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食于苟简之田”,只要我们绝了发财望,舌头不腐朽,每天简简单单吃点东西就能过日子。“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不说多了,就想一想1959年到1962年,这三年寡菜淡汤的日子,你也会觉得很满足。那时全国人民都吃长素、饿肚子。“食于苟简之田”,我们就能福泽绵绵。你不去贪山珍海味,不去想那一万元一桌的酒宴,不去想亿万家财,绝了这个“发财望”,每天玉米稀饭、萝卜咸菜也可以过日子。怎样将我们的名闻利养之心淡化?“食于苟简之田”,就是要把嗜欲放得平淡、平淡、平淡,不要有那么多升官发财的念头。
“立于不贷之圃”,“贷”什么?现在买房子要贷款,买车子也要贷款,有朋友的房贷现在还没还完,香港来的一位朋友,买房十多年了房贷至今都没有还完。“不贷之圃”就是不贷款于人,也不受人之贷款,不欠人情,也不施于人情。这是我们的立足点,怎样使我们立足于“不贷之圃”?这也很重要。《金刚经》说,布施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我们的心、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不然你凭什么谈逍遥?如果你不“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在玩乐上铺张浪费,在人情上、经济费用上欠得多,就无法逍遥起来。我们欠了别人的人情,心里就会一直想着这事,还人情也是还贷款啊。
佛源老和尚在开示里面说:有些法师收皈依徒弟,不知是徒弟皈依他?还是他皈依他徒弟?徒弟给师父一大笔供养,就可以天天把师父拴住,师父的活动都要接受皈依徒弟的安排。西藏的活佛也是,一到广州、香港,徒弟接到你,就把你的工作安排满了。供养虽然丰厚,就是不让你随便出门,随便见客,要见也是他们安排好可以见的人,没有一点自由。所以我们在面对这些世间之相时,就一定要看透、看破。
“逍遥,无为也”,逍遥,就是得自在,自在就要无为。有为,就有了目的性,有了动机,你就要受相应因缘的制约、控制。如何能逍遥自在、逍遥无为?庄子在这方面的定义下得极为准确。
“苟简,易养也”,只要我不去奢华,日食三餐、夜宿八尺,只要一碗稀饭能够养命,几片菜叶、几两菜油、不缺维生素就够了。那些搞营养传销的在我这里就搞不动,我就不信那些复合维生素。牛羊吃草不吃药,还不是膘肥体壮又不缺钙,一把草就万法俱足了,什么营养都足,哪还需要去补?所以“苟简,易养也”。只要我们不起贪心,不打妄念,这个肚皮太容易哄了,随便拿点东西就把它骗过去了。佛源老和尚的开示里说:“你们别以为包子好吃,那是要还账的,一切都是要还账的。”你“易养”,简单一点,有点债务也就容易还。
“不贷,无出也”,你不去贷款,就不会还利息;你不欠别人的账,也不会还人情账,人情就是一张网,关系网恰恰是你不自在的一个因素,它把你网罗住了。有的人说,我的关系网如何如何,能通天彻地,了不得,就是这个“了不得”把你拴住了,“老大”一双规,你就跟着完蛋。所以“不贷,无出也”。这些语言虽然很简单,但却不容易懂,我不欠别人的人情账,也不去还人情账;不欠别人的钱,也不会去还经济账。如何对待佛教的布施?布施是奉献,不想别人还你,那就没什么。如果布施了想着回报,一求回报,先前的布施心就给灭了,就不行。所以“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还是需要去仔细体会的。
最近我写了一首诗:“乾元亨利贞,子曰又诗云。腹饱焉知味,心空岂慕名。有求皆是苦,无债一身轻。莫问前途路,随波逐浪行。”也是因读到《庄子》这一段有感而写的。
能做到这三条,古代的圣人就认为是“采真之游”,就是真正的真人境界了。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开悟之人、证悟之人的境界。马祖的徒弟大梅法师说:“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他就是易简嘛,穿什么衣服呢?一池荷叶就行了,拿来往身上一裹,那衣服还穿得完吗?像松鼠一样在树林吃点松果,还是能过日子,只要心不去贪,一切都好办。自由、自在、舒服、无碍,这就是“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什么是采真?就是“苟简”“不贷”,否则你就采不到这个“真”。很多人修行去采阴补阳,到峨眉山、青城山去采气之类的,都是空事。你心放不下,一切“气”都补不了。如果我们把心放下来了,真正做到“苟简”“不贷”这四个字,那我们就真正达到了“采真之游”,既逍遥又舒服。
道家“政治”的八字方针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yān)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人们在社会中的根本心态是什么?为政者又当如何面对自己的权力?老子这里可以说是苦口婆心地开导孔子。“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追求富贵的人,往往“以富为是”,你想让他把银子捐出来,如比尔·盖茨那样,把百分之九十九的财产捐出来,那是不容易的,谁愿“让禄”?尽管佛教里面讲“布施波罗蜜”,但现在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布施波罗蜜”?在海外,特别是在香港,有一些富翁是不错的,能做到布施波罗蜜,能“让禄”。国内富翁们有多少能“让禄”?天天都想挣挣挣,天天都想发发发,发财了以后攥得紧紧的,很难去“让禄”。
“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有的人一辈子追求名望,恨不得自己这样包装、那样运作,使自己能够出名,但就是不能“让名”,别人想沾点他的光、沾点他的好处,绝对不可能。
《菜根谭》说得好:“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揽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有些人喜欢好事独吞,坏事推光,这不好。所以,我们看庄子这个思想与佛教里面的“六度波罗蜜”也是丝丝入扣的。能够“让禄”的人,舍心一定大。为什么大家喜欢愿炯法师?法师就是舍心大,有多少就出去多少,自己空空如也,所以走到哪里都人缘好。“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有些人就是手里攥得紧,这也不松手,那也不松手,怎样让自己下面的人冒出来,而自己不独揽其名利?这方面,我们老何就做得很好。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食于苟简之田”,只要我们绝了发财望,舌头不腐朽,每天简简单单吃点东西就能过日子。“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不说多了,就想一想1959年到1962年,这三年寡菜淡汤的日子,你也会觉得很满足。那时全国人民都吃长素、饿肚子。“食于苟简之田”,我们就能福泽绵绵。你不去贪山珍海味,不去想那一万元一桌的酒宴,不去想亿万家财,绝了这个“发财望”,每天玉米稀饭、萝卜咸菜也可以过日子。怎样将我们的名闻利养之心淡化?“食于苟简之田”,就是要把嗜欲放得平淡、平淡、平淡,不要有那么多升官发财的念头。
“立于不贷之圃”,“贷”什么?现在买房子要贷款,买车子也要贷款,有朋友的房贷现在还没还完,香港来的一位朋友,买房十多年了房贷至今都没有还完。“不贷之圃”就是不贷款于人,也不受人之贷款,不欠人情,也不施于人情。这是我们的立足点,怎样使我们立足于“不贷之圃”?这也很重要。《金刚经》说,布施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我们的心、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不然你凭什么谈逍遥?如果你不“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在玩乐上铺张浪费,在人情上、经济费用上欠得多,就无法逍遥起来。我们欠了别人的人情,心里就会一直想着这事,还人情也是还贷款啊。
佛源老和尚在开示里面说:有些法师收皈依徒弟,不知是徒弟皈依他?还是他皈依他徒弟?徒弟给师父一大笔供养,就可以天天把师父拴住,师父的活动都要接受皈依徒弟的安排。西藏的活佛也是,一到广州、香港,徒弟接到你,就把你的工作安排满了。供养虽然丰厚,就是不让你随便出门,随便见客,要见也是他们安排好可以见的人,没有一点自由。所以我们在面对这些世间之相时,就一定要看透、看破。
“逍遥,无为也”,逍遥,就是得自在,自在就要无为。有为,就有了目的性,有了动机,你就要受相应因缘的制约、控制。如何能逍遥自在、逍遥无为?庄子在这方面的定义下得极为准确。
“苟简,易养也”,只要我不去奢华,日食三餐、夜宿八尺,只要一碗稀饭能够养命,几片菜叶、几两菜油、不缺维生素就够了。那些搞营养传销的在我这里就搞不动,我就不信那些复合维生素。牛羊吃草不吃药,还不是膘肥体壮又不缺钙,一把草就万法俱足了,什么营养都足,哪还需要去补?所以“苟简,易养也”。只要我们不起贪心,不打妄念,这个肚皮太容易哄了,随便拿点东西就把它骗过去了。佛源老和尚的开示里说:“你们别以为包子好吃,那是要还账的,一切都是要还账的。”你“易养”,简单一点,有点债务也就容易还。
“不贷,无出也”,你不去贷款,就不会还利息;你不欠别人的账,也不会还人情账,人情就是一张网,关系网恰恰是你不自在的一个因素,它把你网罗住了。有的人说,我的关系网如何如何,能通天彻地,了不得,就是这个“了不得”把你拴住了,“老大”一双规,你就跟着完蛋。所以“不贷,无出也”。这些语言虽然很简单,但却不容易懂,我不欠别人的人情账,也不去还人情账;不欠别人的钱,也不会去还经济账。如何对待佛教的布施?布施是奉献,不想别人还你,那就没什么。如果布施了想着回报,一求回报,先前的布施心就给灭了,就不行。所以“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还是需要去仔细体会的。
最近我写了一首诗:“乾元亨利贞,子曰又诗云。腹饱焉知味,心空岂慕名。有求皆是苦,无债一身轻。莫问前途路,随波逐浪行。”也是因读到《庄子》这一段有感而写的。
能做到这三条,古代的圣人就认为是“采真之游”,就是真正的真人境界了。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开悟之人、证悟之人的境界。马祖的徒弟大梅法师说:“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他就是易简嘛,穿什么衣服呢?一池荷叶就行了,拿来往身上一裹,那衣服还穿得完吗?像松鼠一样在树林吃点松果,还是能过日子,只要心不去贪,一切都好办。自由、自在、舒服、无碍,这就是“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什么是采真?就是“苟简”“不贷”,否则你就采不到这个“真”。很多人修行去采阴补阳,到峨眉山、青城山去采气之类的,都是空事。你心放不下,一切“气”都补不了。如果我们把心放下来了,真正做到“苟简”“不贷”这四个字,那我们就真正达到了“采真之游”,既逍遥又舒服。
道家“政治”的八字方针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yān)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人们在社会中的根本心态是什么?为政者又当如何面对自己的权力?老子这里可以说是苦口婆心地开导孔子。“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追求富贵的人,往往“以富为是”,你想让他把银子捐出来,如比尔·盖茨那样,把百分之九十九的财产捐出来,那是不容易的,谁愿“让禄”?尽管佛教里面讲“布施波罗蜜”,但现在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布施波罗蜜”?在海外,特别是在香港,有一些富翁是不错的,能做到布施波罗蜜,能“让禄”。国内富翁们有多少能“让禄”?天天都想挣挣挣,天天都想发发发,发财了以后攥得紧紧的,很难去“让禄”。
“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有的人一辈子追求名望,恨不得自己这样包装、那样运作,使自己能够出名,但就是不能“让名”,别人想沾点他的光、沾点他的好处,绝对不可能。
《菜根谭》说得好:“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揽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有些人喜欢好事独吞,坏事推光,这不好。所以,我们看庄子这个思想与佛教里面的“六度波罗蜜”也是丝丝入扣的。能够“让禄”的人,舍心一定大。为什么大家喜欢愿炯法师?法师就是舍心大,有多少就出去多少,自己空空如也,所以走到哪里都人缘好。“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有些人就是手里攥得紧,这也不松手,那也不松手,怎样让自己下面的人冒出来,而自己不独揽其名利?这方面,我们老何就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