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天运》:触摸大道运行的机关
导读 天运就是大道的运行
庄子的《天地》《天道》篇我已讲了,今天再把《天运》讲一讲,使我们对庄子的“天”有一个完整的感觉。
“天运”,就是大道的运行。我们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人,陷在“社会”这个狭小的人事圈子里面,每天就是自己的家庭、工作,并没有放开眼界来思考什么叫“人之所为”,更没有去思考什么是“天之所为”。所以,绝大多数的人,除了那些搞科学研究的,特别是研究天体物理、历史哲学、自然哲学的,他们的眼界稍微开阔、远大一些之外,作为一般的老百姓而言,我们往往只看得见柴米油盐酱醋茶,只看得见自己身边的是是非非、利益得失,眼界太小。那么,如何打开自己的眼界和胸怀,使我们超越认知半径对自己的束缚,使我们能够“识得庐山真面目”呢?我们学习了《天运》篇以后,就应该对这些方面有所体会。
庄子的《天运》篇,是两千多年前古人对宇宙的一个宏观感受。人,之所以不自由、不自在,烦心的事情多,麻烦事情多,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界太小。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狭隘的因缘半径打破,超越,那么我们就能看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并感觉到我们精神力量的无穷无尽,也才能感觉自己的伟大!借用佛教的话来说,就能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见自己的“真如自性”,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辉,这是多舒服的一件事情!
第一讲 道家教化遵循的次第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巫咸祒曰:“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致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郤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
“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谁在控制天地的机关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
《天运》一开始,庄子就提出了“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这一系列问题。在当时的“楚文化”圈子內,不仅仅是庄子提出了这个问题,屈原的《天问》篇里也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来问“天”。如“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méng)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这些问题,涵盖了整个大道、整个天地、整个乾坤。
在当时,同古希腊的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思想显得更加宏大。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度量化更强一些、更细一些。庄子与屈原相比,也是不一样的。庄子比屈原约早三十年,庄子非常清晰地看到了很多东西,而屈原毕竟是诗人,不是哲人,他所疑惑的东西,所提问的东西,在《庄子》里都有清晰的答案,在后面我们会逐一看到这些答案。
“天其运乎?”“运”就是运动、运行。“天”是不是在运动呢?是不是在运行呢?又是怎样运行的?运行的初始和终结又是怎么回事呢?庄子首先摆个“悬案”在这里,让大家去感觉一下“天其运乎”。当年我在康定新都桥的上柏桑劳改农场,海拔3500多米的地方,每天晚上看星星,看了两年,看着各种星座围着北极星转了两圈,非常舒服。感受“天运”,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好处,让自己在思想上去跟宇宙对话,与群星交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人格与智慧的升华。“天其运乎”,日月星辰往来不息,周遭不已。
天和地相对应,那么“地其处乎?”古人认为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天圆地方”,中国古代对于宇宙源起,有“盖天说”“浑天说”,在浑天说出来之前,盖天说占主导地位。“地其处乎”,前面的“运”,作“动”讲,这里的“处”,作“静”讲,地好像是静止不动的。大地除了地震时我们感觉有点“动”之外,平常哪里能感到“动”呢?古人当然不知道地球是要运转不停的,他们并不知道“地”一直在动。庄子在这里并不是肯定“地”不动,而是提出了质疑,“地其处乎?”大地真的就永远这样安安静静地在我们脚下吗?它到底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日月其争于所乎?”太阳每天早上升起,黄昏落下,第二天又是早上升起,黄昏落下。前两天正好是春分,谚语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对于冬至、夏至,谚语则说“冬至日长,夏至日短”。冬至日太阳的位置降到最低,但开始逐日升高,白昼时间也越来越长;夏至太阳当顶之后,白天的时间就逐渐变短。月亮有盈亏圆缺,好像忙忙碌碌地奔走,是要回家,还是与太阳在天上争地盘?在古人看来,这是说不清楚的,只是“代谢不已”。
“孰主张是?”“张”,开张、张罗,也可以作“演出”讲。前面说的这一切现象——天运、地处、日月运行,是天道演示给我们的一种景象。那么,谁在主导、张罗这个表演?谁在主宰着这一切的运行?谁在导演这些节目?“孰维纲是?”“纲”,是古代渔网外面最粗大的绳子,提起这根绳子,整个渔网就可以张开,可以被提起来了,所以叫“纲举目张”。这里的“纲”,概指在事物中起统领作用的那个东西。“孰维纲是?”这管事的、统领的是谁?谁把天运、地处、日月运行的“网索”牵着?谁主持着宇宙运行的变化?谁在导演这个变化?
“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是谁“居于无事”之中?你说有个上帝,上帝在哪里?你说是大道,大道看不见,人力又不可及。恍恍惚惚之中,在天地的运行之中,总有那么一个力量把日月星辰、把大道推行着,但又看不见这个推行者。道家重“无为”,这里的“推行”,看起来就好像是“无中生有”,把天地万相罗列于我们的眼界之中。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天运》:触摸大道运行的机关
导读 天运就是大道的运行
庄子的《天地》《天道》篇我已讲了,今天再把《天运》讲一讲,使我们对庄子的“天”有一个完整的感觉。
“天运”,就是大道的运行。我们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人,陷在“社会”这个狭小的人事圈子里面,每天就是自己的家庭、工作,并没有放开眼界来思考什么叫“人之所为”,更没有去思考什么是“天之所为”。所以,绝大多数的人,除了那些搞科学研究的,特别是研究天体物理、历史哲学、自然哲学的,他们的眼界稍微开阔、远大一些之外,作为一般的老百姓而言,我们往往只看得见柴米油盐酱醋茶,只看得见自己身边的是是非非、利益得失,眼界太小。那么,如何打开自己的眼界和胸怀,使我们超越认知半径对自己的束缚,使我们能够“识得庐山真面目”呢?我们学习了《天运》篇以后,就应该对这些方面有所体会。
庄子的《天运》篇,是两千多年前古人对宇宙的一个宏观感受。人,之所以不自由、不自在,烦心的事情多,麻烦事情多,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界太小。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狭隘的因缘半径打破,超越,那么我们就能看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并感觉到我们精神力量的无穷无尽,也才能感觉自己的伟大!借用佛教的话来说,就能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见自己的“真如自性”,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辉,这是多舒服的一件事情!
第一讲 道家教化遵循的次第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巫咸祒曰:“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致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郤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
“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谁在控制天地的机关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
《天运》一开始,庄子就提出了“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这一系列问题。在当时的“楚文化”圈子內,不仅仅是庄子提出了这个问题,屈原的《天问》篇里也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来问“天”。如“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méng)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这些问题,涵盖了整个大道、整个天地、整个乾坤。
在当时,同古希腊的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思想显得更加宏大。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度量化更强一些、更细一些。庄子与屈原相比,也是不一样的。庄子比屈原约早三十年,庄子非常清晰地看到了很多东西,而屈原毕竟是诗人,不是哲人,他所疑惑的东西,所提问的东西,在《庄子》里都有清晰的答案,在后面我们会逐一看到这些答案。
“天其运乎?”“运”就是运动、运行。“天”是不是在运动呢?是不是在运行呢?又是怎样运行的?运行的初始和终结又是怎么回事呢?庄子首先摆个“悬案”在这里,让大家去感觉一下“天其运乎”。当年我在康定新都桥的上柏桑劳改农场,海拔3500多米的地方,每天晚上看星星,看了两年,看着各种星座围着北极星转了两圈,非常舒服。感受“天运”,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好处,让自己在思想上去跟宇宙对话,与群星交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人格与智慧的升华。“天其运乎”,日月星辰往来不息,周遭不已。
天和地相对应,那么“地其处乎?”古人认为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天圆地方”,中国古代对于宇宙源起,有“盖天说”“浑天说”,在浑天说出来之前,盖天说占主导地位。“地其处乎”,前面的“运”,作“动”讲,这里的“处”,作“静”讲,地好像是静止不动的。大地除了地震时我们感觉有点“动”之外,平常哪里能感到“动”呢?古人当然不知道地球是要运转不停的,他们并不知道“地”一直在动。庄子在这里并不是肯定“地”不动,而是提出了质疑,“地其处乎?”大地真的就永远这样安安静静地在我们脚下吗?它到底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日月其争于所乎?”太阳每天早上升起,黄昏落下,第二天又是早上升起,黄昏落下。前两天正好是春分,谚语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对于冬至、夏至,谚语则说“冬至日长,夏至日短”。冬至日太阳的位置降到最低,但开始逐日升高,白昼时间也越来越长;夏至太阳当顶之后,白天的时间就逐渐变短。月亮有盈亏圆缺,好像忙忙碌碌地奔走,是要回家,还是与太阳在天上争地盘?在古人看来,这是说不清楚的,只是“代谢不已”。
“孰主张是?”“张”,开张、张罗,也可以作“演出”讲。前面说的这一切现象——天运、地处、日月运行,是天道演示给我们的一种景象。那么,谁在主导、张罗这个表演?谁在主宰着这一切的运行?谁在导演这些节目?“孰维纲是?”“纲”,是古代渔网外面最粗大的绳子,提起这根绳子,整个渔网就可以张开,可以被提起来了,所以叫“纲举目张”。这里的“纲”,概指在事物中起统领作用的那个东西。“孰维纲是?”这管事的、统领的是谁?谁把天运、地处、日月运行的“网索”牵着?谁主持着宇宙运行的变化?谁在导演这个变化?
“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是谁“居于无事”之中?你说有个上帝,上帝在哪里?你说是大道,大道看不见,人力又不可及。恍恍惚惚之中,在天地的运行之中,总有那么一个力量把日月星辰、把大道推行着,但又看不见这个推行者。道家重“无为”,这里的“推行”,看起来就好像是“无中生有”,把天地万相罗列于我们的眼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