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天运》第三讲(2)不若相忘于江湖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不若相忘于江湖

下面又继续举例,“夫鹄(hè)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qián)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鹄”,白天鹅,并不是因为天天在水中洗澡、沐浴就“白”了,乌鸦也不是泡在染缸里染黑的。这是禅宗公案里经常用的语言,有人问曹山:“即心即佛即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曹山祖师说:“兔角不用无,牛角不用有。”兔子为什么不长角?这还需要证明吗?牛为什么要长角?还需去证明吗?真是吃饱了没事干。为什么天鹅是白的,乌鸦是黑的?又有公案说:“鸡寒上树,鸭寒下水。”这都是因其本性而各有其相,各有所为,你要去证明也是没有道理的。这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我们去问个所以然,去求个所以然。

所以,“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黑白的事情去辩什么?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没有什么可辩的。有些事情也不需要我们去辩,去瞎折腾,随着时间流逝,自然就会过去,没有什么是永远不走的。看破这些,就不足以去辩了。是非也好、荣辱也好、失也好、得也好,这些东西尚且不足辩,其他东西呢?当然一样不足以为辩。

“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大名大誉,也不值得去张扬。孔子为传布先王之法,要推广尧舜汤武的这一套治法,有什么可张扬的?没有必要张扬。面对名利,我们还是要看得淡。看淡点好,如果放不下,天天把自己拴住,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有什么好?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这一段在《大宗师》里先就有所演示,我曾细加评说。泉枯了,鱼在干塘里,就像非洲大草原旱季到来,河流、湖泊干了,河马、鳄鱼都要逃命,有腿的还可以跑,但像鱼这类的怎么办?大家在那里你挤我,我挤你,“相与处于陆”。水塘彻底干了,成了一塘烂泥,大家在那里大口哈气,以示关怀,就像恩爱夫妻、患难之交一样,“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后面这一句就很精彩了,“不若相忘于江湖”。因为你“相呴以湿,相濡以沫”,还没有把生死放下,还留恋生死、贪恋生死,大家还想抓根救命稻草挣扎一番。我们在生活之中,就经常处于挣扎状态。在紧要危险关头,都想要抓根稻草挣扎一下,把老佛爷抓住,把道抓住,把孔子抓住,把真理抓住,否则就活不下去了。“不若相忘于江湖”,这种语言简直就是禅宗的话!后来禅宗的很多东西,的确就是从这些地方出来的。不若彼此相忘,把一切一切都放下。“相忘于江湖”,借用佛教的话来说,“忘江湖”叫“法空”,“相忘”就是“无我”“我空”,已经法空、我空了,就没有“相呴以湿,相濡以沫”这些现象,也就不在乎“江湖”这种我们生存的环境了。我们精神内外的一切都是“法”,我们丢不下的是“我”。所以就我、法皆“有”,你就忘不了这个“江湖”。若我、法皆空了,你就看得破、放得下。这段在《大宗师》里讲得很细,这里就不必多讲了。

庄子的寓意、立意真的很高,怎样把自己这样那样、杂七杂八的东西全部丢掉?道家学说讲究“弃圣绝智”,玩的是减法,“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丢、丢、丢,丢到零。禅宗也是减法,一念不生,一念不起,一法不留。如果法上有所增,学这样、学那样,就不是禅宗的玩法。禅宗的玩法就是要把这一切打落,把这一切舍弃,舍得干干净净,真正到了万法皆空,你才算是一个道人。

我们在大道中生活,并不知道大道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鱼在江湖里生活,它也不知道有个江湖让它乐在其中。若是原有赖以生存的环境忽然没有了,立刻就张皇失措、不知所以。当我们身强力壮的时候,谁也不会觉得自己会老,会进医院,会进太平间,总觉得自己蛮精神的,真正进了医院,才晓得一切都晚了。如果你能把生死看破,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年。所以庄子说“不若相忘于江湖”,这个感觉大家应好好去找找,这可是庄子给“泉枯”所下的转语。

再说简单明白点,“江湖”就是社会性,我们在社会关系的网络里生存,有穷达是非给我们带来的喜怒哀乐等种种烦恼。在烦恼中时,“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所带来的安慰并不实在,并不能解决“泉枯”所带来的恐惧。若能把江湖——社会性放下,把社会中的成败得失放下,也就是庄子在《大宗师》里所讲的“外天下”“外物”“外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因为你已经见道解脱了!

 

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xié),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

孔子见了老子之后,被老子打懵了,回到家,三天不见弟子,也不说话。颜渊、子路、子贡这些弟子就来问:老师,你见了老聃,对他有什么指教?或者有什么感觉?孔子说,我今天算是见着龙了。在《史记》的《老庄申韩传》中,孔子见老子就引用了这一段“吾见老子犹见龙矣”。当然,孔子是不是见过老子,在《论语》里是没有记载的,后世的儒生也没有反驳过这个说法,可能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里列了传。但是孔子是否真的见过老子呢?《史记》里介绍的,全是从庄子的这段寓言中摘出来的,很有力,也很感人,但未必真的是史实。

孔子的弟子问孔子见老子的情况,孔子知道自己功夫不够,不敢张扬,于是心悦诚服地说:我见老子,就像见了龙一样,被震撼了啊。

孔子是怎样介绍老子这条龙的呢?“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老子与龙一样,莫测其高深玄妙啊。面对面时,老子的确在我面前,一位老者而已。但交谈之中,他的那种神韵、那种境界,深玄窈冥,变化无穷,高深莫测,如同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一样,我自己也如同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一般。

我们说“道”,什么是道?道是不可说、不可见的,我们都说不清楚。“合而成体,散而成章”,其实就是说“道”。道就是“合而成体,散而成章”的,道化万物,因万物而表现出道的存在,同时又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乘云气而养乎阴阳”,“龙”是不会像我们这样的欲界众生,吃素食或荤食的,它是像神仙一样,乘云气而来去,因阴阳而得养。这个境界太了不得了,对后世辟谷的、修内丹的有极大启发。后世内丹家就是这样,远离尘世,以山林之“云气”,使自身的阴阳二气运行得养,通过自身的阴阳二气养丹,以长生不老。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