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太宰荡问“仁”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yǐng),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
庄子是战国中期的人,宋是商的继承者,武王克商以后,封殷纣王的儿子武殷治商遗民。周公摄政时,武殷造反,被周公平息,然后将微子封于宋,所以宋是殷商的合法继承人,也可以称宋为商。
宋的太宰“荡”先生问仁于庄子,请庄子介绍“仁”的理念。庄子说:“虎狼,仁也。”大家知道,虎狼是最凶残的,为何虎狼还“仁”呢?这位太宰很惊诧,忙说“何谓也?”搞不懂。
庄子回答说:“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我们经常看到,动物世界里面,任何动物对自己的子女都是关怀备至的,不是自己的子女就不行。中国有句古话,“虎毒不食子”,老虎再毒,都不会吃自己的娃娃。所以,这个“仁”是极为广泛的概念。用佛教的话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这个“众生”,包括畜生道、地狱道,不管豺狼虎豹、蟑螂老鼠,都有仁心仁性。老鼠,人人讨厌,但母老鼠对小老鼠却是无微不至的,甚至会让人类羞愧,昆虫世界也无不如是。
商太宰承认这个道理,并继续问:“请问至仁?”最高的“仁”的理念是什么?庄子很直接、很干脆地说,“至仁无亲!”商太宰不敢苟同,忙说“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这个道理很简单,社会上谁都知道,没有亲情,就没有爱心;没有爱心,就没有孝心。
在古代中国,“孝”是做人的基础。你不孝,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好,还能对老婆、孩子和其他不相干的人好吗?因为“仁”是很普及的概念,“孝”是一种比较狭隘的概念,它只针对自己家庭中的亲长;而“仁”具有公共性、普遍性,对任何人都有爱心,才能称之为“仁”。所以,在古代,你说一个人不“仁”无所谓,因为他毕竟不是圣人,但“孝”在当时,却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不孝”可能触犯刑律,要吃官司,衙门、家族都要找你麻烦。所以,对于一个人,讲仁的时候,大家要求或许不高;但对孝的要求,就很直接、很具体了。“仁”是普遍性的概念,“孝”是具体的概念。所以,这里说“谓至仁不孝,可乎?”是商太宰给庄子提的难题。
庄子说,你这个话仅是幼儿的水平了,难不倒我。“夫至仁尚矣”,“至仁”太伟大,太高尚,太普遍,范围太广太广了,所以不好说。“孝固不足以言之”,而“孝”不是一个大概念,也不是一个普遍性的东西,它是一个单一的、具体的东西。我们知道,个体性不能代表普遍性,特殊性也不能代表普遍性,所以“孝固不足以言之”,事实上,庄子是将就商太宰的推理反推了一下。“此非过孝之言也”,这不是批判“孝”不好,是“不及孝之言也”。“孝”的确是不及“仁”的理念,因为它的半径太小了,而“仁”的半径就太大了。
以道家的思想来看,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庄子在这里还没有把这一理论展开,而仅局限在仁与孝的关系上来讲。
下面庄子举例说明,“夫南行者至于郢(yǐng),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庄子是宋国人,也在楚国待过,这里太宰问庄子的时候,他们应该在宋国。冥山,在极北之地。郢都,是楚国的国都,在长江边上。南行到郢都,哪里还能看得到极北的冥山?因为“去之远也”。我们在成都看不见峨眉山,等我们到了峨眉山,又看不见成都了;从峨眉山返回成都,又看不见峨眉山了。这就是“去之远也”,走远了就看不到。所以,同样的道理,“仁”离我们远了,我们就看不见“仁”,“孝”离我们近,我们一眼就能看到。
“仁”的范畴太大了,要很多时间、很多事情才能证明一个人是否是“仁人”,而“道人”就更不得了,没有几十年的接触,没有功力的发挥和无上道行的释放,大家就不会觉得他是“道人”。一个人是不是好人,是不好说明的;但朋友之间相交有无“信”,几件事就考察出来了;有没有“义”,一两件事就考验出来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交,“信、忠、恕、礼、义、廉、耻”等是比较具体的。具体的东西在一两件事上就能考验出来,但大道的东西,这个人是不是“道人”“仁人”,参照系数太多,不能随便下定论。庄子这里用远近来说明问题,下面进入正题。
忘亲,忘我,忘天下
“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致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在古代,“事君忠,事亲孝”是最普遍的一种社会公德、公理,是受社会监督的。在这么一种文化氛围里,对老人尽点孝道,恭恭敬敬的,很容易做到,所谓“以敬孝易”嘛。“以爱孝”呢?我们看,很多人很孝顺,但心里面对父母未必“爱”,他们可以在事上对父母很周到、很恭敬,但这种周到、恭敬都是外在的表象、习惯,心里却未必有真正的感情。中国历史上的孝子不少,实际上只是照着“礼教”中的这个“孝”字去做,并不是身心上都浸润着“孝”,对父母有多少爱心,“以爱孝难”啊。
当年子夏问孝,孔子就说过:“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就是说,发自内心、内外一致、自始至终都对父母爱敬是很困难的,仅在劳务、饮食这些外在方面对父母关心、恭敬是不够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因缘所决定的。父子之间、母子之间要像谈恋爱一样去爱,可能吗?不可能。发自情感的爱敬孝,在世上是不容易的,虽然也有,但不会多,大多是以一种社会责任来尽孝,所以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太宰荡问“仁”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yǐng),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
庄子是战国中期的人,宋是商的继承者,武王克商以后,封殷纣王的儿子武殷治商遗民。周公摄政时,武殷造反,被周公平息,然后将微子封于宋,所以宋是殷商的合法继承人,也可以称宋为商。
宋的太宰“荡”先生问仁于庄子,请庄子介绍“仁”的理念。庄子说:“虎狼,仁也。”大家知道,虎狼是最凶残的,为何虎狼还“仁”呢?这位太宰很惊诧,忙说“何谓也?”搞不懂。
庄子回答说:“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我们经常看到,动物世界里面,任何动物对自己的子女都是关怀备至的,不是自己的子女就不行。中国有句古话,“虎毒不食子”,老虎再毒,都不会吃自己的娃娃。所以,这个“仁”是极为广泛的概念。用佛教的话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这个“众生”,包括畜生道、地狱道,不管豺狼虎豹、蟑螂老鼠,都有仁心仁性。老鼠,人人讨厌,但母老鼠对小老鼠却是无微不至的,甚至会让人类羞愧,昆虫世界也无不如是。
商太宰承认这个道理,并继续问:“请问至仁?”最高的“仁”的理念是什么?庄子很直接、很干脆地说,“至仁无亲!”商太宰不敢苟同,忙说“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这个道理很简单,社会上谁都知道,没有亲情,就没有爱心;没有爱心,就没有孝心。
在古代中国,“孝”是做人的基础。你不孝,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好,还能对老婆、孩子和其他不相干的人好吗?因为“仁”是很普及的概念,“孝”是一种比较狭隘的概念,它只针对自己家庭中的亲长;而“仁”具有公共性、普遍性,对任何人都有爱心,才能称之为“仁”。所以,在古代,你说一个人不“仁”无所谓,因为他毕竟不是圣人,但“孝”在当时,却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不孝”可能触犯刑律,要吃官司,衙门、家族都要找你麻烦。所以,对于一个人,讲仁的时候,大家要求或许不高;但对孝的要求,就很直接、很具体了。“仁”是普遍性的概念,“孝”是具体的概念。所以,这里说“谓至仁不孝,可乎?”是商太宰给庄子提的难题。
庄子说,你这个话仅是幼儿的水平了,难不倒我。“夫至仁尚矣”,“至仁”太伟大,太高尚,太普遍,范围太广太广了,所以不好说。“孝固不足以言之”,而“孝”不是一个大概念,也不是一个普遍性的东西,它是一个单一的、具体的东西。我们知道,个体性不能代表普遍性,特殊性也不能代表普遍性,所以“孝固不足以言之”,事实上,庄子是将就商太宰的推理反推了一下。“此非过孝之言也”,这不是批判“孝”不好,是“不及孝之言也”。“孝”的确是不及“仁”的理念,因为它的半径太小了,而“仁”的半径就太大了。
以道家的思想来看,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庄子在这里还没有把这一理论展开,而仅局限在仁与孝的关系上来讲。
下面庄子举例说明,“夫南行者至于郢(yǐng),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庄子是宋国人,也在楚国待过,这里太宰问庄子的时候,他们应该在宋国。冥山,在极北之地。郢都,是楚国的国都,在长江边上。南行到郢都,哪里还能看得到极北的冥山?因为“去之远也”。我们在成都看不见峨眉山,等我们到了峨眉山,又看不见成都了;从峨眉山返回成都,又看不见峨眉山了。这就是“去之远也”,走远了就看不到。所以,同样的道理,“仁”离我们远了,我们就看不见“仁”,“孝”离我们近,我们一眼就能看到。
“仁”的范畴太大了,要很多时间、很多事情才能证明一个人是否是“仁人”,而“道人”就更不得了,没有几十年的接触,没有功力的发挥和无上道行的释放,大家就不会觉得他是“道人”。一个人是不是好人,是不好说明的;但朋友之间相交有无“信”,几件事就考察出来了;有没有“义”,一两件事就考验出来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交,“信、忠、恕、礼、义、廉、耻”等是比较具体的。具体的东西在一两件事上就能考验出来,但大道的东西,这个人是不是“道人”“仁人”,参照系数太多,不能随便下定论。庄子这里用远近来说明问题,下面进入正题。
忘亲,忘我,忘天下
“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致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在古代,“事君忠,事亲孝”是最普遍的一种社会公德、公理,是受社会监督的。在这么一种文化氛围里,对老人尽点孝道,恭恭敬敬的,很容易做到,所谓“以敬孝易”嘛。“以爱孝”呢?我们看,很多人很孝顺,但心里面对父母未必“爱”,他们可以在事上对父母很周到、很恭敬,但这种周到、恭敬都是外在的表象、习惯,心里却未必有真正的感情。中国历史上的孝子不少,实际上只是照着“礼教”中的这个“孝”字去做,并不是身心上都浸润着“孝”,对父母有多少爱心,“以爱孝难”啊。
当年子夏问孝,孔子就说过:“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就是说,发自内心、内外一致、自始至终都对父母爱敬是很困难的,仅在劳务、饮食这些外在方面对父母关心、恭敬是不够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因缘所决定的。父子之间、母子之间要像谈恋爱一样去爱,可能吗?不可能。发自情感的爱敬孝,在世上是不容易的,虽然也有,但不会多,大多是以一种社会责任来尽孝,所以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