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天地》第三讲(5)诸侯为什么辞职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诸侯为什么辞职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何故也?’子高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夫子阖(hé)行邪?无落吾事!’俋(yì)俋(yì)乎耕而不顾。”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被封为诸侯,自化一方。后来尧把天下禅让给了舜,又过了几十年,舜又把天下禅让给了禹。舜让位给禹的时候,伯成子高辞去了诸侯,免冠挂印,告老还乡当农民。当然,这里在年龄上说不清楚,因为三代之时,尧治天下,汤汤洪水,那个时候禹也出生了,禹的父亲鲧(gǔn),治洪水无功,被尧帝杀了。尧帝活了一百多岁,舜当天子,也是当了七八十年,大禹接天下的时候,到底多大年龄,我们也说不清楚。

伯成子高在尧治天下的时候就立为诸侯,可能也是百八十岁了,年龄问题我们也就不去论了,庄子里边的寓言故事,也不必当真,但这个故事很有趣。到了禹当天子的时候,这个伯成子高就挂职还乡,打了辞职报告,炒了老板的鱿鱼,自己回去耕田了。“禹往见之,则耕在野”,大禹王就觉得很奇怪,你为什么要辞职呢?于是就亲自去拜访他,看到他正在耕田种庄稼。“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当然大禹也很贤明,也很懂得尊老爱幼。面对前朝老臣,作为新立的天子,当然要趋于下风,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甘拜下风,表示谦让。老虎、狮子寻找猎物的时候,经常都要趋于下风,怕自己的气味把猎物吓跑了。

猛兽捕猎要趋于下风,礼贤下士的人,也要趋于下风,这是规矩。所谓的宾主有位,主位在什么地方?宾位在什么地方?贵宾是坐上风位的,主人作陪,只能坐下风位。所以禹见到伯成子高,不但“趋就下风”,而且是“立而问焉”,站在下风,恭恭敬敬地问。问什么呢?“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何故也?’”当年尧爷爷为天子的时候,你立为诸侯;尧爷爷后来把天下让给了舜爷爷,又过了几十年,舜爷爷又把天下让给了我。为什么尧爷爷、舜爷爷当政的时候,你甘当诸侯,为国家地方的治理做出了卓越贡献;而我一接班,你就告老还乡了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我的德不够,或者是我有什么不是之处,引起了您这位元老辞我而去?

“子高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对禹的责问,子高老老实实回答说:以前尧爷爷治天下的时候,没有什么奖罚制度。并不是说,你们努力干活,兢兢业业做事,就奖赏,就评劳动模范、评优秀干部,他没有这个举动;整个社会从上到下,全都是一片朝气,生机盎然,大家都为这个社会尽力。他不搞惩罚,也没有法令,但是老百姓反而畏惧,不敢胡作非为,上上下下都结为一心,不敢去乱搞。

“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从历史发展观来说,还是有道理的。尧舜时代还未形成国家形态,所以中国历史把夏代作为有国家机器的开端,也有道理。从庄子的书上介绍,国家机器是从夏代开始,从大禹开始的。大禹王接了天子位之后,赏罚条例就出来了,作善就赏,作恶就罚。老百姓趋吉避凶,就开始顺应法律了,也就是有社会化、有尊卑贵贱之别了。这样一来,人就失去了道心、道性,被迫接受了社会的陶铸。于是“德自此衰,刑自此立”,本来很纯朴的社会,老百姓这种“天德”自此就削减、削减、再削减。而刑罚、法律制度自此一立,就愈演愈繁,愈演愈严,愈演愈密。这样的话就“后世之乱自此始矣”,以后百年、千年乃至万年的发展历程中,乱象、不安定的因素就从这里开始了。“夫子阖行邪?无落吾事!”所以你赶快走吧,别在这里耽误我耕田了。说完,“俋俋乎耕而不顾”,自己在田里劳动,不再料理大禹王了。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