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天地》第一讲(2)以大道的眼光来观看世界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所以下面庄子继续说: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玄古就是远古、太古。君天下,太古时期的君王治理天下,的确是行无为而治,仅仅是顺应天道而已。我们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看,原始社会的部落酋长,你说他们有多大的权力?只不过是自然环境之中的经验主义者,有着先人积累下来的,对环境和生存技能的经验,自然而然就成了一个部族的领头人、首领。

就像非洲的大象一样,要当头象,就要知道哪里水草丰盛,哪里有水源,哪里安全。我们也看过一些纪录片,像津巴布韦的大象,为了寻找水源,要在沙漠之中走几天几夜。它们一方面要躲避狮子的威胁,另一方面要能够“老马识途”,找到水源,找到水草。我们知道,几天不吃饭还可以,要是几天不喝水怎么办?如果头象不具备这个技能,那整个家族的象群就会全部死掉。

所以“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在古代,这是一种经验,是对环境适应和生存技能的经验,足以统率他的部族、民众。你要说他有什么作为,实际上谈不上有什么作为。经验是对主观妄为的纠正,主观妄为是对经验的反叛,所以称之无为也。天德就是顺天之德、顺天之路、顺天之道的这种禀赋,并不需要在上面画蛇添足。

无为是道家针对儒家有为的一种批判,无为是对有违自然性的社会作为的批判。社会总是在鼓励有为,而这种有为,一是对自然有所伤害,二是对作为自然的人,同样有所伤害。只有无为,才能回归于自然,才能返本归璞。

所以这一段虽然简单,但是确实不好读。我们破译开篇这么几句,就要明白其中的几个关键词,“均”“一”“君”“天德”。我们要仔细去领会这些关键词,在自己的意识和智慧之中,能够使这些和自己合拍。

 

以大道的眼光来观看世界

“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汎(fàn)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什么叫“以道观言”?我们都在说话,都有语言往来,我们也在看书看报,这些都可以算是语言。另外,我们心里念头的起起伏伏,实际上也是一种语言。但是以道的标准来看,这些起起伏伏的东西,真的是不敢恭维。大多数众生只是民众,要求不会太严,但作为君主,父仪天下,一举一动都要为天下示范,那就不能随便发言,不能使性子说话,就得“以道观言”,以大道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言——天子金口玉言,说出来的就是圣旨法令。作为君主,若以天道来规范自己的旨意,那么“天下之君正”。为什么呢?孔夫子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夫子的“正名”是正于文王周公之道,而庄子则以天道作为标准,其中的差别自现。

唐代成玄英在其《庄子疏》中说:“以虚通之理,观应物之数,而无为因任之君,不用邪僻之言者,故理当于正道。”以“虚通万物之数”之道观万物,当然是真实无伪的,一切邪僻之言皆无所取、无所用了。

推而广之,“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在《在宥》篇里,庄子讲了无为是君道,有为是臣道,无为是君的本分,有为是臣的本分,这是“君臣之义”的根本。两千多年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过于有为,臣子们反而无为无能,这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迈不开大步的原因。君臣之义不明,搞乱了呀!其中的深意,懂的人太少了。

“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官”是权力机构,历史上习惯分为七品,县太老爷仅是七品芝麻官。“能”,看你是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还是用道的标准来看。如今以GDP为标准,不是以天道作标准,那就会给社会、给大自然带来严重的后患。天道是因循自然,人定胜天是冲动的、危险的。古代智者对“能”也是有眼光的,“宰相必发于州郡,猛将必起于卒伍”,这是从程序和历练上来讲的,这也合于天道。那些因裙带关系而上的无能之辈,能起到“治”的作用吗?所以,如果以道的准则来看待才能,天下官员就能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地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天下就得大治了。

而“以道汎观”,那么就“万物之应备”。天道无为,万物才能“咸由自己”,因循自己的本性繁衍不已,并相互之间形成生态链共同发展。所以说万事万物都是对应其备的。还是黑格尔的那句话:“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所谓生物链也好,宇宙和谐也好,自然和谐也好,都是“以道汎观而万物者应备”。

“故通于天地者,德也”。通,就是无碍,就是通行于天下。什么东西能通行于天地之间?只有道能通行于天下。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缘起性空之理通行于天下。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也要去参这个道理。这里为什么又提到“德”?这里讲的还是自然之德、生命之德,而非人伦之德。生命是大道运化中最杰出的作品,我们观察生命,欣赏生命,不论是面对微生物、植物、动物,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生命在自然中生存、繁衍的能力,本身就表现出这个“通”。单一的生命是短暂的,但繁衍却是无限的,生存和繁衍的能力在生态的网络中运行,这难道不是“通”吗?这就是“德”呀。失去这个“德”,生命也就消亡了。想一想,我们能不能通于天下?怎样通于天下?我们也想五明六通,也想万事通达,但是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就是因为我们对道和德的体悟、感觉不够。如果我们对道和德的体悟和感觉够了,我们也可以通于天。当然这里并不是就人而言,而是就道和德而言。道德本身就通于天,通于天的唯有道,及其赋予万物的这个“德”。

“行于万物者,道也”。庄子在《齐物论》里讲“道行之而成”,道在哪里行?哪里成?当然离不开万物,离开万物哪里去见道?离开万物怎么可能看到大道运行的成果呢?我们不可能直接看见大道,但可以通过万物的生、住、异、灭来加以体察,通过生命之美、生命之德来感受大道的脉动。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