果料理好了这个环境,就可以将发生过错的苗头消解在萌芽状态。所以一个优秀的制度,一个优秀的环境,一个优秀的氛围,就可以使人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
啮缺精于拈过拿错,但却不知过错为什么会发生。而一个高明的人,治乱治于无形,正所谓“上治治未乱,不治已乱”“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真正聪明的皇帝、宰相治未乱,不治已乱,他们把国家可能发生动乱的苗头、机兆都统统消解于无形之中,不允许出现麻烦。人的过错同样如此。有的人不自觉的时候要犯错误,如果他有一些优秀的师友在一起,无形之中就把他犯错的因,在不知不觉中给抽掉了,他就不会犯错误。如果布置一定的氛围,很舒服、很安逸,也不会去犯错误。我们看庄子的这些语言,处处都会引起我们深思。所以啮缺这种只会拈过拿错,不懂治未乱的人,“与之配天乎?”有资格去当天子吗?
庄子批判的预见性
“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絯(gāi),方且四顾而物应,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
“彼且乘人而无天”,我们怎样理解这个“彼且”?就是将要。我们现在人的社会性越来越强,自然性越来越萎缩,这是不是“彼且乘人而无天”?实际上这种境象庄子早就说过,不断地发展人的社会空间,就缩小了自然的空间,天就是自然嘛。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但是两千多年以来,特别是近一百年来,乃至这几十年来,“乘人而无天”,对自然、对环境,人类简直横行无忌,简直没把老天爷放在眼里,确实应该警钟长鸣。
“方且本身而异形”,“本身”,就是通过自己的喜好来判断别人,以己之喜恶来要求他人,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党同伐异”,排斥异己,这样不好。因为大道玄同,它能够允许各种各样的事物存在,并不是只要我们人类,而把其他动物全部都灭掉,那个不可能。
“方且尊知而火驰”,在搞运动的年代,只要有什么好人好事,先进经验,就大加推广,火速推广就是“火驰”。中国这么大,人口那么多,地域差别、文化差别、气候差别、地形差别,你不可能一刀切。像以前的农业发展纲要,淮河、秦岭以南的纲要,必须达到每亩地六百斤产量,黄河、淮河以北的要达到每亩地四百斤,这就是农村发展纲要。20世纪60年代制定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中国都要学,你怎么学?这个就是“方且尊知而火驰”。你说大庆好不好呢?当然好;你说大寨好不好呢?肯定在当时很优秀,我也很崇拜;但是你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那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方且为绪使”,“绪”是什么呢?我们说思绪、头绪乃至情绪,这个“绪使”就是被细枝末节的事情弄得手忙脚乱,就是为事物所役,为事物所累。《列子·说符》中说“察见渊鱼者不祥”,太明察秋毫不是一件好事情。什么因缘你都明白,什么因缘你都清楚,机一动,你就一踩九头跷,使得我们一天到晚被一些细末的事情弄得团团转,穷于应付。
“为绪使”,古人讲“任知(智)御物”,道家是批评这种唯智倾向的。下面说“方且为物絯”,絯者碍也,任智而碍于物也是不对的,“方且为物絯”就是被事情拘束、捆绑,劳神费力。“方且四顾而物应”,自己想面面俱到、处处周详,又想搞点实用主义,使自己万无一失、百拿百稳,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很麻烦。“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万事万物变化无穷,又要想顺应,还要想紧跟、死守,这样穷于奔命,就失去了抱朴守素的状态,怎能有恒呢?所以穷于奔命而不知守常,不知常,就会妄作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