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天地》第一讲(1)天地不会厚此薄彼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天地》:效法天地的秀美画卷

 

导读  畅言无为之旨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天地》篇。《天地》《天道》《天运》也是《庄子》三十三篇里面的重头戏,庄子在他的专著里面,为什么会把“天地”作为一个题目呢?因为道家是谈自然的,讲“道法自然”的,而道法的流通就在天地里。离开了天地,哪会有大道运行?哪会有我们人?所以把“天地”单立一篇,还是很有味道的。

当然,这篇文章以天地来冠名,并不是在讲天地,而是在讲天地间的人和事。王夫之说这篇是“畅言无为之旨,有与《应帝王》相发明者”,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谈无为。“无为”一词,自然是为君为政者特别需要留意的。

 

第一讲  事心之大,犹如虚空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汎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天地不会厚此薄彼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在古人眼里,天无穷大,地无穷大。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天仍是无限大,而地却有限了。在太空中看,地球就一个尘埃那么大,地当然更是一个小不点了。但是相对于我们具体的个人来说,相对于我们有限的生命而言,这个地还是无穷大的。想想我们一生到过多少地方?就像某某,虽然坐飞机跑了很多地方,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到了那个地方,也就是在很有限的地方画了个圈圈,留下短暂的痕迹,然后又回到自己的住处。所以天地的确是很大,想用我们的脚底板把地球盖满,可不可能呢?

天地虽然大,但“其化均也”,这个化就是运化。运化什么?运化万物。这个均就是公心,没有私心,并不厚此薄彼。千百万年以来,乃至几十亿年来,天地这种运化的确不厚此薄彼,并不因为狮子、老虎厉害,就厚待一点;牛羊弱一点,就薄待一点。不,这个生态链永远都是平衡的,但是现在“其化”有点“不均”了。

现在整个世界都在惊呼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链的脆弱、失衡,其“化”的“均”受到了威胁。这个均,是站在人的角度上来感受的,但是老天爷肯定会把人类的过度兴旺,用它的办法给收拾过来。自然界会对人类的胡作非为进行报复,通过这种报复,恢复到“其化均也”的状态。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这种现象,可能是我们一百年、几百年都会看到的一种不均。但是我们再以大历史的眼光来看,再过一万年、十万年、百万年,就是“其化均也”。永恒的命题是不会变的,骄傲的人类到时候肯定会被大自然所惩罚,人类该清醒清醒了,不要那么骄傲。

我们抬头举目,俯仰宇内,万事万物多不胜数。但是,“万物虽多,其治一也”。用佛教的话来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物都是我们精神内容的展现,而且“法住法性”“业感缘起”“缘起性空”,都是根本道理。因缘而起,没有谁能逃出,这个是一;万物虽多,但生老病死、成住坏空,对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这个也是一。万物趋一,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生态链也是一。宇宙万物同样在一个无量的“因陀罗网”内相互通融,“因陀罗网”是一。大家都遵循着宇宙中的一个共同规律,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肯定有一个统一场,使宇宙万物在统一场内和谐地运行。所以“其治一也”。这个“一”,我们要好好地去理解。

“人卒虽众,其主君也”。作为社会,人很多,正是众多的人组成了社会;社会要有组织性,要有序,怎样使社会有序?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使社会有序的队伍,就得有一只领头羊,得有一种规则,这个就是“君”。这个“君”,不是后世专制的“君”,而是作为对社会秩序的指导和规范而言的。如果离开了“君”,社会就会变得无序,人们就难以在其中有稳定的生活、工作和发展。

 

无为而治,顺应天德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实际上许多野生动物还是有序的,像蚂蚁、蜜蜂、牛、羊、狗,只要是群居动物,都有它们的序,都有它们的“君”。这里谈到的“君”是什么状态呢?“君原于德而成于天”,“原”就是本源,本源于“德”。而这个“德”还不是后世儒家所谈的那个伦理之德,而是自然之德。我反复说道家注重自然性,儒家注重社会性,所以我们在读庄子的文章时,对道和德,千万别附会在社会性上,而应从自然性上去理解。

紧接着,庄子又说“而成于天”,也就是说这个“德”必须因“天”这个自然性而成,要圆满于天道。君,凭什么当君主?凭什么在社会上居于领袖地位?就是德。没有德的人怎能成为君主?怎能成为领袖?如果说,我们对自然之天德难以理解,那儒家伦理之德就不难理解了。仁义礼智信就是儒家所讲的德。我们看过电视剧,大家都熟悉一句话——“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奉天承运,这就是“原于德”。一个朝代的兴起,新的领导集团经过了艰难困苦,终于取代了旧的政权,领袖人物的确是立在德上的,这个德不是狭义的德。另外,他顺应时势、顺应天道,在整个章法上、做法上与时俱进,顺应天道人心和历史潮流,才能“成于天”,才能有所成就。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从前面举舜、傅说、管仲、百里奚、孙叔敖等人的事迹而来的,这些都是“原于德而成于天”的实例。当然这些例子,并不合于庄子所讲的这个“天德”。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