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天地》第四讲(3)回归自然,出神入化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回归自然,出神入化

“合喙鸣;喙鸣合”,什么叫“喙”呢?只有雀鸟一类的,才有尖嘴壳,称之“喙”。“合喙鸣”,如同鸟一般的自然鸣叫。鸟的鸣叫本来就合于自然,你要想鸟不叫也不可能,人的喜怒哀乐也应该像鸟鸣一样,处于自然,处于无心之用,这样才行。

像禅宗里的话一样,“道无心以合人,人无心以合道”,这就可作为“合喙鸣;喙鸣合”的一种注解,如果只简单看这六个字,我们一般看不懂。“合喙鸣”,我们平常到花鸟园、到公园,有很多提笼架鸟的人,那些鸟儿会叫,而且还叫得很欢。它为什么会叫?你说得清楚吗?它肯定舒畅了,才会叫;不舒畅,不会叫。我们人也在叫,我们的叫就是我们的语言。今天欢喜了,和朋友你好我好,亲亲热热,说点知己之言;有时发脾气了,就骂点脏话、粗话。有脾气才会骂粗话、脏话;情感好了,才会窃窃私语,才会动听嘛!而我们平常怕的是什么呢?怕的是人与人之间、生意场合、机关里边,大家见了面都把面具戴起来。为什么呢?都是有目的的,为了合乎礼、上下尊卑、利害得失,就必须有所掩饰,有所防范,不然就会倒霉。这就不符合“合喙鸣;喙鸣合”的自然状态。

要修道,就要“返本归璞”,回归我们本性的自然,不要被社会阴暗的关系搅乱我们的“神志”。现在经常有人说:“哎呀,在社会上生活好累!”为什么很累呢?并不是做事累,而是人际关系显得很累。但是在欧洲、在北美,好像没有这么累,因为那些地方的人率性而来,率性而去,没有中国人事上的这些麻烦。中国的关系学,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麻烦的一套学问。善于用的人,就不料理这些,少拉关系就是了。但是,你要做事,又不得不跟这些关系连起。像我们伍总办个企业,要和上级主管部门、工商税务、银行、同行之间搞好关系。当然,自己还有一摊,自己的员工,家庭,上有老下有小,总之很累。无事道人就不累,他不去做这些事,当然就不累。但我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可能不干一番事业。怎样使我们在做事上也能达到“合喙鸣;喙鸣合”这个境界?那就不容易了,能做到,也就出神入化了。

“与天地为合”,我们讲和谐,“合”就是和谐。我们怎样与心和谐?与环境和谐?与社会和谐?既然是和谐,就是不露痕迹,没有人为因素的。有人为因素的,反而未必和谐,大家要明白这一点。我们身体很健康的时候,蹦蹦跳跳,欢欢喜喜,很和谐却不觉得和谐。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哎呀!这痛那痛到医院去请医生开个方,以求和谐。到医院去求和谐,这个身体已经不和谐了;到精神医院去求和谐,精神上已经不和谐了,这个人就完了。

所谓“其合缗缗”,真正的和谐,是在不知不觉之中,非人为、非意识所能到的,天然而然地处于和谐之中,处于“若愚若昏”。这种和谐状态我们根本不明白、不清楚,所以“若愚若昏”这个状态是最好的。如果有一天,突然不愚了、不昏了,知道自己有病了,那就完了,你已经病了。所以,真正处于一种健康状态时,你是“若愚若昏”的。

用禅宗的话来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所以无心的时候就“若愚若昏”,用心的时候就“若智若明”。若智若明的时候,就恰恰是倒霉的时候,你就不行了。最近,我经常和愿炯法师讨论这个问题,看到有些人聪明得很,这个也懂,那个也懂,这里明察秋毫,那里也明察秋毫,结果麻烦透了;而有些人这样不知道,那样搞不懂,反而很舒服、很愉快。你搞不懂的时候也未必不懂,实际上有的时候不懂最好。

所以《菜根谭》里说“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就是要做到“若愚若昏”。但若愚若昏,不是求得的,能自然而然地处于这种状态下最好。如果认为自己聪明过头,想要返本归璞,要若愚若昏,要其合缗缗,这样做当然也不错。认识到聪明机巧的麻烦,要想返本归璞,这也是好事情。功夫到了若愚若昏而不露痕迹,禅宗里就叫“打成一片”了。修禅宗的人经常说:“今天我有悟,明天我也有悟,但悟的时候清楚,不悟的时候就糊涂;悟的时候,就光光明明的,悟境一过,麻烦就又来了。”为什么呢?就是没有打成一片。真正打成一片的时候,才会“其合缗缗,若愚若昏”,这个就叫“玄德”。

讲《道德经》时,我也讲过玄德,这里就不多说了。“同乎大顺”,什么是“大顺”?只有道是大顺,没有什么能把道阻挡得住;历史潮流滚滚向前,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个称之为大顺。大顺并不是我要去用力,而是你自己所作所为就“同乎大顺”,你不起心动念都在大顺之中。仁者的言行举止无处不体现一个“仁”字,智者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一个“智”字,德者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一个“德”字。看到一个人觉得有点好,自己就想去效仿,去学点“仁、智、德”,那就有点东施效颦了,这是学不像的。为什么呢?你的修为还没有进入这一层,怎么行呢?

在云门寺的时候,我和愿炯法师经常说起佛源老和尚的作风,几十年的修为,几十年的功德摆在那儿的,他自然而然处于那个状态。有些年轻比丘,想效仿老和尚的那种威风、那种魅力,一看就很可笑。为什么可笑呢?因为没有老和尚的那种功德,还有岁数也太不够,你就没有资格玩这个。“同乎大顺”,那是自然而然经过几十年的这么一种修为,达到了“玄德”的这种境界,才能够“同乎大顺”。所以我们看到这一小段,尽管只有几十个字,但是有很深很深的道理,这个道理比《道德经》说得还细,因为《道德经》几句话说完就了了,没有更细地阐述。庄子在这里语言虽然也不多,但是说得很详细,我们稍微用心,就可以有下手处,可以对我们的修行进行一番指导。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