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大通大同,各归各类
“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留动而生物”,学习唯物辩证法的也知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在动的过程之中,我们看到了它静的那个方面,虽然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但是,就在它永恒绝对的动之中,仍然有它相对静止的一面,这里就把它称为“留动”。地球生命的形成有个“留动”的过程,地球的地质状况,如果没有若干亿年的稳定气候,没有一个稳定的地质时期,就不可能形成生命。金星、水星没有相对稳定的地质时期,所以就不可能形成生命。
我们每个人一辈子,从生到老都有“留动”的阶段。婴儿时期是婴儿的“留动”阶段,少儿时期是少儿的“留动”阶段。婴儿在妈妈的怀里吃奶,婴儿在摇摇床里睡着,乃至于以后上幼儿园、上小学、上大学,每一个阶段都可称之为“留动”,它都是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的。
“而生物”,相应的事物就在那里生出来了。我们看昆虫的变化,有卵的阶段,有幼虫的阶段,有蛹的阶段,有翅膀长出来的阶段(又称羽化),它都是“留动”,但这个“留动”既是动的,又有相对静止的一个方面。所以,它才能生物,才能形成一个具体的东西。
“物成生理”,因为物成了,我们的眼睛才能看得到,耳朵才能听得到,鼻子才能闻得到,我们的思维理性才可能对它进行观察、分析、判断,才能从中找出它质的东西。于是“谓之形”,它就有长短、大小、高矮、胖瘦、美丑、善恶等之类的形,我们才能把持住它的内在内容,把它确定下来。
我们的精神必然有一个载体,它就是“形”——我们的身体。这个神呢?可以说是命和形共同的作用。没有这个形体,我们的精神也不可能存在,所以“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我们在学《中庸》的时候,讲过“天命之谓性”。前面一段,归结到这里都为“性”。
“各有仪则”,“仪则”是什么?善善恶恶、喜怒哀乐,万物都有禀性。因为万物各有各的形体区分,狮子、老虎和牛羊的形体不一样,它们的“性”就不一样,它们的“仪则”也不一样。好人坏人、贵人贱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些都是“仪则”。“仪则”就谓之“性”,万物的差别性就出来了。开始是“无”,同于大通大同之中,而大同又不妨碍万物的类别,这就是“性”。
“性脩反德,德至同于初”。那么,作为一个道人而言,既然是“道”通过父母把我们生出来,又通过社会习染使我们各有仪则,那又怎么使我们这个“后天”回归于“先天”呢?就是要“性脩反德”,而且还要“德至同于初”,也叫“德至”,就是回归于德。在社会生活之中,在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网之中,有贵贱贫富之分,顺逆得失之分,各种是是非非的事,把我们的心性搅得很乱。怎样使我们从社会的这些习染之中得到净化?用佛教的话说,怎样把“颠倒见”颠倒过来,就需要修行。修行就是修性,修性的目的就是返德,也就叫返璞归真。
“德至同于初”,就要回到“泰初有无”,回归于那个地带。“同于初”,“同”作为动词,回归于初,但是“同”又作为状词,表示一种状态。什么叫“同”?“同乃虚”,同就是无。“虚乃大”,我们谈大同,谈太虚,太虚就是大虚嘛!同什么呢?我们现在人和人都是不同的,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分别见引起的;如果你同了,就叫无分别见。无分别见就叫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菩萨境界了。《道德经》里讲:“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家可结合本段文字,好好与《道德经》第一章结合起来参究,就会感到妙处无穷。
《齐物论》里讲“齐物”,也就是要同物。同,凭什么去同?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都有生死过程,也要生儿育女,你说同不同?一窝老鼠的生命过程、形体状态,用现在的基因学说来看,人的基因和这些动物的基因,百分之九十几都是一样的。哪怕和鱼相比,也有百分之七八十是一样的,你说同不同?所以“同乃虚”,真正最相同的是“虚”,借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空性”。“空性”是大家都具备的,“照见五蕴皆空……是诸法空相”,这些都是相同的。所以“虚乃大”,大就是“无外”。什么是“无外”?形体的空间“无外”,时间“无外”,这就是永恒,就是绝对。
所以我们看这一段,一定要反复咀嚼,反复感受,简单的几句话,就把我们精神生命的起源、发展、归宿作了一个总体的介绍。当然这个介绍只是个大原则,简单、粗略,但并不妨碍它在《天地》这篇文章中的核心地位,庄子讲的很多寓言故事都在阐述这个核心理论。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大通大同,各归各类
“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留动而生物”,学习唯物辩证法的也知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在动的过程之中,我们看到了它静的那个方面,虽然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但是,就在它永恒绝对的动之中,仍然有它相对静止的一面,这里就把它称为“留动”。地球生命的形成有个“留动”的过程,地球的地质状况,如果没有若干亿年的稳定气候,没有一个稳定的地质时期,就不可能形成生命。金星、水星没有相对稳定的地质时期,所以就不可能形成生命。
我们每个人一辈子,从生到老都有“留动”的阶段。婴儿时期是婴儿的“留动”阶段,少儿时期是少儿的“留动”阶段。婴儿在妈妈的怀里吃奶,婴儿在摇摇床里睡着,乃至于以后上幼儿园、上小学、上大学,每一个阶段都可称之为“留动”,它都是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的。
“而生物”,相应的事物就在那里生出来了。我们看昆虫的变化,有卵的阶段,有幼虫的阶段,有蛹的阶段,有翅膀长出来的阶段(又称羽化),它都是“留动”,但这个“留动”既是动的,又有相对静止的一个方面。所以,它才能生物,才能形成一个具体的东西。
“物成生理”,因为物成了,我们的眼睛才能看得到,耳朵才能听得到,鼻子才能闻得到,我们的思维理性才可能对它进行观察、分析、判断,才能从中找出它质的东西。于是“谓之形”,它就有长短、大小、高矮、胖瘦、美丑、善恶等之类的形,我们才能把持住它的内在内容,把它确定下来。
我们的精神必然有一个载体,它就是“形”——我们的身体。这个神呢?可以说是命和形共同的作用。没有这个形体,我们的精神也不可能存在,所以“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我们在学《中庸》的时候,讲过“天命之谓性”。前面一段,归结到这里都为“性”。
“各有仪则”,“仪则”是什么?善善恶恶、喜怒哀乐,万物都有禀性。因为万物各有各的形体区分,狮子、老虎和牛羊的形体不一样,它们的“性”就不一样,它们的“仪则”也不一样。好人坏人、贵人贱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些都是“仪则”。“仪则”就谓之“性”,万物的差别性就出来了。开始是“无”,同于大通大同之中,而大同又不妨碍万物的类别,这就是“性”。
“性脩反德,德至同于初”。那么,作为一个道人而言,既然是“道”通过父母把我们生出来,又通过社会习染使我们各有仪则,那又怎么使我们这个“后天”回归于“先天”呢?就是要“性脩反德”,而且还要“德至同于初”,也叫“德至”,就是回归于德。在社会生活之中,在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网之中,有贵贱贫富之分,顺逆得失之分,各种是是非非的事,把我们的心性搅得很乱。怎样使我们从社会的这些习染之中得到净化?用佛教的话说,怎样把“颠倒见”颠倒过来,就需要修行。修行就是修性,修性的目的就是返德,也就叫返璞归真。
“德至同于初”,就要回到“泰初有无”,回归于那个地带。“同于初”,“同”作为动词,回归于初,但是“同”又作为状词,表示一种状态。什么叫“同”?“同乃虚”,同就是无。“虚乃大”,我们谈大同,谈太虚,太虚就是大虚嘛!同什么呢?我们现在人和人都是不同的,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分别见引起的;如果你同了,就叫无分别见。无分别见就叫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菩萨境界了。《道德经》里讲:“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家可结合本段文字,好好与《道德经》第一章结合起来参究,就会感到妙处无穷。
《齐物论》里讲“齐物”,也就是要同物。同,凭什么去同?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都有生死过程,也要生儿育女,你说同不同?一窝老鼠的生命过程、形体状态,用现在的基因学说来看,人的基因和这些动物的基因,百分之九十几都是一样的。哪怕和鱼相比,也有百分之七八十是一样的,你说同不同?所以“同乃虚”,真正最相同的是“虚”,借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空性”。“空性”是大家都具备的,“照见五蕴皆空……是诸法空相”,这些都是相同的。所以“虚乃大”,大就是“无外”。什么是“无外”?形体的空间“无外”,时间“无外”,这就是永恒,就是绝对。
所以我们看这一段,一定要反复咀嚼,反复感受,简单的几句话,就把我们精神生命的起源、发展、归宿作了一个总体的介绍。当然这个介绍只是个大原则,简单、粗略,但并不妨碍它在《天地》这篇文章中的核心地位,庄子讲的很多寓言故事都在阐述这个核心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