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天运》第三讲(5)“体”和“相”的功用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下面,孔子再参老子,更是有趣,可作禅宗公案来参。

 

“体”和“相”的功用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gān)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shào)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孔子再一次参见老子,向老子请教,并很坦白地说,我这么多年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是烂熟于胸,也“孰知其故矣”,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了。

“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奸”,在这里读“干”(ɡàn)。我批评了七十二个君主,向他们陈述“先王之道”,让他们明白“周召之迹”。孔子毕竟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他把周公、召公的事迹,向七十二位诸侯进行了宣传。但是“一君无所钩用”,没有一个诸侯听得进,更不用说愿意实施了。

“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我宣传的这些行不通,是不是说明现在人心变坏了,大道没法推行了啊?孔子在老子这里,把自己的委屈诉说了一番,想得点安慰和指点,哪知又引来老子的一顿棒喝。

老子说,“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你运气好啊,你遇到的七十二个诸侯都是“昏”的,如果遇到明白的君主,恐怕你的脑袋都要丢了。没有遇到治世之君,是你的运气!

“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大家要注意,特别是学禅宗的,庄子的思想通过老子说出来,很是了不起。“六经”是什么?是先王的“陈迹”。“陈迹”是什么?就是前人留下的脚印。“六经”不过是先王留下来的文献古董而已。“岂其所以迹哉”,脚印是人走出来的,是哪个人走出来的?为什么要走这条路?为什么有时要走平路,有时要走山路?为什么有些穿草鞋,有些穿皮鞋?这些都是各有各的道理。所以,我们不但要知道“迹”,还要知道“所以迹”才行。

在《齐物论》里,庄子讲过“罔两问影”的故事,涉及形、影、罔两三者的关系,也是讲“迹”与“所以迹”的关系,“体”和“相”的关系。许多人痴迷于表相,而不知在“体”上下功夫。禅宗有“狮子扑人,韩卢趁块”的警语,也是从庄子这段寓言中化出来的,但又有多少人明白呢?

“今子之所言,犹迹也”,今天你所说的这一套,《诗》《书》《礼》《乐》《易》《春秋》,就是先王留下的脚板印嘛。

“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这也是讲“体”和“相”的关系。“体”是什么?“相”是什么?“迹”,是“履”的经历所留下的痕迹,是因“履”而成的相;但“迹”不是“履”,“履”才是“体”。我经常说,照片里的那个人是我,但我是不是那个照片呢?肯定不是。这个关系一定要弄明白。学禅宗的人,学佛法的人,如果不明白、翻不透这一层关系,那就陷在“迹”“相”里面了。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着相”,就是不知心的妙用,不知根本。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庄子借老子批评孔子的这段话,与佛教的根本法是丝丝入扣,一个鼻孔出气的。

知识的来源是智慧,而智慧绝不是知识。智慧可以产生无限的知识,但知识却难以回溯到智慧。再如道化生万物,但万物绝不是道,体和相的关系既是密不可分,也绝不可能混为一谈,这是学道者应明白的道理,更是应体悟的关键处。

下面,老子又用其独到的语言,讲述自然造化的玄妙。

 

“风化”一词的由来

“夫白yi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夫白yi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我们在“动物世界”的影视片中看鹭鸶、白鹳(guàn)、天鹅、仙鹤及许多鸟类都是这样的,雄鸟看着雌鸟,雌鸟看着雄鸟,传情入密,于是就交配、生蛋、孵雏,就“风化”了。

“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雄的蝉在上风叫,雌蝉在下风叫,叫一叫就“风化”,下一代就有了。在《易》里,这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鲁迅的相关短篇小说里,也写了孔子见老子这一段故事,也用了老子这个“风化”:雄鸟定着眼看着雌鸟,雌鸟也定着眼看着雄鸟,一动不动的,于是乎就怀孕了,有了下一代。我们现在说“有伤风化”,就是从这里来的。的确,“风化”是个很妙的语言。

“类自为雌雄,故风化”,“类”,《山海经》里有“檀溪之山有兽若狸”的记载,刘皇叔在荆州受到暗算,逃跑时就“马跃檀溪”。檀溪这座山里有一种兽,有点像狐狸,长着长发,像狮子的头,名曰“狮类”。“在山有鸟”,其相似凤凰,五彩纹,非常漂亮,其名为“麒类”,“皆自牝(pìn)牡(mǔ)”,就是雌雄同体,不需要交配就可以产子。就像蚯蚓一样,自为雌雄,一身兼具两种功能,所以“类自为雌雄,故风化”,它就可以繁衍下一代。在昆虫世界里,在鱼类和爬行类的动物中,仍有不少无性繁殖的,这也是造化之功,何况那些更为低等的浮游生物了。

这类语言,与我们当今的科学知识大相背离,与我们的生活知识也大相背离。老子这里说的是什么道理呢?其实老子讲的是开始的因,而省略了后面的那些过程。古往今来,少男少女们的爱情,哪个不是始于“眸子相运”呢?四目相交,触电了,有感觉了,于是开始谈情说爱,再结婚生子,这叫“感应”。《易经》里讲:“天地感而万物生……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种感应,若把每个环节都定格,并度量化,就失去了那个“玄”的意味,因为有很多人们难以体察到的因素在其中,有许多人们永远无法破译的因素在其中。若一切都清楚明白地呈现在人们的理性面前,人类文明也就走到了尽头,这就是道家的高明之处,于是才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永远让人们咀嚼的妙语妙道。佛教讲的业力不可思议,因果不可思议,菩提不可思议,也正好与之相呼应。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