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尧帝的逆向思维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尧观乎华”,尧帝有一次视察华地,是华山还是“华”什么地方,说不清楚。封人是管理边境的长官,见到尧帝来视察工作,就进行了一番祝祷,这个祝祷也很有趣。
封人说,你老人家是圣人,了不得!我们祝福您。“使圣人寿。”首先祝祷圣人长寿!你当天子,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所以祝愿你长命百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尧帝说,用不着,活那么大干什么呢?没有必要,你不要这样祝祷。
封人继续说:“使圣人富。”祝祷圣人富有,发财,发财,发大财!尧帝又说,算了,财富拿来做什么呢?没有必要,你不要用这么美好的祝词了。
封人又继续说:“使圣人多男子。”祝祷圣人多男子!人口富裕,男子多了,劳动力就强,军事力量才强。但是,尧帝又推辞说,没有必要!没有必要!
封人见尧帝这样推辞,很奇怪,就问,天下人谁不喜欢寿?谁不喜欢富?谁不喜欢自己儿孙众多?这都是人之所欲,皇上你独不喜欢这些,不需要这些,是什么原因呢?
尧帝回答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多男子则多惧”,是啊!当了皇上,阿哥们多了,人多是非多,互相争权夺利,麻烦多得很。古人常说圣人门前是非多,所以人多了就麻烦。孔夫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人多了难养,所以尧帝都说“多男子则多惧”。篡党夺权的来了也麻烦,你还得提防点。所以这些事情,也不是好事情。
“富则多事”,你钱多了,事情必然就多,金山银山堆起,钱怎么用?又怕水灾火灾,又怕强盗来抢,总之,富则多事。
还有呢?“寿则多辱”,你活了一二百岁,躺在床上不能动,大小便失禁,老年痴呆,那好麻烦。岁数大的人,行动不便,久病无孝子,确实在精神上、人格上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所以“寿则多辱”。尧帝看到了这些方面的不利因素,于是一再推辞,不接受封人在这方面祝祷。
升华一下当神仙
“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鷇(kòu)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封人曰:‘退已!’”
封人听到尧帝这么一说,就把自己的一套理论抬出来,首先把尧帝给批了一通:以前我还以为你老人家是圣人,现在看来不过是位端方君子而已,还够不上圣人的资格。要知道“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老天爷生育了万民,各行各业各有相应的职能,各人有各人的职务、职责。男子一多,人丁兴旺,让他们各尽所能就可以了嘛。“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多舒服,何惧之有啊?
“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有了钱,分给大家嘛,来之于大众,还归于大众;来之于社会,还归于社会;那么你又何事之有呢?你就没有事了嘛!你如果把钱都揣到自己的钱包里,让大家都穷,你自己富,当然这个事情就来了,麻烦就多了。
你看封人这个官员,简直是神仙。他继续说,什么是圣人?就是“鹑居而鷇食”,像鹌鹑一样,整天待在笼子里,心安理得,该睡觉就睡觉,该吃两口就吃两口。又像“鸟行而无彰”,鸟在天空飞的时候,你哪能看到痕迹呢?我们经常说牛羊在山间里跑,还会把羊肠小道踩出来,“鸟行”就没有什么痕迹。所以只要安居而顺处,随分所养,不要去多操心,多费神,那么我们这个日子就过得很舒服、很坦然。就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天上飞翔,但是又无痕迹泄露。禅宗洞山禅师的公案“行鸟道玄路”,出处还是在庄子啊。
当然,“天下有道”,则天下太平,老百姓、草木、水鸟、禽兽等,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人与自然和谐了,人与社会和谐了,这就是“则与物皆昌”。
如果“天下无道”,处于一种混乱状态,那么作为皇上、作为领导者,“则修德就闲”,不仅要修德,而且还要就闲,就是要闲居,要使自己超然事外而潜心养德,以待时机。这样才能善于调理天下之事,顺时处变。
“千岁厌世,去而上仙”,活了一千岁,在社会上过久了,也就过厌了;天天吃酒吃肉,也就厌酒厌肉;天天当皇帝,也就厌恶皇帝的日子。活一千岁,也觉得不舒服,确实不想再在世间活了,于是就升天当神仙,使自己升华一下。就“乘彼白云,至于帝乡”,驾鹤西去,到昆仑仙山的地方去过日子,位列仙班,那自然就“三患莫至”了。哪三患呢?就是多惧、多事、多辱,这三患就不会来找你的麻烦了,自然就“身常无殃”,自己一生也就太太平平的,“则何辱之有!”也就没有什么麻烦了。
“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封人曰:‘退已!’”封人说完就走了。尧帝听了这一番高论以后很激动,就跟着封人紧随不舍,还想继续请教。封人对他说:“回去吧!回去吧!”就不再料理他了。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尧帝的逆向思维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尧观乎华”,尧帝有一次视察华地,是华山还是“华”什么地方,说不清楚。封人是管理边境的长官,见到尧帝来视察工作,就进行了一番祝祷,这个祝祷也很有趣。
封人说,你老人家是圣人,了不得!我们祝福您。“使圣人寿。”首先祝祷圣人长寿!你当天子,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所以祝愿你长命百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尧帝说,用不着,活那么大干什么呢?没有必要,你不要这样祝祷。
封人继续说:“使圣人富。”祝祷圣人富有,发财,发财,发大财!尧帝又说,算了,财富拿来做什么呢?没有必要,你不要用这么美好的祝词了。
封人又继续说:“使圣人多男子。”祝祷圣人多男子!人口富裕,男子多了,劳动力就强,军事力量才强。但是,尧帝又推辞说,没有必要!没有必要!
封人见尧帝这样推辞,很奇怪,就问,天下人谁不喜欢寿?谁不喜欢富?谁不喜欢自己儿孙众多?这都是人之所欲,皇上你独不喜欢这些,不需要这些,是什么原因呢?
尧帝回答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多男子则多惧”,是啊!当了皇上,阿哥们多了,人多是非多,互相争权夺利,麻烦多得很。古人常说圣人门前是非多,所以人多了就麻烦。孔夫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人多了难养,所以尧帝都说“多男子则多惧”。篡党夺权的来了也麻烦,你还得提防点。所以这些事情,也不是好事情。
“富则多事”,你钱多了,事情必然就多,金山银山堆起,钱怎么用?又怕水灾火灾,又怕强盗来抢,总之,富则多事。
还有呢?“寿则多辱”,你活了一二百岁,躺在床上不能动,大小便失禁,老年痴呆,那好麻烦。岁数大的人,行动不便,久病无孝子,确实在精神上、人格上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所以“寿则多辱”。尧帝看到了这些方面的不利因素,于是一再推辞,不接受封人在这方面祝祷。
升华一下当神仙
“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鷇(kòu)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封人曰:‘退已!’”
封人听到尧帝这么一说,就把自己的一套理论抬出来,首先把尧帝给批了一通:以前我还以为你老人家是圣人,现在看来不过是位端方君子而已,还够不上圣人的资格。要知道“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老天爷生育了万民,各行各业各有相应的职能,各人有各人的职务、职责。男子一多,人丁兴旺,让他们各尽所能就可以了嘛。“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多舒服,何惧之有啊?
“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有了钱,分给大家嘛,来之于大众,还归于大众;来之于社会,还归于社会;那么你又何事之有呢?你就没有事了嘛!你如果把钱都揣到自己的钱包里,让大家都穷,你自己富,当然这个事情就来了,麻烦就多了。
你看封人这个官员,简直是神仙。他继续说,什么是圣人?就是“鹑居而鷇食”,像鹌鹑一样,整天待在笼子里,心安理得,该睡觉就睡觉,该吃两口就吃两口。又像“鸟行而无彰”,鸟在天空飞的时候,你哪能看到痕迹呢?我们经常说牛羊在山间里跑,还会把羊肠小道踩出来,“鸟行”就没有什么痕迹。所以只要安居而顺处,随分所养,不要去多操心,多费神,那么我们这个日子就过得很舒服、很坦然。就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天上飞翔,但是又无痕迹泄露。禅宗洞山禅师的公案“行鸟道玄路”,出处还是在庄子啊。
当然,“天下有道”,则天下太平,老百姓、草木、水鸟、禽兽等,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人与自然和谐了,人与社会和谐了,这就是“则与物皆昌”。
如果“天下无道”,处于一种混乱状态,那么作为皇上、作为领导者,“则修德就闲”,不仅要修德,而且还要就闲,就是要闲居,要使自己超然事外而潜心养德,以待时机。这样才能善于调理天下之事,顺时处变。
“千岁厌世,去而上仙”,活了一千岁,在社会上过久了,也就过厌了;天天吃酒吃肉,也就厌酒厌肉;天天当皇帝,也就厌恶皇帝的日子。活一千岁,也觉得不舒服,确实不想再在世间活了,于是就升天当神仙,使自己升华一下。就“乘彼白云,至于帝乡”,驾鹤西去,到昆仑仙山的地方去过日子,位列仙班,那自然就“三患莫至”了。哪三患呢?就是多惧、多事、多辱,这三患就不会来找你的麻烦了,自然就“身常无殃”,自己一生也就太太平平的,“则何辱之有!”也就没有什么麻烦了。
“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封人曰:‘退已!’”封人说完就走了。尧帝听了这一番高论以后很激动,就跟着封人紧随不舍,还想继续请教。封人对他说:“回去吧!回去吧!”就不再料理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