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然而不可者,无佗也”,这些都是做不到的,不可能的。释迦牟尼的老父亲要去世,谁也留不住,佛祖也没办法。前年我老爷子要走,还不是眼睁睁地看着,没办法。以前那么多老先生,本光法师、海灯法师、贾题韬老先生,他们要走,还不是只能给老人家送终。毛主席要走,八亿人都留不住;邓小平要走,大家都舍不得,还是要走;不可能不走,再舍不得也要走。大道运行就是这样。
生死,就是大道运行的一个实相。有生则有死,生是道之运行,死也是道之运行。作为“道”,你想把它像一个玩偶一样,或私有财产一样装在自己的口袋里,藏着、捏着、装着,是不行的。为什么不行呢?“无佗也”,没有其他的办法,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道”不会因你的主观意识而转移,它也不是你的私有财产。“道”自有它自身的一种运行势能在里边。
“中无主而不止”,这就很重要了。在佛教禅宗里,学道得有学道的根器,你没有学道的根器,怎么能承受大道的洗礼呢?连学道的欲望都没有,有道的先生是绝不会看你一眼的。佛教的唯识学对此特别强调,它认为必须有相应的种子,才能成就相应的果位。没有罗汉种子,就无法修成罗汉;没有菩萨种子,就无法修成菩萨。进一步说,哪怕你已入门了,还得证道,禅宗说要识得自家主人公,主人公在何处安身立命?活了一辈子,你自己的主人公都找不到,还想把“道”捏住、留住?你是捏不住、留不住的,“无止”呀。
为什么“无止”呢?因为你“中无主”,道便不能在你心中安住下来,你也无法把它下载下来,使自己与道同在。所以,关键在于你自己是否能做主!你不能悟道、体道,不能做主,那道就留不住,它跟你手都不招一下,眼都不瞄一眼,就走远了。
“外无正而不行”,内要有主,有载道的根器。外,还要有一定的氛围,要有学道的氛围,所谓“法、财、侣、地”四者不可或缺。没有老师,没有道友,没有相应的资粮和因缘,学道是难以成就的。换个方式讲,“正”者,证也,要内证也要外证。你要去传道,也得有点功夫,否则凭什么去传?于丹讲《论语》,捧她的人也多,踩她的人也多,但她讲《庄子》,捧她的不多,踩她的人却更多了。“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一套学问是如此,一个人的修为也是如此,有诸内必形诸外,外部的形象摆出来就要正。只有正,别人才会信服,信服了,你的东西才推广得开。
“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你有内证,是不会管外面的人感不感兴趣的。“圣人不出”,圣人不会把这个拿来当广告,八方去卖,当推销员啊,我在销售大道了,包医百病、长生不老、家传秘方,这样那样地搞,不行。话不投机半句多,讲“道”更是如此。地广人稀,知音者少,“不受于外”嘛。哪怕你是有内证的人,没有一定的因缘,没有适当的氛围,没人捧场,没有受众,也不可能去讲。如果我身边尽是一些追星族,我这种课谁来听?没人听。所以,做事要有相应的因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讲国学,就要有喜欢国学的人来听,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就算送钱让他来听,他也不会来。是这个圈子里的人,真正爱好这个的,打“飞的”都要来听。
有的名医医术高明,治好不少疑难怪症,别人打“飞的”都要来看病、求药求方,为什么呢?为保命嘛。他有那方面的医术,别人有保命救命的欲望和钱财。现在什么人对“道”有消费欲望呢?我们也可以感觉一下,我们身边的人有没有对“道”有消费欲望的?我经常说,老板们这投资、那投资,就是不给自己的心投资,不给自己的智慧投资,不给自己的生命投资,这是很可悲的事情。
“不受于外,圣人不出”,德山老和尚为啥要在山里面苦修三十年不出来?前期原因是唐武宗灭佛,大家见了和尚都害怕。就拿三十年前来说,粉碎“四人帮”后,虽然落实了宗教政策,但宗教界人士普遍还是害怕,不敢出来讲,怕一讲又陷入阶级斗争之中,又去挨批斗。同时,老百姓都被“教育”得能自觉反对“封建迷信”了,谁会听你讲佛法。好在当年我跟着本光法师学习时,也不管那些,天天都去黏着,你愿意听,他就愿意讲;如果没人愿意听,他也就没法讲。所以佛教的规矩还是好,要三请。你想请法师讲经,那是要一请、二请、三请的,方丈和尚都要去礼拜,要迎请,这都是很隆重的事情。你有心了,确实心到了,意到了,礼也到了,法师才会升座,为大家开讲经论。所以“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礼遇不够,向道之心不够,整个道场的氛围没有立起来,圣人是不会给你讲道的。
“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每天如潮水般地涌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每天都会被强迫接受若干垃圾信息,但是“无主于中”,与圣言不合,与我们的价值观念不合,也就留不住。“圣人不隐”就是不收藏。我们经常都会讲到“收藏”,有收藏字画、古董、秦砖汉瓦的,也有收藏种子的。就像种子公司的老总,一看哪里有好种子就要收藏,以利于培育推广。既然有些东西与王法不合,与大道不合,那不管是什么东西,圣人都不去收藏。现在信息太多了,人与人的因缘,需要我们去攀缘的也太多了。但是我们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除了睡觉的时间,正常工作的时间,没剩几个小时,能有多少时间可以到处张罗?所以怎样善于安排使用自己的时间,把注意力放在当用之处,这是一个人有没有成就的重要问题。
你做不出成绩,或不能见道,就是你的心没有放在道上,而放在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上,耗费了时间和精力。我们每天去盘点盘点,算一算,你到底有没有静静地坐一会儿,有没有两个小时的精力,老老实实放在当为之事上,而一心不乱。如果能,一年下来就会有大的成就,经过十年八年,你不成功才怪。为什么这么多人不能成功?因为他一天没有两分钟能安静下来。既然你的注意力放在莫名其妙的事情中,拿佛教的话来说,天天都在打妄想,没有把心思放在道上停留过,那你怎么可能悟道?怎么能够成为菩萨?尽管你本身就是菩萨,但你做的是凡夫的事情,造的地狱孽,就没有办法了。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然而不可者,无佗也”,这些都是做不到的,不可能的。释迦牟尼的老父亲要去世,谁也留不住,佛祖也没办法。前年我老爷子要走,还不是眼睁睁地看着,没办法。以前那么多老先生,本光法师、海灯法师、贾题韬老先生,他们要走,还不是只能给老人家送终。毛主席要走,八亿人都留不住;邓小平要走,大家都舍不得,还是要走;不可能不走,再舍不得也要走。大道运行就是这样。
生死,就是大道运行的一个实相。有生则有死,生是道之运行,死也是道之运行。作为“道”,你想把它像一个玩偶一样,或私有财产一样装在自己的口袋里,藏着、捏着、装着,是不行的。为什么不行呢?“无佗也”,没有其他的办法,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道”不会因你的主观意识而转移,它也不是你的私有财产。“道”自有它自身的一种运行势能在里边。
“中无主而不止”,这就很重要了。在佛教禅宗里,学道得有学道的根器,你没有学道的根器,怎么能承受大道的洗礼呢?连学道的欲望都没有,有道的先生是绝不会看你一眼的。佛教的唯识学对此特别强调,它认为必须有相应的种子,才能成就相应的果位。没有罗汉种子,就无法修成罗汉;没有菩萨种子,就无法修成菩萨。进一步说,哪怕你已入门了,还得证道,禅宗说要识得自家主人公,主人公在何处安身立命?活了一辈子,你自己的主人公都找不到,还想把“道”捏住、留住?你是捏不住、留不住的,“无止”呀。
为什么“无止”呢?因为你“中无主”,道便不能在你心中安住下来,你也无法把它下载下来,使自己与道同在。所以,关键在于你自己是否能做主!你不能悟道、体道,不能做主,那道就留不住,它跟你手都不招一下,眼都不瞄一眼,就走远了。
“外无正而不行”,内要有主,有载道的根器。外,还要有一定的氛围,要有学道的氛围,所谓“法、财、侣、地”四者不可或缺。没有老师,没有道友,没有相应的资粮和因缘,学道是难以成就的。换个方式讲,“正”者,证也,要内证也要外证。你要去传道,也得有点功夫,否则凭什么去传?于丹讲《论语》,捧她的人也多,踩她的人也多,但她讲《庄子》,捧她的不多,踩她的人却更多了。“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一套学问是如此,一个人的修为也是如此,有诸内必形诸外,外部的形象摆出来就要正。只有正,别人才会信服,信服了,你的东西才推广得开。
“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你有内证,是不会管外面的人感不感兴趣的。“圣人不出”,圣人不会把这个拿来当广告,八方去卖,当推销员啊,我在销售大道了,包医百病、长生不老、家传秘方,这样那样地搞,不行。话不投机半句多,讲“道”更是如此。地广人稀,知音者少,“不受于外”嘛。哪怕你是有内证的人,没有一定的因缘,没有适当的氛围,没人捧场,没有受众,也不可能去讲。如果我身边尽是一些追星族,我这种课谁来听?没人听。所以,做事要有相应的因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讲国学,就要有喜欢国学的人来听,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就算送钱让他来听,他也不会来。是这个圈子里的人,真正爱好这个的,打“飞的”都要来听。
有的名医医术高明,治好不少疑难怪症,别人打“飞的”都要来看病、求药求方,为什么呢?为保命嘛。他有那方面的医术,别人有保命救命的欲望和钱财。现在什么人对“道”有消费欲望呢?我们也可以感觉一下,我们身边的人有没有对“道”有消费欲望的?我经常说,老板们这投资、那投资,就是不给自己的心投资,不给自己的智慧投资,不给自己的生命投资,这是很可悲的事情。
“不受于外,圣人不出”,德山老和尚为啥要在山里面苦修三十年不出来?前期原因是唐武宗灭佛,大家见了和尚都害怕。就拿三十年前来说,粉碎“四人帮”后,虽然落实了宗教政策,但宗教界人士普遍还是害怕,不敢出来讲,怕一讲又陷入阶级斗争之中,又去挨批斗。同时,老百姓都被“教育”得能自觉反对“封建迷信”了,谁会听你讲佛法。好在当年我跟着本光法师学习时,也不管那些,天天都去黏着,你愿意听,他就愿意讲;如果没人愿意听,他也就没法讲。所以佛教的规矩还是好,要三请。你想请法师讲经,那是要一请、二请、三请的,方丈和尚都要去礼拜,要迎请,这都是很隆重的事情。你有心了,确实心到了,意到了,礼也到了,法师才会升座,为大家开讲经论。所以“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礼遇不够,向道之心不够,整个道场的氛围没有立起来,圣人是不会给你讲道的。
“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每天如潮水般地涌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每天都会被强迫接受若干垃圾信息,但是“无主于中”,与圣言不合,与我们的价值观念不合,也就留不住。“圣人不隐”就是不收藏。我们经常都会讲到“收藏”,有收藏字画、古董、秦砖汉瓦的,也有收藏种子的。就像种子公司的老总,一看哪里有好种子就要收藏,以利于培育推广。既然有些东西与王法不合,与大道不合,那不管是什么东西,圣人都不去收藏。现在信息太多了,人与人的因缘,需要我们去攀缘的也太多了。但是我们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除了睡觉的时间,正常工作的时间,没剩几个小时,能有多少时间可以到处张罗?所以怎样善于安排使用自己的时间,把注意力放在当用之处,这是一个人有没有成就的重要问题。
你做不出成绩,或不能见道,就是你的心没有放在道上,而放在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上,耗费了时间和精力。我们每天去盘点盘点,算一算,你到底有没有静静地坐一会儿,有没有两个小时的精力,老老实实放在当为之事上,而一心不乱。如果能,一年下来就会有大的成就,经过十年八年,你不成功才怪。为什么这么多人不能成功?因为他一天没有两分钟能安静下来。既然你的注意力放在莫名其妙的事情中,拿佛教的话来说,天天都在打妄想,没有把心思放在道上停留过,那你怎么可能悟道?怎么能够成为菩萨?尽管你本身就是菩萨,但你做的是凡夫的事情,造的地狱孽,就没有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