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天地》第五讲(4)求全只是一种理想境界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求全只是一种理想境界

“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备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áo)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

这里就和中医完全融为一体,和道家佛家这方面的修炼也完全合拍。“今徒不然”是指前面灌菜园子的老汉,这位老先生他们搞的那一类,比孔夫子那一套还要高明,不一样啊。他是“执道者”,是体道而行的人。“执道者德全”,道行则德现。如果无道,哪里来的德呢?所以执道者,他就德全,他各方面的能耐都具备,我们性命上的德,无不具足。

“德全者形全”,德全的人,他的精神也全、形体也全,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眼耳鼻舌都应该很健康圆满。

“形全者神全”,就是说有些形体不全的人,他的神不全。为什么呢?很简单,一个残疾人,他的心理难免和正常人不一样。多年养成的自卑心,一方面可能会抱怨父母为什么把我弄成这个样子,一方面又会抱怨老天不公,使他不能进入正常人的社会生活,不能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待遇、工作待遇。他的欲望是与正常人平等的,待遇却处处低人一等,心理就难免失衡。心理失衡以后,他的价值观、审美观、生活观等都会和正常人有所偏差。所以形不全者神不全,这个也是必然的。这里的说法,又和《德充符》有违,《德充符》是贵神而贱形,认为残疾也无所谓,关键要“神全”。在《庄子》的其他篇章里,更充满了对残疾人的歌颂。所以这位老汉的立论并不圆满,的确偏激了些。

不管怎样,“神全”的人才是圣人之道。什么是“神全”?就是我们自身的精神和谐,没有那么多是是非非。用佛教的话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漏之身”,贪嗔痴慢就是疮毒,精神上流疮灌脓;酒色财气也是身上的一些包块、瘤子,是很可怕的,叫“有漏”。“有漏”你就不可能“神全”。从这里反过来说,“神全者形全,形全者德全,德全者道全。”所以,从正推也好,从反推也好,都是我们要努力的,它都有个“全”字,对我们的修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想一下,自己在生活之中、精神之中是否能得“全”?

当然,从反面来说,《菜根谭》里讲“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宝光寺那副对联说得很有趣,也很有味:“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了犹未了”,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是不可能求全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求全”只是一种理想境界。你真正要去求全,哪有“全”给你求呢?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功德具足,这个是全。但是,我们一般人又怎么得全呢?所以这个理念要有,这个境界要有。不管是佛家也好,道家也好,儒家也好,这个“全”是我们的一个最高理念。《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至善”当然也是一个“全”。所以这个是圣人之道。

当然,子贡的这一番话,一方面是对种菜老人有所赞叹,同时也有所保留。他能提出“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实际上他的“见地”已到了那个份上,只不过是在和种菜老人短兵相接的时候,被打了一个闷棒,没有回过神来;走了几十里,回过神来了,细品老汉的所作所为所语,有所领悟,才发表了这一段超越自己以前所学的这么一番话。

 

大道没有好坏之分

那么大道在什么地方运行呢?道无处不在,天地万物无不充斥着道。作为我们老百姓、芸芸众生,也是道之所生、道之所养。我们虽然生活在世间,好像处在大道之外,实际上大道与我们并行,大道到哪里去呢?“不知其所之”。人死了到哪里去呢?大家都知道火葬场,火葬场和大道能不能等同来看呢?当然不能。所以“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我们具体的生命与大道,既并行存在又有差别,就看我们怎样料理这些事。

“汒乎淳备哉!”“汒”,茫然、广大的意思。作为大道而言,的确是“汒乎淳备哉”,无所不备,无所不在,一切圆满。但是,如果进入了功名机巧,就不一样了。人在社会上生活,吉凶祸福、富贵穷达、是非得失都在心里生起,一旦这些占据在人心里,我们这个道人之心就缺失了。

真正的道人应是“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不符合自己志向的不去,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不做。当然,一般人也是这样的。我今天在求财,这个事不能使我发财,我去做什么呢?那个事不能使我得利,我去做什么呢?不能使我得名,我凭什么去做呢?不符合我的志向、我的兴趣,我凭什么要去做这个事呢?这就是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人都是被自己的价值观念支配、指挥而被动地在命运上折腾。

但是,“道者”的价值观念是在“道”上,他知道应“道心坚固”。除了至善之道,他不去知;除了至善之道,他不去为。非道不行,非道不为。这样的人就和我们常人的价值观念不一样。常人是在功名富贵之中,道人是一心向道。对于一心向道的人,你就是把天下给他,把皇位让给他,他都不当一回事;就是全天下的人都称赞他,都与他情投意合,他仍然是“謷然不顾”。如果全天下的人都指着鼻子骂他,对他的批评又与他的心意不合,他也“傥然不受”,因为他是一个无心人。就像吴老师说的那种人,欢喜的事情、有利的事情他就做,他也可能不做;好事他可以做,也可能不做。他做什么都是跟着自己的感觉在走,合乎自己的感觉;不合乎自己的感觉,好事不做,坏事更不做。管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都不会影响他自己的,这种人也可以称之为“道人”。为什么呢?天马行空,无所顾忌嘛。当然,这里所指的“好坏”,是常人的感觉,在大道里,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四祖大师在开导牛头祖师时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所以“天下誉之”“天下非之”他都不受。因为赞叹他、批评他、肯定他、否定他,都无损他个人的大道。比如我们看到这朵花,赞叹到:“漂亮得很,好美丽呀!”但这花不会因为我们的赞叹而开得更加灿烂。你说:“这朵花太丑陋了,简直长得一塌糊涂!”这花也不会因为你的批评而凋谢。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处于这种状态。别人说是、说非,我们应该一样的吃饭睡觉。但我们自己就过不了这一关,别人说了是非,我们就一会儿高兴,一会儿难过;自己心里就打鼓、斗争、难受,心里边麻烦多多,自己把自己给折腾垮了。真正高明的人,是非无萦于怀。用成都话来说,说的风吹过,管你呢。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我不听,我不受,淡然处之,根本就是超然世外,超然是非之外。做到这一点不容易,说则容易,做则难啊!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