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有焱氏”就是神农氏,比黄帝还早。神农氏当年曾留下这首歌曲,自然造化是最优美的音乐。古希腊有个哲学家说过,我们的耳朵有问题,听不到宇宙群星的交响乐。宇宙的群星每天都演奏着最雄壮、最优美、最精美的乐章,只不过我们人的耳朵太不行了,无法听到。的确,这种造化之音我们哪里能够听见?《古文观止》里,欧阳修的《秋声赋》说:“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欧阳修的这篇文章大家可以去看一看。“秋声”有形吗?有声吗?有形有声的,未必是欧阳修说的那个“秋声”。能在“听之不能闻,视之不能见”的情况下能听能见,这就是高明的人了。
为什么他们能听、能见?黄帝《阴符经》说:“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我们这些老百姓、俗人、俗汉,每天被油盐柴米、是是非非遮蔽了,当然就“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但是,它又有声、有形,声是什么?声是无声;形是什么?形是无形。只有无声无形才能“充满天地,包裹六极”。到了这样的境界,“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这真像禅师说的“用心恰恰无,无心恰恰用”,或者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造化弄人嘛,没法清晰,没法把握,所以凡夫俗子就感到迷惑。
下面,黄帝就总结了。
甘当傻瓜,与道合拍
“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说了这么一番,黄帝最后打总结说:我这“咸池之乐”的确很伟大,刚开始听到的时候,会让人感到恐惧。而一恐惧就不打妄想了,肾上腺素也提起来了,人就处于一种非常警觉的状态。
随后是让你放松、放松,使你心情愉快。放松,你就放下了那些是是非非的东西,从名利场所、是非场所退步出来。“怠故遁”,《易经》有一卦是“遁卦”:“肥遁无不利”,见好就收,不了了之,我们要学会怎样使自己善“遁”。
“卒之于惑,惑故愚”,最高境界就是让你搞不懂,搞不懂才把你那种骄傲、自以为是、翘得高高的尾巴放下来。如何让我们进入“不知”的状态?《大宗师》里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不知”,就是“愚”,就是蠢,但恰恰这个“愚”就是“道”,“愚故道”!你太聪明了,就是“颠倒见”,就是分别知见。你把这些放下了,就像禅宗说的“不知最亲切”“但守着不会的”。
“愚故道”,那个“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就是“愚”,这恰好与道合拍,你才真正进入了大道之门。道家强调“弃圣绝智”,就是要你“愚”,这个“愚”,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无明”,但无明翻过来就是菩提,烦恼翻过来就是菩提。怎样通过享受黄帝演奏的“咸池之乐”,使我们的精神从蹦蹦跳跳、很了不得、很自以为是的状态,进入一种愚昧、混沌,与大道同在的这样一种境界呢?
“道可载而与之俱也”,与大道同在,与大道同游,这就是最高境界。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现证菩提”。但“现证菩提”往往又与我们的智慧相违背。现在的人都是聪明、聪明、再聪明,都想“目知穷乎所欲见”,都想去获取、去占有,但在大道面前你必须将这一切都放下,甘当傻瓜,越傻越蠢,你就越接近大道,就能与道合拍。所以,傻一点、蠢一点,利莫大焉!真正智慧的人,在常人看来是非常笨的,表现出聪明的人却是假聪明。真正老实一些、朴实一些、混沌一些的,才是厚德之人,这些人反而福泽绵长,这就是大道给人开的一个玩笑。人总是放不下自己的聪明伶俐,总想蹦蹦跳跳在社会上抓点什么,所以说是有心为之,反不为美。
唐代著名道教大师成玄英在其《庄子疏》中对这一段的总结是:“最后闻乐,灵府淳和,心无分别,有同暗惑,荡荡默默,类彼愚迷。不怠不惧,雅符其道。继而运载无心,与物俱至也。”成玄英的点评非常到位,非常深刻,是魏晋玄学以来见地很高的注庄大家。我们能在人世间的生活“交响乐”中达到“灵府淳和,心无分别”吗?知道“暗惑”的妙处,“愚迷”的妙处吗?面对生活和工作,乃至逆顺之境,能“不怠不惧”吗?常人入顺境即怠,处逆境则惧,这样的人怎么能高明得起来?最后还要“运载无心,与物俱至”。古禅师说:道无心以合人,人无心以合道。“与物俱至”就是与道俱至,与道同在啊!生活就是音乐,就是诗篇,都有高昂和低沉处,我们能“可载而与之俱”而无怨无悔吗?
“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怎样使自己放下高贵的头?怎样放下自己舍不得的聪明?做人要厚道,像有一位朋友,他非常聪明,现在发现聪明不好,还是笨点好;他以前就吃了“聪明”十年的亏;现在不聪明了,笨一点了,你看他相都要变。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有焱氏”就是神农氏,比黄帝还早。神农氏当年曾留下这首歌曲,自然造化是最优美的音乐。古希腊有个哲学家说过,我们的耳朵有问题,听不到宇宙群星的交响乐。宇宙的群星每天都演奏着最雄壮、最优美、最精美的乐章,只不过我们人的耳朵太不行了,无法听到。的确,这种造化之音我们哪里能够听见?《古文观止》里,欧阳修的《秋声赋》说:“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欧阳修的这篇文章大家可以去看一看。“秋声”有形吗?有声吗?有形有声的,未必是欧阳修说的那个“秋声”。能在“听之不能闻,视之不能见”的情况下能听能见,这就是高明的人了。
为什么他们能听、能见?黄帝《阴符经》说:“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我们这些老百姓、俗人、俗汉,每天被油盐柴米、是是非非遮蔽了,当然就“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但是,它又有声、有形,声是什么?声是无声;形是什么?形是无形。只有无声无形才能“充满天地,包裹六极”。到了这样的境界,“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这真像禅师说的“用心恰恰无,无心恰恰用”,或者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造化弄人嘛,没法清晰,没法把握,所以凡夫俗子就感到迷惑。
下面,黄帝就总结了。
甘当傻瓜,与道合拍
“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说了这么一番,黄帝最后打总结说:我这“咸池之乐”的确很伟大,刚开始听到的时候,会让人感到恐惧。而一恐惧就不打妄想了,肾上腺素也提起来了,人就处于一种非常警觉的状态。
随后是让你放松、放松,使你心情愉快。放松,你就放下了那些是是非非的东西,从名利场所、是非场所退步出来。“怠故遁”,《易经》有一卦是“遁卦”:“肥遁无不利”,见好就收,不了了之,我们要学会怎样使自己善“遁”。
“卒之于惑,惑故愚”,最高境界就是让你搞不懂,搞不懂才把你那种骄傲、自以为是、翘得高高的尾巴放下来。如何让我们进入“不知”的状态?《大宗师》里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不知”,就是“愚”,就是蠢,但恰恰这个“愚”就是“道”,“愚故道”!你太聪明了,就是“颠倒见”,就是分别知见。你把这些放下了,就像禅宗说的“不知最亲切”“但守着不会的”。
“愚故道”,那个“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就是“愚”,这恰好与道合拍,你才真正进入了大道之门。道家强调“弃圣绝智”,就是要你“愚”,这个“愚”,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无明”,但无明翻过来就是菩提,烦恼翻过来就是菩提。怎样通过享受黄帝演奏的“咸池之乐”,使我们的精神从蹦蹦跳跳、很了不得、很自以为是的状态,进入一种愚昧、混沌,与大道同在的这样一种境界呢?
“道可载而与之俱也”,与大道同在,与大道同游,这就是最高境界。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现证菩提”。但“现证菩提”往往又与我们的智慧相违背。现在的人都是聪明、聪明、再聪明,都想“目知穷乎所欲见”,都想去获取、去占有,但在大道面前你必须将这一切都放下,甘当傻瓜,越傻越蠢,你就越接近大道,就能与道合拍。所以,傻一点、蠢一点,利莫大焉!真正智慧的人,在常人看来是非常笨的,表现出聪明的人却是假聪明。真正老实一些、朴实一些、混沌一些的,才是厚德之人,这些人反而福泽绵长,这就是大道给人开的一个玩笑。人总是放不下自己的聪明伶俐,总想蹦蹦跳跳在社会上抓点什么,所以说是有心为之,反不为美。
唐代著名道教大师成玄英在其《庄子疏》中对这一段的总结是:“最后闻乐,灵府淳和,心无分别,有同暗惑,荡荡默默,类彼愚迷。不怠不惧,雅符其道。继而运载无心,与物俱至也。”成玄英的点评非常到位,非常深刻,是魏晋玄学以来见地很高的注庄大家。我们能在人世间的生活“交响乐”中达到“灵府淳和,心无分别”吗?知道“暗惑”的妙处,“愚迷”的妙处吗?面对生活和工作,乃至逆顺之境,能“不怠不惧”吗?常人入顺境即怠,处逆境则惧,这样的人怎么能高明得起来?最后还要“运载无心,与物俱至”。古禅师说:道无心以合人,人无心以合道。“与物俱至”就是与道俱至,与道同在啊!生活就是音乐,就是诗篇,都有高昂和低沉处,我们能“可载而与之俱”而无怨无悔吗?
“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怎样使自己放下高贵的头?怎样放下自己舍不得的聪明?做人要厚道,像有一位朋友,他非常聪明,现在发现聪明不好,还是笨点好;他以前就吃了“聪明”十年的亏;现在不聪明了,笨一点了,你看他相都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