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三讲 孔子与老子的公案表演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
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两大掌门的“华山论剑”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mǐ)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zǎn)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cǎn)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
上一次,我们把孔子见老子的对答,作了一个解说。这里,庄子又导演孔子见老子的系列剧。这几则孔子见老子的故事,是独立、并列的,每一次孔子见老子,都好像从未见过一样,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去“参请”。
孔子见老聃,这是儒家学派的掌门人与道家学派掌门人的“华山论剑”,大家聚在一起,比试武功的高低。比什么?“语仁义”。我反复强调,儒家学说的重心在社会性上,而“仁义”就是社会性的表现;道家学说重点在自然性上,它也包含了社会性,但是它讲的社会性与儒家所讲的又不一样,有它独到、高明的地方。
老聃说“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我们的眼睛容不得沙子,也容不得金子,就是金刚石也不能容,金屑虽贵,入眼成翳(yì)呀!如果遇到了,我们的眼睛就会条件反射地要“眯”。眼睛一眯,那天地四方就“易位”了。外地人到了成都找不到方向,成都人到了北京、广州,也找不到方向,“四方易位”了。我们经常处于四方易位的状态而不自知、不自觉。有的人见了富贵之人,就会打妄想,想攀缘捞好处,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饭,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什么都忘记了,这是很可悲的现象。有的人有智慧、有能力,偶尔也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判断失误,“播糠眯目”,就措手不及,头脑短路;一但头脑短路,就“天地四方易位”,天地上下搞不清楚,东南西北找不到方向了。
所以,一个人真正要保持清醒的状态,是很困难的。烦恼可以乱心,名闻利养可以乱心,人情世故可以乱心。用佛教的话来说,“凡有所住,皆非菩提”。你执着一个什么,那就是“播糠眯目”,当然天地四方就会易位了。另外,有时不着意,有时不经意,有时顺其因缘,有时顺其人情,也会不知不觉地弄得自己“天地四方易位”的地步。我们怎样才能不使“播糠眯目”,真正保持清醒呢?
“蚊虻噆(zǎn)肤,则通昔不寐矣”,现在的人都娇贵,我现在也娇贵了。我记得当年在康定农场,有次在塔公弄牛粪,住在牧民的屋子里,晚上几千个跳蚤在身上爬,但一样能睡着,现在只要有一只蚊子在耳边叫,非得要用灭蚊器才行。这两天,我太太就睡不着觉,为什么?老鼠造反了。不知从哪里钻进来了几只老鼠,大跳迪斯科,通宵不得安静,太太就睡不着了。我不管,把睡觉当成第一要务,每天告诫自己要睡好,睡好了就很欢喜。现在能睡个好觉都是奢侈。一只蚊子在耳边叫就通宵不寐,那遇到烦心的事,你就更是通宵不寐了。
面对人间的是非,心胸开阔的人无所谓,一样能睡着觉,但心胸狭窄的人、功夫不到的人,就睡不着。这次给佛源老和尚印《法汇文集》,我就睡不着,心里总往印刷厂跑,担心路上车子出毛病,又怕下雨打湿了书本,心里忙了几个月。一直到昨天,老和尚来电话说“书收到了”,晚上一下就睡踏实了,睡好了。所以心里不能有事,一有事就睡不着,也是功夫不够啊。
“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这句话,老子用的是比喻手法。我们要看到心中的块垒,种种是非麻烦给我们带来的干扰。修行就是要把这些块垒除掉,要把心性上的这些病根除掉。“糠”“蚊”仅是一些细小之物,尚且能干扰我们的心态,何况“仁义”这种义正词严、崇高伟大的理念呢?
“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憯然”,就是惨然。道家学说认为,鼓吹“仁义”就像精神鸦片一样,是毒害人心的。仁义,你说是好还是坏?从好的方面来说,大仁大义确实好。但是遇到虚情假意的,表面谦谦君子、大义凛然、豪杰一般,但在背后却戳你脊梁骨,捣你的鬼。这种“仁义”,用本光法师的话来说,就是“以礼为貌”,戴着“仁义”的道具和你玩,那就麻烦了。
以前,忠孝节义是人之正道,家里出了一个不忠不孝的人,就是家族的耻辱、地方的耻辱。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家都要去“忠孝节义”一番。但如果是为仁义而仁义,就成了“东施效颦”,不伦不类。在“文革”时献忠心、献爱心,天天拿着“红宝书”跳忠字舞,搞过头了,现在看来是多么滑稽、多么恶心的一件事。
在“文革”中,一说保卫伟大领袖毛主席,大家就热血沸腾,劲头十足,“乃愤吾心”呀。但结果如何呢?是“乱莫大焉”啊。在没搞市场经济时,每月工资二三十元,大家都差不多,心里也踏踏实实的。但市场经济一搞,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别人都有奔驰、宝马、亿万家产,我却每月只有两三千元,心里就不安了,这也是“乱莫大焉”。所以,“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是施政者、施教者都该注意的。
道家看到了这个现象,孔子也看到了,《论语》里说“不患贫而患不均”,“巧言令色鲜矣仁”;《道德经》里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所以,仁义也是双刃剑,既可作为道德修为,也可作为捞名捞利的手段。如果作为捞名捞利的手段,那的确就是“乱莫大焉”了。
所以,老子在这里又说,“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这其实是在劝告孔子,“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你还是应该让天下回归于“朴”,不要用“仁义”来搅乱人心。仁义多了,老百姓就不朴实。不朴实了,大家都戴着假面具唱戏,怎么行呢?如果都回归于朴,天下就太平了。“吾子亦放风而动”,你也应该顺从大道,顺从民风民俗,依照朴实的风尚而行。“总德而立”,立足于根本,立足于道德,少在社会上惹麻烦。今天一个口号,标新立异;明天又是一个口号,把老百姓搞得张张皇皇的,不知所从,那是不行的。
“又奚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如果哪家的娃娃丢了,那可了不得,家长肯定心慌、心急,打110,八方打广告,敲锣打鼓到处去寻、去找。在这里,就是比喻把“道”弄丢了。“道”丢了的人就慌,命丢了的人就慌,失魂落魄的人就慌,身体不健康的人就慌,为什么名老中医的生意那么好?那些人身体不好,患有这样病或那样病,要保命啊,都像“负建鼓而求亡子者”。你鼓吹仁义,是不是如同丢了孩子一样呢?所以人就不能处于这种把娃娃丢了的状态。成玄英在其“疏”中就说得很好:“夫揭仁义以趋道德之乡,何异乎打大鼓以求逃亡之子!故鼓声大而亡子远,仁义彰而道德废也。”真是点睛之笔。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三讲 孔子与老子的公案表演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
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两大掌门的“华山论剑”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mǐ)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zǎn)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cǎn)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
上一次,我们把孔子见老子的对答,作了一个解说。这里,庄子又导演孔子见老子的系列剧。这几则孔子见老子的故事,是独立、并列的,每一次孔子见老子,都好像从未见过一样,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去“参请”。
孔子见老聃,这是儒家学派的掌门人与道家学派掌门人的“华山论剑”,大家聚在一起,比试武功的高低。比什么?“语仁义”。我反复强调,儒家学说的重心在社会性上,而“仁义”就是社会性的表现;道家学说重点在自然性上,它也包含了社会性,但是它讲的社会性与儒家所讲的又不一样,有它独到、高明的地方。
老聃说“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我们的眼睛容不得沙子,也容不得金子,就是金刚石也不能容,金屑虽贵,入眼成翳(yì)呀!如果遇到了,我们的眼睛就会条件反射地要“眯”。眼睛一眯,那天地四方就“易位”了。外地人到了成都找不到方向,成都人到了北京、广州,也找不到方向,“四方易位”了。我们经常处于四方易位的状态而不自知、不自觉。有的人见了富贵之人,就会打妄想,想攀缘捞好处,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饭,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什么都忘记了,这是很可悲的现象。有的人有智慧、有能力,偶尔也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判断失误,“播糠眯目”,就措手不及,头脑短路;一但头脑短路,就“天地四方易位”,天地上下搞不清楚,东南西北找不到方向了。
所以,一个人真正要保持清醒的状态,是很困难的。烦恼可以乱心,名闻利养可以乱心,人情世故可以乱心。用佛教的话来说,“凡有所住,皆非菩提”。你执着一个什么,那就是“播糠眯目”,当然天地四方就会易位了。另外,有时不着意,有时不经意,有时顺其因缘,有时顺其人情,也会不知不觉地弄得自己“天地四方易位”的地步。我们怎样才能不使“播糠眯目”,真正保持清醒呢?
“蚊虻噆(zǎn)肤,则通昔不寐矣”,现在的人都娇贵,我现在也娇贵了。我记得当年在康定农场,有次在塔公弄牛粪,住在牧民的屋子里,晚上几千个跳蚤在身上爬,但一样能睡着,现在只要有一只蚊子在耳边叫,非得要用灭蚊器才行。这两天,我太太就睡不着觉,为什么?老鼠造反了。不知从哪里钻进来了几只老鼠,大跳迪斯科,通宵不得安静,太太就睡不着了。我不管,把睡觉当成第一要务,每天告诫自己要睡好,睡好了就很欢喜。现在能睡个好觉都是奢侈。一只蚊子在耳边叫就通宵不寐,那遇到烦心的事,你就更是通宵不寐了。
面对人间的是非,心胸开阔的人无所谓,一样能睡着觉,但心胸狭窄的人、功夫不到的人,就睡不着。这次给佛源老和尚印《法汇文集》,我就睡不着,心里总往印刷厂跑,担心路上车子出毛病,又怕下雨打湿了书本,心里忙了几个月。一直到昨天,老和尚来电话说“书收到了”,晚上一下就睡踏实了,睡好了。所以心里不能有事,一有事就睡不着,也是功夫不够啊。
“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这句话,老子用的是比喻手法。我们要看到心中的块垒,种种是非麻烦给我们带来的干扰。修行就是要把这些块垒除掉,要把心性上的这些病根除掉。“糠”“蚊”仅是一些细小之物,尚且能干扰我们的心态,何况“仁义”这种义正词严、崇高伟大的理念呢?
“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憯然”,就是惨然。道家学说认为,鼓吹“仁义”就像精神鸦片一样,是毒害人心的。仁义,你说是好还是坏?从好的方面来说,大仁大义确实好。但是遇到虚情假意的,表面谦谦君子、大义凛然、豪杰一般,但在背后却戳你脊梁骨,捣你的鬼。这种“仁义”,用本光法师的话来说,就是“以礼为貌”,戴着“仁义”的道具和你玩,那就麻烦了。
以前,忠孝节义是人之正道,家里出了一个不忠不孝的人,就是家族的耻辱、地方的耻辱。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家都要去“忠孝节义”一番。但如果是为仁义而仁义,就成了“东施效颦”,不伦不类。在“文革”时献忠心、献爱心,天天拿着“红宝书”跳忠字舞,搞过头了,现在看来是多么滑稽、多么恶心的一件事。
在“文革”中,一说保卫伟大领袖毛主席,大家就热血沸腾,劲头十足,“乃愤吾心”呀。但结果如何呢?是“乱莫大焉”啊。在没搞市场经济时,每月工资二三十元,大家都差不多,心里也踏踏实实的。但市场经济一搞,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别人都有奔驰、宝马、亿万家产,我却每月只有两三千元,心里就不安了,这也是“乱莫大焉”。所以,“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是施政者、施教者都该注意的。
道家看到了这个现象,孔子也看到了,《论语》里说“不患贫而患不均”,“巧言令色鲜矣仁”;《道德经》里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所以,仁义也是双刃剑,既可作为道德修为,也可作为捞名捞利的手段。如果作为捞名捞利的手段,那的确就是“乱莫大焉”了。
所以,老子在这里又说,“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这其实是在劝告孔子,“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你还是应该让天下回归于“朴”,不要用“仁义”来搅乱人心。仁义多了,老百姓就不朴实。不朴实了,大家都戴着假面具唱戏,怎么行呢?如果都回归于朴,天下就太平了。“吾子亦放风而动”,你也应该顺从大道,顺从民风民俗,依照朴实的风尚而行。“总德而立”,立足于根本,立足于道德,少在社会上惹麻烦。今天一个口号,标新立异;明天又是一个口号,把老百姓搞得张张皇皇的,不知所从,那是不行的。
“又奚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如果哪家的娃娃丢了,那可了不得,家长肯定心慌、心急,打110,八方打广告,敲锣打鼓到处去寻、去找。在这里,就是比喻把“道”弄丢了。“道”丢了的人就慌,命丢了的人就慌,失魂落魄的人就慌,身体不健康的人就慌,为什么名老中医的生意那么好?那些人身体不好,患有这样病或那样病,要保命啊,都像“负建鼓而求亡子者”。你鼓吹仁义,是不是如同丢了孩子一样呢?所以人就不能处于这种把娃娃丢了的状态。成玄英在其“疏”中就说得很好:“夫揭仁义以趋道德之乡,何异乎打大鼓以求逃亡之子!故鼓声大而亡子远,仁义彰而道德废也。”真是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