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无方之传,应物无穷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
师金又继续说,我们在长江、大海上行走,能开车吗?不行,只能乘船。在陆地上能开船吗?不行,开航空母舰也不行。我们可以开越野车、开赛车,在高速公路上兜风,也可以在戈壁滩、平坝上开车,但不能开船。所以“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但我们却经常要犯错误。
“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我们看船在江河里“中流自在行”,很安逸,我们把船弄到陆地上,弄到田里面,弄到高速公路上,还能不能“中流自在行”呢?是不行的,你花一辈子也不能把它推远。“寻常”,古代八尺为“寻”,其倍为“常”,杜甫有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有人说,这句诗对得不行,怎能“寻常”对“七十”呢?他就不知道“寻”是八尺,“常”是一丈六,是暗对。所以,在陆地上,你要一艘船在地上开,那就费力不讨好。我们讲“隔行休贪利”,就是这个道理。我搞这行的,看人家股票炒得好,官也不当了,啥事也不做了,就去炒股票;有些人不是做企业的料,也去办企业;有些不是做官的料,也去竞争官位,这个就不行。当然,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比喻。
“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天和昨天,现代和古代,就像“水”和“陆”的差别那样明显。周代的典章制度,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时代的“周”和现在的“鲁”,一个如同是船,一个如同是车,就有这样大的差别。“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你想把周公的那套礼法推行于现在的鲁国乃至天下,是行不通的。时过境迁,就像要把船放到陆地上跑一样,的确“劳而无功”。不仅劳而无功,而且“身必有殃”。就像前面说的,“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这就是身必有殃。
所以,时变、事变,是绝对的。虽说“天不变,道亦不变”,但天也经常在变,前几天冷,这两天又热,天气预报说我们这里又要降温了,华北地区却有沙尘暴,可怕至极。我们怎样使自己“水行用舟,陆行用车”呢?千万不要搞“陆上行舟,水中行车”的滑稽剧。有的人自不量力,倒因为果,逆客观规律而动,使自己处于很尴尬的境地,就只会费力不讨好。
明辨因果的人,在佛教里面称为大智慧的人。如何使我们不犯这种愚蠢的毛病?对孔子来说,“行周礼”是他崇高的理想,伟大的动机,伟大的人格,但在道家看来,恰恰是做梦。“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那时只有道家清醒地看到了差别,而且从春秋战国、秦汉统一到如今的历史发展上看,都没有超越道家学说的范围,而恰恰与儒家学说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道家的理念是顺其自然,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随缘而定。儒家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一种强烈的复古情怀。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志向高远,却到处吃闭门羹。战国时期,天下学者不归墨则归杨,墨杨遍天下,儒家的门庭冷落,摆不转了,才有孟子愤然而起的大辟杨墨之举动。
下面这句话就很厉害了:“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每一件事情,都有相应的因果关系,我们要学会使自己在其中和谐、平稳地发展,如果超越了这种因果关系,那就会招惹麻烦,不是成功之道。什么叫“无方”?就是没有具体的方法,大道就是无方的。实际上,孔子是知道这个“无方”的,《易经·系辞》里说“神无方,易无体”嘛;在《论语》里,孔子对众多学生问仁所作的回答,也表现出他对“无方”纯熟的运用。春节时,我写了一副对联:“不了了之通大道;无方方可说幽玄。”自己的主意多了,把主意固化下来了,就达不到“无方”的境界。
《道德经》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我们的知识、经验是“有”,我们的智慧是“无”、是“空”。智慧无形无相,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是“无方”的。它无方圆大小,又非青黄赤白,你说它是什么,它都不是;说无也不对,说有也不对。有,只是有知识、有经验,成了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知识就像一大堆砖头、瓦块摆在那里,智慧是一个工程师、设计师,可以把这些砖头、瓦块造成各种不同的建筑。所以,我们的智慧就叫“无方”,它是不能具体化的。儒家的周公礼教是具体化的,道家没有具体化的东西。
德山的明禅大和尚知道,当年雪峰参德山老和尚时,德山老和尚说:“吾宗无语言,实无一法与人。”就是这里所说的“无方”嘛。有了这个无方,你才能够创造一切。“有方”,就会局限在具体的规定性之内,而难以超越。
“彼未知夫无方之传”,怎样使我们稳坐于“无方”之中?不要僵化自己、固化自己,哪怕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成就,都不能固化、僵化,要永远使自己居于“无”的地位。就像庄子在《天道》里说的:“天道运而无所积,帝道运而无所积,圣道运而无所积。”不要去积聚,不要去积累。积,就有方;积累,就有成。无积,就是佛教讲的“放下”“空”。只有“无方”的立场站稳了,不论环境如何变,四面观音、千手观音、多面如来,都不当回事,才能真正“应物而不穷者也”。
我们经常说自己没有主意,手段有限、能力有限、办法有限,不能使自己的主意源源不断,生生不已。没有这个本事,是因为我们没有得到“无方之传”的万应金丹,如果我们吃了这个万应金丹,就会“应物而不穷”了。要有这种高明不容易,确实需要若干年的修炼,你才能高明得起来。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无方之传,应物无穷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
师金又继续说,我们在长江、大海上行走,能开车吗?不行,只能乘船。在陆地上能开船吗?不行,开航空母舰也不行。我们可以开越野车、开赛车,在高速公路上兜风,也可以在戈壁滩、平坝上开车,但不能开船。所以“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但我们却经常要犯错误。
“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我们看船在江河里“中流自在行”,很安逸,我们把船弄到陆地上,弄到田里面,弄到高速公路上,还能不能“中流自在行”呢?是不行的,你花一辈子也不能把它推远。“寻常”,古代八尺为“寻”,其倍为“常”,杜甫有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有人说,这句诗对得不行,怎能“寻常”对“七十”呢?他就不知道“寻”是八尺,“常”是一丈六,是暗对。所以,在陆地上,你要一艘船在地上开,那就费力不讨好。我们讲“隔行休贪利”,就是这个道理。我搞这行的,看人家股票炒得好,官也不当了,啥事也不做了,就去炒股票;有些人不是做企业的料,也去办企业;有些不是做官的料,也去竞争官位,这个就不行。当然,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比喻。
“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天和昨天,现代和古代,就像“水”和“陆”的差别那样明显。周代的典章制度,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时代的“周”和现在的“鲁”,一个如同是船,一个如同是车,就有这样大的差别。“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你想把周公的那套礼法推行于现在的鲁国乃至天下,是行不通的。时过境迁,就像要把船放到陆地上跑一样,的确“劳而无功”。不仅劳而无功,而且“身必有殃”。就像前面说的,“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这就是身必有殃。
所以,时变、事变,是绝对的。虽说“天不变,道亦不变”,但天也经常在变,前几天冷,这两天又热,天气预报说我们这里又要降温了,华北地区却有沙尘暴,可怕至极。我们怎样使自己“水行用舟,陆行用车”呢?千万不要搞“陆上行舟,水中行车”的滑稽剧。有的人自不量力,倒因为果,逆客观规律而动,使自己处于很尴尬的境地,就只会费力不讨好。
明辨因果的人,在佛教里面称为大智慧的人。如何使我们不犯这种愚蠢的毛病?对孔子来说,“行周礼”是他崇高的理想,伟大的动机,伟大的人格,但在道家看来,恰恰是做梦。“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那时只有道家清醒地看到了差别,而且从春秋战国、秦汉统一到如今的历史发展上看,都没有超越道家学说的范围,而恰恰与儒家学说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道家的理念是顺其自然,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随缘而定。儒家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一种强烈的复古情怀。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志向高远,却到处吃闭门羹。战国时期,天下学者不归墨则归杨,墨杨遍天下,儒家的门庭冷落,摆不转了,才有孟子愤然而起的大辟杨墨之举动。
下面这句话就很厉害了:“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每一件事情,都有相应的因果关系,我们要学会使自己在其中和谐、平稳地发展,如果超越了这种因果关系,那就会招惹麻烦,不是成功之道。什么叫“无方”?就是没有具体的方法,大道就是无方的。实际上,孔子是知道这个“无方”的,《易经·系辞》里说“神无方,易无体”嘛;在《论语》里,孔子对众多学生问仁所作的回答,也表现出他对“无方”纯熟的运用。春节时,我写了一副对联:“不了了之通大道;无方方可说幽玄。”自己的主意多了,把主意固化下来了,就达不到“无方”的境界。
《道德经》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我们的知识、经验是“有”,我们的智慧是“无”、是“空”。智慧无形无相,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是“无方”的。它无方圆大小,又非青黄赤白,你说它是什么,它都不是;说无也不对,说有也不对。有,只是有知识、有经验,成了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知识就像一大堆砖头、瓦块摆在那里,智慧是一个工程师、设计师,可以把这些砖头、瓦块造成各种不同的建筑。所以,我们的智慧就叫“无方”,它是不能具体化的。儒家的周公礼教是具体化的,道家没有具体化的东西。
德山的明禅大和尚知道,当年雪峰参德山老和尚时,德山老和尚说:“吾宗无语言,实无一法与人。”就是这里所说的“无方”嘛。有了这个无方,你才能够创造一切。“有方”,就会局限在具体的规定性之内,而难以超越。
“彼未知夫无方之传”,怎样使我们稳坐于“无方”之中?不要僵化自己、固化自己,哪怕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成就,都不能固化、僵化,要永远使自己居于“无”的地位。就像庄子在《天道》里说的:“天道运而无所积,帝道运而无所积,圣道运而无所积。”不要去积聚,不要去积累。积,就有方;积累,就有成。无积,就是佛教讲的“放下”“空”。只有“无方”的立场站稳了,不论环境如何变,四面观音、千手观音、多面如来,都不当回事,才能真正“应物而不穷者也”。
我们经常说自己没有主意,手段有限、能力有限、办法有限,不能使自己的主意源源不断,生生不已。没有这个本事,是因为我们没有得到“无方之传”的万应金丹,如果我们吃了这个万应金丹,就会“应物而不穷”了。要有这种高明不容易,确实需要若干年的修炼,你才能高明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