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老子对“名”与“仁义”的批判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qú)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gòu)而多责。”
大家得留心老子这里所说的啊,“名”,名望,是社会赋予的,所以是“公器”,不是私有财产,所以谁都可以去获取。但谁也无法多占,或长久地占有。你要有相应的名望、名誉,就得有相应的付出,没有付出而占有名望的大多预后不良。多的不说,当个劳动模范,工资不会比别人多多少,但事情就多多了,不该你去做的,你都要带头去做。领导对你要求严,群众又看不惯,你处处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寺院里当方丈,累得你要死,身不由己,早上四点带头上殿、过堂、接待各方客人、建寺院、料理各方是非。有官司的要找大和尚,有病了也找大和尚,希望能把冤家债主给赶跑,把病给赶走;吵架的也来找大和尚帮忙,见神见鬼,也都找菩萨帮忙,你看菩萨多累!“苦哉,阿弥陀佛!”佛菩萨确实很累。所以,“名,公器也,不可多取”,取多了不仅累死人,而且还惹人忌恨。
你看《雍正王朝》里,当皇帝多累啊?兄弟要治你,继位前老爷子不放心你,把十几个阿哥审过来考过去,真真假假、各种考验、刀山火海,唐僧西天取经有八十一难,一位阿哥要当太子,八千一百难都不止。“名,公器也,不可多取”,在现实社会中,这句话也是妙不可言的。你要知道这句话的厉害、分量。明星为什么经常有麻烦?刘德华名气大,粉丝数百万,还有狗仔队,私生活随时都被人监控,你说是不是很大的麻烦?这就看你如何处。“不可多取”,多取,就有无穷的是非,无穷的麻烦跟着你。
再如西方竞选总统、议员一类的,竞选者往往互相揭底,恨不得把对方的政治、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翻个底朝天,看能不能弄出点纰漏来搞垮对方,所以紧跟着“名”的就是刀山火海。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确深有其理。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在“名”字上摔了筋斗。
仁义,孔子一辈子都在倡导,但是在道家看来,仅是“先王之蘧庐”。“蘧庐”,守瓜田、守蔬菜地的棚子,用竹子或茅草搭建的。这种棚子经不住风吹雨打,不耐用,只是一个简易的窝棚而已。像这些窝棚,“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只可住一宿,而不能长住。《道德经》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这里也可以说,“仁义,善器也,亦不得已而用之”。为什么呢?崇高的理念往往是乌托邦似的,当用之时用一用,过了就放在一边去了。众生之所以是众生,俗人之所以是俗人,不可能一生一世都浸泡在“仁义”的指令里。拿菩萨的标准随时要求众生,众生受得了吗?必要时,圣人的仁义用一用是可以的,但用多了就不灵了,就失效了,这就是人世间的真实,只有道家敢于揭这个底。
还有一点,道家强调无为、无为而治,你去致力于无为,那就变成了有为,何况致力于仁义呢?若不得已,点到为止即可,绝不要使这一切成为自己的包袱,而干扰了自己的清静。佛教里也有这种讲究,比丘不在同一棵树下连宿三次,“不三宿桑下”,对这一点都不可贪恋。而庄子在这里更绝,只能“一宿”,只一晚上,不可再宿。为什么?这就是要“通变”。外境天天都在变,你不可能不变,你不能去“守株待兔”。今天撞到一只兔子,明天还有吗?所以,先王留下的那些东西都只可“一宿”。
为什么只可一宿不可久处?“觏而多责”,俗话说言多必诈,言多必失。语言多了,你天天去宣传仁义,宣传多了闲话就多。你自己仁不仁、义不义?孔子在外面周游列国,大家还是有话说的,你放着自己的祖国不管,跑到外国去,你是鲁国人却跑到其他诸侯国去卖狗皮膏药,不去把生你养你的地方料理好,受了点委曲就撂担子,就到“海外”去发展,这些都是有闲话的。总之都有话说,就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老子道家学说思想了不起的地方。前面这一段“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使我们对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有一个智慧的观察角度,对周边环境也更善于观察,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现在的人们对于个人、社会、时势,大都缺乏理智观察的能力,常常被虚幻不实的信息左右,心里没有定心丸。若对这一段有会心之处,那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就能高明起来。
接下来,老子开始正面阐述他的理念。
苟简不贷,采真之游
“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古时得道的人,“假道”就是借道,“借道于仁”,不过是顺路在“仁”这条路上走几步,散散步而已。“托宿于义”,不得已住一宿,不可能长住于“义”。我经常说儒家的重心是社会性,道家的重心是自然性,佛家的重心是精神性;道家也不否认社会性,但对社会性只是假道、托宿,在一段的时间里可以。中国古代有些士大夫,年轻的时候,受父母之命承担社会责任,要学八股文,也要考进士,也要去当官,但是下班以后陶醉于老庄、禅修的日子中,认为这才是自己的归宿。以仁义礼智信尽社会责任,光明正大给社会作贡献,但下班以后,也要坐在蒲团上参参禅,看看老庄的东西怡养心性。
所以,自然性我们要照顾,我们这一百多斤,这个生命,这一百年交给了我,我也要善待;社会性与自然性是一对矛盾,社会性强,就要伤害自然性;你取自然性,社会性就要舍。你想当隐士,对不起,就要把功名利禄放下,到终南山去修道。如果社会性放不下,想到山里去清修,三天不到手机响了,公务来了,生意又来了,就坐不住,只好回家。所以这里说“假道于仁,托宿于义”,是一时方便的作用,其根本是“以游逍遥之虚”。“逍遥之虚”是什么?大家都知道《红楼梦》,这本书开篇的手法、语言都是学的庄子,现成地把庄子的东西用上去,就成了《红楼梦》最吸引人的境界。逍遥,用佛教来说就是自在,大自在法界,自受用净土,这就可以称之为庄子的“逍遥之虚”。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老子对“名”与“仁义”的批判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qú)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gòu)而多责。”
大家得留心老子这里所说的啊,“名”,名望,是社会赋予的,所以是“公器”,不是私有财产,所以谁都可以去获取。但谁也无法多占,或长久地占有。你要有相应的名望、名誉,就得有相应的付出,没有付出而占有名望的大多预后不良。多的不说,当个劳动模范,工资不会比别人多多少,但事情就多多了,不该你去做的,你都要带头去做。领导对你要求严,群众又看不惯,你处处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寺院里当方丈,累得你要死,身不由己,早上四点带头上殿、过堂、接待各方客人、建寺院、料理各方是非。有官司的要找大和尚,有病了也找大和尚,希望能把冤家债主给赶跑,把病给赶走;吵架的也来找大和尚帮忙,见神见鬼,也都找菩萨帮忙,你看菩萨多累!“苦哉,阿弥陀佛!”佛菩萨确实很累。所以,“名,公器也,不可多取”,取多了不仅累死人,而且还惹人忌恨。
你看《雍正王朝》里,当皇帝多累啊?兄弟要治你,继位前老爷子不放心你,把十几个阿哥审过来考过去,真真假假、各种考验、刀山火海,唐僧西天取经有八十一难,一位阿哥要当太子,八千一百难都不止。“名,公器也,不可多取”,在现实社会中,这句话也是妙不可言的。你要知道这句话的厉害、分量。明星为什么经常有麻烦?刘德华名气大,粉丝数百万,还有狗仔队,私生活随时都被人监控,你说是不是很大的麻烦?这就看你如何处。“不可多取”,多取,就有无穷的是非,无穷的麻烦跟着你。
再如西方竞选总统、议员一类的,竞选者往往互相揭底,恨不得把对方的政治、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翻个底朝天,看能不能弄出点纰漏来搞垮对方,所以紧跟着“名”的就是刀山火海。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确深有其理。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在“名”字上摔了筋斗。
仁义,孔子一辈子都在倡导,但是在道家看来,仅是“先王之蘧庐”。“蘧庐”,守瓜田、守蔬菜地的棚子,用竹子或茅草搭建的。这种棚子经不住风吹雨打,不耐用,只是一个简易的窝棚而已。像这些窝棚,“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只可住一宿,而不能长住。《道德经》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这里也可以说,“仁义,善器也,亦不得已而用之”。为什么呢?崇高的理念往往是乌托邦似的,当用之时用一用,过了就放在一边去了。众生之所以是众生,俗人之所以是俗人,不可能一生一世都浸泡在“仁义”的指令里。拿菩萨的标准随时要求众生,众生受得了吗?必要时,圣人的仁义用一用是可以的,但用多了就不灵了,就失效了,这就是人世间的真实,只有道家敢于揭这个底。
还有一点,道家强调无为、无为而治,你去致力于无为,那就变成了有为,何况致力于仁义呢?若不得已,点到为止即可,绝不要使这一切成为自己的包袱,而干扰了自己的清静。佛教里也有这种讲究,比丘不在同一棵树下连宿三次,“不三宿桑下”,对这一点都不可贪恋。而庄子在这里更绝,只能“一宿”,只一晚上,不可再宿。为什么?这就是要“通变”。外境天天都在变,你不可能不变,你不能去“守株待兔”。今天撞到一只兔子,明天还有吗?所以,先王留下的那些东西都只可“一宿”。
为什么只可一宿不可久处?“觏而多责”,俗话说言多必诈,言多必失。语言多了,你天天去宣传仁义,宣传多了闲话就多。你自己仁不仁、义不义?孔子在外面周游列国,大家还是有话说的,你放着自己的祖国不管,跑到外国去,你是鲁国人却跑到其他诸侯国去卖狗皮膏药,不去把生你养你的地方料理好,受了点委曲就撂担子,就到“海外”去发展,这些都是有闲话的。总之都有话说,就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老子道家学说思想了不起的地方。前面这一段“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使我们对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有一个智慧的观察角度,对周边环境也更善于观察,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现在的人们对于个人、社会、时势,大都缺乏理智观察的能力,常常被虚幻不实的信息左右,心里没有定心丸。若对这一段有会心之处,那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就能高明起来。
接下来,老子开始正面阐述他的理念。
苟简不贷,采真之游
“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古时得道的人,“假道”就是借道,“借道于仁”,不过是顺路在“仁”这条路上走几步,散散步而已。“托宿于义”,不得已住一宿,不可能长住于“义”。我经常说儒家的重心是社会性,道家的重心是自然性,佛家的重心是精神性;道家也不否认社会性,但对社会性只是假道、托宿,在一段的时间里可以。中国古代有些士大夫,年轻的时候,受父母之命承担社会责任,要学八股文,也要考进士,也要去当官,但是下班以后陶醉于老庄、禅修的日子中,认为这才是自己的归宿。以仁义礼智信尽社会责任,光明正大给社会作贡献,但下班以后,也要坐在蒲团上参参禅,看看老庄的东西怡养心性。
所以,自然性我们要照顾,我们这一百多斤,这个生命,这一百年交给了我,我也要善待;社会性与自然性是一对矛盾,社会性强,就要伤害自然性;你取自然性,社会性就要舍。你想当隐士,对不起,就要把功名利禄放下,到终南山去修道。如果社会性放不下,想到山里去清修,三天不到手机响了,公务来了,生意又来了,就坐不住,只好回家。所以这里说“假道于仁,托宿于义”,是一时方便的作用,其根本是“以游逍遥之虚”。“逍遥之虚”是什么?大家都知道《红楼梦》,这本书开篇的手法、语言都是学的庄子,现成地把庄子的东西用上去,就成了《红楼梦》最吸引人的境界。逍遥,用佛教来说就是自在,大自在法界,自受用净土,这就可以称之为庄子的“逍遥之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